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本來都是緣

  本來都是緣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

  

  ——達摩祖師

  

  什麼是“緣”

  緣有來,緣有去,緣不是無緣由,緣本來有因緣!

  

  佛法認爲,萬事萬物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這就是所謂的緣起。“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異于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性。《楞嚴經疏》說:“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將亮未亮,在西本願寺的本堂階下跪著一位年約四十的乞丐。天亮後,西本願寺的大門開啓,乞丐靜靜地合掌念佛,直到早課結束。

  

  白天,他在西六條的新町乞食,每當有人施舍食物給他時,他便面露和顔地連說:“因緣!因緣!”即使不給任何東西,他也如此說著,毫無愠色。偶有頑童,群集在他四周,或扔石頭,或用木棍打他,甚至將他穿著的草袋撕破,他也只是說:“因緣!因緣!”不以爲意。因此,街上的人都稱他爲“因緣乞丐”。

  

  到了晚上,因緣乞丐就在人家的屋檐下過夜。

  

  有一年正月的某個晚上,寒風刺骨。有一個叫近江屋的商人喝醉了酒回家,途中因內急,沒注意到屋檐下的乞丐蜷臥著,竟就地對他小解,撒了乞丐一頭一臉。乞丐醒來,喃喃說道:“因緣!因緣!”同時跪行接近。

  

  近江屋大吃一驚,不停地道歉,乞丐一副不敢當的樣子說:“哪裏!哪裏!是我睡錯地方驚嚇了你,這也是因緣。你如此向我道歉,倒使我不安。”近江屋深爲感動,當面向他許諾說:“如果在我有生之年你就死了,我一定給你厚葬。”

  

  兩個月之後,因緣乞丐死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狀極安詳。近江屋信守諾言,提出申請,把乞丐的屍體領回家,雇人爲他沐浴入殓,隆重地爲他舉行葬禮,並在七條的火葬場火化。第二天早晨,近江屋因事未到火葬場領取骨灰,火葬場派人來通知,近江屋便請他們代爲處理,來人聲稱沒有關系,但不停地啧啧稱奇,說他火化過數千人,卻從未見過如此不可思議之事。近江屋好奇之余,急忙趕往火葬場看個究竟,原來乞丐的遺骨全火化成如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近江屋驚佩不已,厚供這些舍利子。

  

  後人曾借和歌“草袋”來贊歎因緣乞丐。歌雲:“雖著草袋心非乞,純美猶勝冬牡丹。”

  

  經雲“一切法因緣生”,是說世間萬物皆有緣起。但是,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或製定的,而是宇宙人生本質的、必然的、普遍的法則,佛陀只是發現了這個自然的法則而證悟成佛,然後將這個證悟的道理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起,透過因緣和合,才有一切現象,才有一切法的生起。例如:一粒種子撒在泥土裏,必須施肥、澆水,以及有充足的空氣、陽光,才能長成一棵大樹。其中,種子是“因”,泥土、陽光、空氣等等爲“緣”,這些因緣都具足了,才有長成大樹的“果”。

  

  佛法尊因緣,同時也勸導世人要隨緣。隨緣不是簡單地看開,而是看得透,是要我們遵循宇宙間固有的法則。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可是等到約定的那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從此一病不起。家人遍訪遠近名醫都無濟于事,一個精神抖擻的小夥子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奄奄一息的人。一天,一名雲遊的僧人路過此地,得知情況,決定度一下著魔的書生。僧人來到書生床前,從懷裏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一片茫茫大海,海灘上一具女屍一絲不挂地躺著。遠遠地走過來一個路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不久,又來了一個過路的,他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蓋在了女子的身上,也走了……然後是又一個過路的人,他走到女子身邊,挖了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最後,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燭夜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大惑不解,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那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她披過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爲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從此病愈!

  

  緣分就像故事中的女子,就躺在那裏,而芸芸衆生就是那叁個路人:第一個路人什麼也沒有做,是無緣之人,錯過了;第二個路人蓋了一件衣服以免姑娘暴屍于世,算是盡了道義,是有緣人,做到了;第叁個路人把姑娘安葬,可謂用心良苦,這就叫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天,是懂得惜緣的人,成功了。

  

  佛法講因緣,認爲事物的産生都是“當然”的,是由因而後才得的果。既然我們無從選擇避免它的發生,那麼就不妨以一種“隨緣”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因爲很多時候,生活的態度往往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和事,“是你的想逃也逃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這就叫緣,看不見也摸不著。面對緣分,不要去尋找,也不必去苦惱,緣來時惜緣,緣去時隨緣,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緣來時把酒聚首,緣去時分道揚镳。所以,我們既不必爲眼前的歡愉而得意忘形,也不必爲失去的美好而遺憾懊惱。書生和自己的未婚妻相識相戀,因爲前世他遇見她時爲她披了一件衣服,但終究還是勞燕分飛,就是因爲緣分太淺。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緣也有深淺。有的人一生只有一面之緣,有的人卻能相伴終生。書生因爲失戀了而抑郁成疾,就是因爲不明白這個道理,太過執著。

  

  經雲:“衆生無我,苦樂隨緣。”人生在世都要追求幸福、快樂,其實你所需要的都在你的心裏,追求是追求不來的,越追越追不上,越求越得不到。人活著應該順其自然,一切隨緣。來也自然,去也自然,一切自然。我們由于追求的太多,太執著,所以不如意、不順利。所以人必須要知足,一切都要看緣分,緣有來去,只能隨緣,不能攀緣。順境要安心、自在,逆境還是要安心、自在。苦樂隨緣,心無增減,順其自然,就沒有煩惱。

  

  很多人把隨緣當作不作爲、聽天命的借口,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把隨緣看作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其實,隨緣不是要人消極認命、放棄追求、逃避現實,恰恰相反,隨緣是一種正視現實的人生態度,是要人們以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去看待人生、面對生活,要我們不執著、不強求、不抱怨、不逃避,認認真真地活在當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懂得隨緣的人,最懂得享受生活。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懂得隨緣的人,最明了人生的真意。

  

  隨緣的人,常懷一顆平常心,順境時,不急躁、不過度、不忘形;逆境中,不悲觀、不抱怨、不慌亂。

  

  隨緣的人,不羨慕別人的“緣”,也不會貪念自己已失的“緣”。

  

  苦樂隨緣,心無增減,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