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法門的人間佛教性格
普光 撰
前言
准提佛母在東密六觀音的分類屬于人道觀音,就是對應救度人道的觀音化身。其實這也就體現出准提法其重視現世的特色。
據《白寶口抄》卷第六十中的准提法,記載著准提佛母形像的象征意義,在蓮花手的部分,解釋爲:“開敷的紅蓮花是人人欣愛之色,因此尊是度化人道之主,所 以特別以手持蓮花來表此特德。又因蓮花表自性清淨的緣故,代表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的意義,能清淨人界中的叁毒五欲等一切非法的事。”
我們可以觀察准提經中許多的法,都是與我們人間息息相關的,這也正是密法的特色,而在准提法中尤甚。
准提佛母對這世間有特別的救度願力,對于衆生現世生活的改善都有其關懷的觸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淨土宗大興于世的景況,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是觀音、彌陀與此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所致。
准提佛母也是如此,祂特別與人間的衆生有緣,而他是人間運行的力量,也稱作大地之母。
人間佛教
在中國,玄談與厭世的思想曾經是中國佛教的主要發展。西方淨土宗發展到最後,其實對于這個世界是持否定的態度。認爲此處是五濁惡世,出離變成了厭離,甚至後來變成送終的畸象。對此世間的問題不再積極的解決面對,只寄情于來生的淨土,僧人隱遁山林,白衣閉門念佛,不理稱爲出世,逃避稱爲出離,有似此類的異常現象。
故日本對于未知的來世,轉于重視現世而發展出淨土真宗,是以現世即得往生的身份爲成就,而非寄情于來世或臨終。而清末民初也出現檢討中國佛教積弊的現象,提出人間佛教的理想。
其中最有名者當屬太虛大師,其提倡人生佛教,使佛教不再呈現暮沈沈的氣象。
據印順法師的解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其含意有兩個方面:
“一、對治的:因爲中國的佛教末流,一向重視于一死,二鬼,引出無邊流弊。大師爲了糾正他,所以主張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對治死鬼的佛教,所以以人生爲名。
二、顯正的:大師從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時代的適應去了解,認爲應重視現實的人生。“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所需,尤爲我國的情形所宜。
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使世界人類的人佳不失,且成爲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爲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注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其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理實論〉)。即人生而成佛,顯出了大師“人生佛教”的本意。”
人間(生)佛教的特色即是“人成即佛成”的理念,不再于悲情中完成佛教的理想,而是圓滿世間福德,進而追求佛法的成就。
太虛大師在《人生的佛教》一文中提到:“佛教 ,並不脫離世間一切因果法則及物質環境 ,所以不單是精神的;也不是專爲念經拜忏超度鬼靈的 ,所以不單是死後的。在整個人類社會中 ,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 ,不斷的向上進步 ,這才是佛教的真相。
人生 ,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 ,總是教人爲善 ,與人爲善 ,向上進步以養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 ,以求安樂、和平。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爲注重 ,人生佛教尤以此爲基本。依佛教進修 ,更可由人生進升叁界諸天,以及于出世叁乘的羅漢、辟支佛、菩薩。即所謂依五戒進修十善、四禅、八定而生天 ,觀四谛而成羅漢 ,悟十二因緣而成辟支佛,修六度萬行而爲菩薩。再由天及叁乘加功進行 ,成大菩薩 ,以大願大悲;遍一切世界普度衆生 ,即成爲遍在叁乘六趣的大菩薩。由大菩薩積功累德,福慧圓滿 ,乃證盡善盡美正等正覺的佛果。所謂佛果 ,即以全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究竟清淨爲身 ,也就是人生煩惱痛苦完全消滅,至于最合理最道德的和平安樂的境界。”
以上就是解釋“人成即佛成”的一段文。由此可以了解,佛教不能單單作爲避難所來皈依。在大乘的精神中,能作爲一個完美的人方有資格再談論作爲菩薩與佛的資格。
就如同現代的人,好談“即身成佛”、“無上瑜伽”,但通常連其世間問題都無法完善的解決,更奢談成爲佛菩薩。
在阿含經中也提到人間成佛的概念,其主要依據如下:
1.《增一阿含第34品第3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長阿含第1經》佛說過去六佛,都是出于人間的,這是早期佛教“佛出人間”的觀點。
2.《長阿含第30經》〈阿須倫品〉說,人類有叁項特點:勇猛強記能造業行、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亦即人類的“智慧、堅忍、慚愧”,是所有衆生中最殊勝的。
