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東坡與禅——爲東坡九百零五年生辰紀念作

  東坡與禅——爲東坡九百零五年生辰紀念作

  巨贊法師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翻,玄奘法師意譯爲“靜慮”,其實就是“定”,“止”,或“靜坐”。這不是佛教的殊勝法門,釋迦出世之前,印度的瑜伽學派就很講究這一套,從各家廣律上考察起來,佛在世時,佛弟子們對此也很注意。佛教西來之初,像安世高等譯師所翻譯的禅經,都是偏向這——方面的,通常稱之爲“小乘禅”。之後,仲長流開兩晉清談之風,整個學術界爲之披靡,禅學因而也漸漸改變學風。關于達摩的傳法,近來有許多學者以爲和初唐的六祖惠能不是同一系統,可是道宣《續高僧傳》上明明說,二祖慧可得法之後,“在邺盛弘,滯文之徒,是非紛起”,而慧可的法弟向居士所傳下來的偈,的確也合乎惠能以後禅門的所謂“祖印”,可見從達摩到惠能,思想上是聯貫的。同時更證以梁代傳翕寶志等人的行徑,我們可以決定的說,兩晉南北朝禅學的內容,已經融合了當時學術界新的精神,而向著更活潑,更直捷了當的目標走了。這——作風的具體表現者,即爲——字不識的六祖惠能。

  《六祖壇經》高唱“定慧等學”,以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者爲“不可與語”的邪見人,和小乘禅確好是一個相對,稱之爲禅,實在不大確當,所以後來大都稱之爲“宗門”。近人又替代新立了一個名目——“中國禅”。

  如果再從學術演變的公式推廣起來,在兩漢經術支離破碎之時,有玄學清談的興起,實屁勢所必然。惠能之前,玄奘法師替佛教界奠定了學術的基礎,他的門弟子,紛紛造疏注釋經論,當時的僧徒幾乎個個都知道“百法”,“五蘊”,乃至“唯識”。可是說愈雜而理愈晦,對于修養,並無多大用處,“——針見血”,“單刀直入”,成爲佛教界…—致的要求。惠能的說法,于是風靡——世, 中唐以後,壓倒一切,玄奘門下的各種章疏,因之無人過問而漸漸失傳。禅宗在佛教史上的重要,比清談在儒家的領域裏大得多了。

  至此我們可以曉得,禅宗是佛教西來以後,外借玄學清談的引發,內因迫切求真的要求,而洗煉出來的—點精華。他攝取了其他各宗派的特點而不板滯,不堆砌,深刻親切,生龍活虎,很合于士大夫們的口味,所以王維、白居易、柳宗元、李翺等人都喜歡和禅僧往來,就是辟佛著名的韓昌黎,見到了大顛,也不能不說:“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爲物所侵擾。雖不盡解其語,要自胸中無滯礙因與往還。”記得有人問王安石,孟子以後何以沒有人

  王說:“儒門淡薄,收拾不住英雄,故皆投入佛門,如道一百丈皆是。”道一,惠能的再傳弟子,百丈又是道一的弟子,都是宗師。

  禅宗到唐末,已經分成五派,質樸的棒喝和機語,漸漸應用詩文警句,北宋更甚,同時又喜歡援儒入釋,引儒書——尤其是《論語》、《中庸》,證佛理。譬如大慧杲禅師問黃山谷如何是“吾無隱乎爾”,山谷幾無語,都不相契。後來偶聞木樨香,大慧禅師隨口念了一句“吾無隱乎爾”,山谷頓時大悟。這番作用,非常巧妙,一方面可借以打通儒佛的壁壘,一方面則能夠有力地吸引“天機清妙”的學者,使之皈佛,其中最爲人所稱道的是蘇東坡。

  東坡十歲左右作《爰候太初論》,已經有“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姜”之語,他,其如宋《孝宗文集贊》所說的“手扶雲漢,元氣淋漓”。《冷齋夜話》記公七八歲時夢身是僧,往來陝右,元豐七年,子由和省聰禅師雲庵禅師叁人,又有同夢迎戒禅師的事。所以宗門的傳記上,都說東坡是黃梅五祖寺的戒演禅師托生,而他晚年所作《南華寺》詩也說:“我本修行人,叁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可見他自己也承認的。不過他在眉州,雖然見過“能知孟昶宮中事”的朱姓老尼,並沒有機會學佛,子由的《東坡先生墓志銘》上說:“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摯書,論古念治亂,不爲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英。作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這是東坡少時的學曆,當然說不上深造,所以子由的《龍川略志》和俞琰的《席上腐談》裏都說東坡嘗從一僧受點金術,他《上張安道論養生訣》的書中,則有“神仙長生不死非虛語”,“長生根本,幸深加寶秘,勿使庸夫妄窺之,以泄至道”等語,東坡後來好佛,大概淵源于學道。

  東坡和禅僧往來,始于治平叁年,丁老蘇憂,扶柩回籍的時候,所與遊者名惟簡。東坡因爲他的請求,把在京中收藏的唐畫四菩薩版舍入寺中,惟簡爲此大興土木,費錢百萬,造大阇藏之,東坡助錢二十之一,有《四菩薩阇記》,不曾講到佛理,當時他的年齡爲叁十二歲。熙甯二年,入京供職,替王贊寫《蓮花經》。以後悴杭州,守密州,入徐州,轉潮州,谪黃州,所與遊者,如孤山的惠勤惠恩,天竺的辨才,淨慈的本長老,金山的寶覺,東林的總長者,和大覺琏、佛印、參寥、仲殊等,都是一時有名的禅僧,性情與學力,與東坡又不相上下。東坡至此,即不欲參禅,亦不可得,何況他本來與此道相近,這對于他的道德文章,都有莫大的幫助,我們不妨拿他的詩做憑證來分析。

