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
貝葉堂
提倡人間佛教,已成爲當前佛教知識界的共識,更有部分銳意改革的人士,想借人間佛教的思潮提升佛教地位,使之成爲現代社會的信仰主流。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期求解脫道,強調人間佛教是不是要以所謂的“理性“否定或弱化淨土法門,是不是要以新的佛教理念擺脫包括淨土法門在內的傳統宗派佛教?這涉及到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走向。
一、人間佛教的核心是什麼?
人間佛教是對傳統佛教的抛棄嗎?我想大多數提倡人間佛教的人士是不會同意這個看法的,因爲都知道離開傳統是不可能構建新的佛教形式的,何況什麼是傳統佛教,中國是否存在一個在義理上與印度佛教不同的漢化了的佛教?所謂漢化佛教是不是僅是知識界對佛教的一種認識?有鑒于此,人間佛教不是離開傳統的新的佛教,它是對佛教發展的一個期望。這個期望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希望佛教在當代能融入信仰主流。
佛教在清季楊仁山居士時代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戒律松馳,僧俗混亂,迷信盛行,義學不振;一是部分清修的缁素偏于小乘,隱迹山林,期圖自了。前者使佛教異質,後者使佛教滯噎。至太虛法師時代,提倡戒善,以佛教改變世道人心,在此基礎上期求解脫道,已成共識,這是人間佛教提出的背景。
人間佛教的核心問題是戒的問題。爲什麼這麼說呢?這裏談戒,是談戒的精神。也就是要不要戒,要小乘戒還是大乘戒。佛世俗化事實上就是不要戒或者是改變戒,僅以世善爲戒;佛教小乘化就是要小乘戒而不要慈悲救世的大乘戒。更爲關鍵的是,在對待大乘的問題上,慈悲濟世是間接的自證解脫,還是直接的自證解脫,這事實上是人間佛教特別要說明的問題。
人間佛教的理念認爲,慈悲濟世是直接的自證解脫,也就是說成佛唯依慈悲成就,慈悲不僅僅是個方便或基礎的問題,慈悲即是解脫。認爲慈悲是方便,是基礎,在慈悲之外另有一個自證佛法的核心,這是慈悲間接論,它強調此岸與彼岸不是直接因,這就在理論上使佛教中的人天道與解脫道脫節了。慈悲的前提是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則一切善法都是世俗法。人間佛教的這一理念事實上恢複了佛教大乘法的真實面目。因此說人間佛教的核心是戒的問題,也就是是否恢複佛教大乘法的面目問題。
人間佛教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近代佛教迷信、片面和鬥诤的狹窄胡同,來到了衆生中間,來到了佛法真正的源泉邊。
近代人間佛教是由高僧大德推動的,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爲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講戒的慈悲性,這一特性的展現以高僧大德應化是最合適、最准確的。而高僧大德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各有不同的側面和風格。如,印光法師講敦倫盡份,一心念佛;虛雲法師建寺講禅;谛閑法師弘倡義學;弘一法師以身示範,整理戒律;至于太虛法師則更不用說了,明倡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並畢其一生,付諸實踐,生前雖然許多願望沒有很好實現,但當代佛教在體製上也基本按太虛法師的理路發展。所以說,近代佛教的複興史,就是人間佛教史。總體說來,不可以一派攻擊另一派,佛教的複興應總彙在人間佛教的理念上來。在這個理念的框架下,提倡發表各種意見,佛教也只有發展了各種風格,各種派別,才能更好地更廣泛地爲衆生接受,才能真正融入信仰主流。但論诤應有佛法基本精神的框架,沒一這個框架,就很容易陷入“诤即失道意”的泥坑中,因爲論诤不能破壞信仰,破壞信仰的論诤是魔诤。
二、淨土正因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
人間佛教有強烈的此岸色彩,但近現代高僧大德都以彼岸淨土爲歸宿,這說明了淨土一門與人間佛教並不矛盾,人間佛教提倡者基本不認爲淨土法門是迷信。所以提但人間佛教,並不是要摒棄彼岸淨土。
事實上也是這樣,淨土的彼岸正是以此岸爲因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淨土法門,嚴格說來應稱爲“往生淨土法門”。廣義地講,佛法就是淨土法門,因爲大乘經中明確記載釋尊不斷授記淨土,可見此岸一切因,皆是淨土因。往生道較爲特別的是,此一生終了,往生淨土,脫離六道惡緣,往生當然這不是成佛,但卻找到一個大大便利成佛的環境。環境在大乘法中是極爲重要的,如人間佛教的理念,它是成佛的直接因。修行就是在環境中修行。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經說“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福的主要內容是人天善法,這個善法與菩提心融在一起,就是大乘佛法,它雖是此岸性的,但經中明確說明是往生彼岸正因。《阿彌陀經》中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在《無量壽經》中則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事實上都是講“叁福”正因的,它是此岸與彼岸的統一,是人天道與解脫道的統一,也就是彼岸在此岸實現。這個統一是人間佛教的一個難點,但淨土法門將它們融合在了一起,表現了一個廓大的境界,把握了佛法的總體。所以往生淨土一門,應是人間佛教基本內容之一。
傳統宗派形式的佛教在當代確存在淡化的趨勢,認識人間佛教理念和它與淨土法門的關系是極爲重要的,它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間佛教在戒律問題上處理此岸與彼岸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更爲宏觀地理解淨土法門,這是有利于我們修行和弘法的,是有利于佛教按照良好的方向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