3.人間在五道(或說六道)中,居于上生或沈淪的樞紐地位,因爲天界環境與福報都好,不會造重大的惡業與善業,叁惡道環境與福報大部分都差,也無重大惡行與善行的能力,“所以,由業力而升沈(除少數鬼畜),主要爲[當爲]人類[時所造的]善惡業力所招感。”(《成佛之道》〈第叁章五乘共法〉)
《長阿含第30經》〈叁災品〉說,當火災起時,光音天以下的世界都將燒毀。在燒毀之前,光音天以下的衆生都先往生人間,修善、修福、修禅定,然後由人間往生光音天,也表示了人間爲上升樞紐的意思。
從佛陀應帝釋天之邀到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來看,佛陀確實也曾爲天界衆生說法,天界也不乏佛弟子(《雜阿含第 506經》),但從整體阿含經來看,佛陀主要還是在人間爲人類說法,說法的內容還是以人爲當機。
後來,“部派佛教”十方有佛的觀念興起,“大乘佛教”他方淨土的思想盛行,但如果不忘早期佛教“佛出人間”、“人類的特德”、“人間樞紐”的教說,在人間學佛法的“人間佛教”,是更值得提倡與鼓勵的。
准提法門的人間特性
在前言中說到,准提佛母是人間救主,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准提是由釋迦佛所化。在准提經中,佛入叁摩地說准提咒,一如金剛經中“收衣缽、洗足已”的樸實示現,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准提咒時,並無放光動地,也無顯現奇異神通。只起了悲憫未來薄福惡業衆生的心,入叁昧而演說。此正顯示了不過度悖離人間、特別爲人道衆生說法的緣起。
在經文裏都提到修持准提法常生人天,尊貴富裕。而東密更將准提佛母攝于六觀音中的人道化主的准提觀音。所以准提佛母對人天衆生的救度有特別的願力。注重人間的淨化,關懷人間現世生活,此點可從准提法中的各種行法可知端倪。
十八臂准提本尊的說法印的意義是:“表此尊于六觀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爲主,他能破叁障,示現叁眼之智,來說法利生。”
在准提法裏甚至對于他道衆生超渡、渡亡、送終或者對于來世的功德利益方法甚少著墨。在准提法門的行法中有很多都是爲了解決或保障現世生活的問題而施設的,如:“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說言語人皆信受(诃羅譯)”
另外也提到:“若出家菩薩具諸禁戒。叁時念誦依教修行。現生所求出世間悉地定慧現前。證地波羅蜜。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不空譯)”
所以准提法並非注重離此世間而求成就的法門。它的目的是出離世間,但卻是不離此間、甚至此身而證菩提。這就給予了現世衆生莫大的鼓勵、希望與積極的人生觀。
用負面、否定的方法所得到的有可能是沒有自信的結果。而准提法的肯定當下,是給予苦難衆生在此世界活下去的正面力量。且最終也能夠往生淨土。准提經有提到:“右繞菩提樹像。行道念誦滿一百萬遍。即見佛菩薩羅漢爲其說法。意欲隨菩薩即得隨從。所求如願。乃至現身成大咒仙。即得往詣十方淨土。(智譯)”
此處言現身得成就並能往生淨土,這就是人生佛教的體現之處。
太虛大師說人生佛教之目的如下:
“人生佛教之目的及其效果 就依佛法發心預期說,即爲目的;就修行成功說,即爲效果。此其效果,可略分爲四:
一、人生改善:一般佛經皆說到此義,即人民五戒之行,輪王十善之化。改善人間,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
二、後世增勝:依業果流轉而修行者,每希望後世增勝,即希望將來比現在之人作得好。過去有句話:“山中無衲子,朝中無宰相”,此爲基于後世增勝爲目的之修道觀,信佛人多是如此。唯此並不限于人間,乃可由人寺進而至于欲色無色等天。
叁、生死解脫:此因看後世增勝仍不免于叁界輪回,若不修到生死徹底之解脫,終必流轉;依于此目的所獲得之效果,即羅漢。
四、法界圓明:此爲大乘特有者,二乘聖者雖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實相;縱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圓滿通達而仍有障礙。
此即二乘未得法界圓明之缺點,亦即菩薩成佛之特點也。法界,即一切法;圓明,即離了所知障所成之智。此智即一切種智,或無上菩提,或妙覺佛果。複次、法界者,即是法華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圓明者,亦即所謂“佛之知見”。如是大乘以通達法界爲目的而圓滿明證後,即爲大乘特有之效果。”
以上幾點准提法門都具備這樣的次第,而且完整無缺。在此就不逐一的解析。
結語
准提法從人乘到佛乘都有各自的教法。所以符合于人間佛教的修證次第理念。若欲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實踐推廣准提法門也是非常適切的方式。
在古往今來的例證中顯示,准提法的修持能改變人現世的命運,能帶給困頓苦厄的衆生光明積極的力量,而不再只能寄情于未知的來世,卻將此世棄之如蔽履,這並非是適合所有根性衆生的主張。對于完全專心並有具足福報于佛法的修證者,當然出離心是很重要的,但並非表示就對于現生的責任采取放棄放任的態度。
而修持准提法者不管您是身在哪個崗位、遇到什麼問題,都有適合對應的方法。這就是爲何末法時期,准提咒特別能興起于目前重視現世這樣的價值觀的時代的其中原因了。
《准提法門的人間佛教性格(普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