  一般講東坡的詩,大都劃分爲少年、壯年、老年叁個時期。少年時期的作品,像《怪石二十叁韻》,全用老蘇家法;《送宋君用叁十五韻》,雖說伸縮轉折,極盡騰挪之勢,但還沒有能獨辟蹊徑。再就《風翔八觀》說罷,《石鼓歌》氣魄雄厚,辭旨道勁,雖然是以上追昌黎,而意境不過是:“潭流百戰偶然存,獨立千載誰與友”,“當年誰人位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興亡百變物自閑,富貴一朝名不朽”,不能說他怎樣高超融澈。《詠天柱寺維摩诘像》,起首就用莊子大宗師篇的典故,說理也不過是:“乃知至人外生死”,“倪首無言心自知”,可見東坡爾時還沒有看過什麼佛書。可是他的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詩裏說:“士方其未得,唯以不得憂,既得又憂失,此心浩難收。”又說:“下視官爵如泥淤,嗟我何爲久踟蹰。”就這幾句詩上,我們可以想像得出,東坡是怎樣一個坦白清遠而富于求真心的人,所以他畢竟背起了“西方公據”。

  自此以後,東坡年事方壯,精力彌滿,再加上悴杭,守密,貶黃,歸朝,種種山川。時政升沈榮辱的經過,詩境自然不同。初到杭州遊弭山贈惠勤、惠恩二僧的詩,頗有逸致,對于高僧的行徑,像“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圓蒲,……茲遊淡泊歡有余,到家悅如夢蘧蘧”,寫“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清風時來驚睡余,遂超羲皇傲幾蘧”等語,可知他已神往了。《寄北山清順禅師》的詩,乃有“年來漸識幽居味,思與高人對榻論”之句,或者他從這時起,才認真留意宗乘。《鹽官四絕北寺悟空禅師塔》的“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花夢裏身”。《上元過祥符僧可久房蕭然無燈火》的“不把琉璃閑照佛,始知無盡本無燈”,都是“法味”。我覺得東坡的詩,從此以後,才漸漸沖澹有真味。當然,他是一個才氣橫溢,器識宏偉的人,蒿目時艱,免不了塊壘,像《看湖詩》的“滄海若知明主意,夜教斥鹵戀桑田”,《送子由乞官去京詩》的“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急”,《廣陵贈劉貢父》的“羨子去安閑,吾邦正喧哄”,都是以招尤取禍,或者會說他修養未到,爐火未絕。我卻以爲這是東坡的真處,惟其真,所以能保能純。東坡谪海南,佛印給他的信上說,“叁世諸佛無非有血性的漢子,子瞻亦是有血性的漢子,更望稍事排遣”雲雲,佛印是深知他的,他更向深處純處走,則從谪黃州起。

  東坡在黃,寄居僧舍,參寥千裏追隨,這使他非常感動,同時心境也漸趨平淡。他自己說:“自揣省事以來,亦粗爲知道者,但道心數起,數爲世樂所移奪,恐是諸佛知其難化,故以萬裏之行相調伏耳。”可見其信佛之笃。元豐七年《贈東林總長老》的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當時曾轟動大小叢林,可以代表他的見地。此就宗門的機用上勘驗起來,固然沒有到究竟處,或者還只是“光影門頭”,但東坡在詩文裏能夠把他運用得很純熟。黃山谷館東坡樂府的蔔算子說:“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話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而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實非阿其所好。歸朝以後,大概是征逐交遊,勞形案牍的緣故,所作應酬品爲多,沒有什麼高妙之處。元豐八年跋所書《楞伽經》,論到當時的禅病,則很切要。

  紹聖年中,東坡谪惠州又谪海南,詩境人化。如《初食荔枝》詩:“我生涉世本無口,一官久已輕莼鲈,人問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裏真良圖。”如《鑿井得泉》詩:“我生類如此,何適不艱難

  一句亦天賜,曲肱有余歡。”真可以說襟懷如洗,—一片天機。而《次韻高要令見寄》詩:“天人同一夢,仙凡兩無錄,陋邦真可老,生理亦粗是,使回天熱焰,長作照海燭。”《次韻定意飲長老見寄》詩“淨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初無往來相,二士同一在”,境地似乎比《贈東林總長老》的更高。古今人論東坡詩的,莫不推崇暮年的作品。子由說:“東坡居士谪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屋而居,啖薯芋爲食,華屋玉食之念,不成于胸中,平生無嗜好,以圖史爲園囿,文章爲鼓吹,至是亦皆罷去,猶獨喜爲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黃山谷也說:東坡嶺外詩文,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外來。”我以爲全是得力于禅,佛理所養成。否則韓昌黎的才氣,並不下于東坡,遷谪以後,何以示《韓湘詩》,只會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爲聖朝除弊事,豈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和東坡的作品一比較,格外顯得淺俗不堪。宗門自唐曆宋而元而明清,到現在一千多年,“刹竿”還沒有倒卻者,從這裏可以知道他的原因。

  建中靖國元年,東坡度嶺北歸,瘴毒大作,止于毗陵。7月28日有問疾勸他用力求生淨土,他說:“用力即差”,說畢泊然而逝。末後一著,也很清楚,有點像唐朝龐居士,比著《護法論》的張天覺之流,似乎高明得多了。

  (原載《獅子吼月刊》1 942年第2卷第1期,署名缁哉)

  

  

《東坡與禅——爲東坡九百零五年生辰紀念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