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師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以佛爲我們的模範而學。佛是怎樣修學而成的,我們也這樣照著學。學佛,是離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擇善而固執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學習。照中文的訓釋,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發義;由于學習,能熏發現在與未來的善根,叫作修。人間佛教行者應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著一定的次第的。
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而“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在《人間佛教要略》中,印順對此次第作出了說明,而著力強調第一次第即人菩薩行。 他認爲,如泛說學佛,而不從佛的因行——菩薩道著力做起,怎能達成目標
等于要作一畢業生,必定要一級一級學習起,次第升進,才能得到畢業。學佛也是這樣。菩薩道所經曆的過程,可略分叁個階段,即凡夫菩薩、賢聖菩薩、佛菩薩。第叁階段的菩薩,是證得大乘甚深功德,與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薩。第二階段的菩薩,是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薩位,從賢人聖,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這即是叁賢到八地的階位。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其菩薩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還會退失,是在修學信心的階段。《仁王經》稱此爲十善菩薩,也即是十信菩薩。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略有兩點特征:一是具煩惱身: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陪,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已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禦他、降伏他。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二是悲心增上,初學發菩薩乙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菩薩以利他爲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的急于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應以這樣的聖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
2.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叁心爲基本。
在《華雨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印順對此有詳盡的說明。叁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發(願)菩提心就是以成佛爲理想爲目標,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願。發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偉大,智慧的深徹(智德)、悲心的廣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淨(斷德)。深信佛法有徹底解脫的正道,所以志願修菩薩行成佛,以淨化世間、解脫衆生的苦惱。發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佛這是以解脫衆生生死苦迫爲最高理想的。悲心要從人類、衆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空性見是佛法的特質。空性是緣起的空性。一切依緣起,都是相對的,故是無常。緣起無常,所以是苦——不安穩而永不徹底的。無常故苦,所以無我。無我即無我所,就是空。在大乘空相應經中,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空性是真如等的異名,不能解說爲“無”的。在菩薩行中,無我我所空,正如緣起而不著相,是極重要的。沒有“無所得爲方便”,處處取著,怎麼能成就菩薩的大行!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叁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切勿高推聖境,要從切近處學習起!
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活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曆程。適應衆生的修學方法千差萬別,然其實質可以用叁句義來統攝而會歸于一道。這就是學佛的叁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叁大綱要。印順《學佛叁要》專論此叁道要。這“學佛叁要”就是《大般若經》所說:“—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學者心心念念與無上菩提相應,這就是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大悲是見衆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見。孕育于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沈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薩道的真實內容,是菩薩所以爲菩薩的真實功德!
菩薩學行的叁要,是不可顧此失彼的。然初學時,不妨從一門(或二門)而來。有的好爲哲學、心理學、論理學等學理的探討,接觸到佛法、認識佛法的正確深奧,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智慧門入。有的好爲社會福利事業、樂于爲善,與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贊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慈悲門入。有的宗仰叁寶功德的不可思議,或由于佛菩薩的感應,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信願門入。由衆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貪行人從慈悲門入,嗔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願門入。
進入佛門後,若想升階登堂,學菩薩正行,必須叁事齊修。《大涅槃經》與《大毗婆沙論》都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可見信與智—定要雙修。不能偏失。大乘中有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也只是增上(著重)而已。女賄智無悲,有悲無智,根本不成菩薩行。信、智、悲叁者能互相助成、互相推進,逐漸引導行人進入更高階段。等到深入佛法的究竟堂奧,叁者是無二無別的一味圓滿,無所偏,也無所缺少,這或者名爲大菩提,或者名爲大涅槃,即是究竟成佛。
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谛、成爲人間的無上法門的,惟有大乘菩薩行——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叁事不可偏缺。然在修學過程中,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從重此而進向重彼,次第進修到完成的學程。菩薩道的曆程大體可分爲二道一一般若道、方便道。凡夫初學菩薩行,首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進入菩薩的學程,這是重于信願的。發心以後,進入修行階段,以利他爲主,修集一切福德智慧,這 是重于慈悲的。等到福智資糧具足,悲慧平等,這才能智證平等法性,那是重在般若(無生法忍)了。上面是菩薩般若道的進修曆程——發心、修行、證得。般若的證人空性,在菩薩道的進修中。即是方便道的發心。這是勝義菩提心,信智合一,名爲“證淨”。此後,菩薩著重于度脫衆生,莊嚴國土;著重于不離智慧的慈悲大行。到圓滿時,究竟證得無上菩提——一切智智。這是萬便道的進修曆程——發心、修行、智證。二道共五位,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學菩薩行應當深切記取。
這叁要是一切法門之精要。印順在《人間佛教要略·修持心要》中引經上所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對此加以闡發。願與精進依信心爲基礎。智慧可以攝定,深智是離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礎。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可逐漸成就。悲是利他的動力。如損己利人的布施。節己利衆的持戒。製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現。依人乘行而學菩薩道,此叁法即攝得六度四攝一切法門。
信、智、悲叁弦如學習成就,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溶。信(願)能莊嚴淨七這或是往生他方淨十,或是慶嚴創造淨土,如法藏比丘。智能清淨自心。悟真理時,斷一切煩惱。得了正智, 自然能身、口、意叁業清淨,舉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實施救濟事業。既使人類享受豐富自由的生活。更重在激發人類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得樂果。這些都是菩薩悲心悲行的成就。所以,由人菩薩而發心的大衆應把握這叁者爲修持心要。。
3.新學菩薩著重以十善業爲菩薩道的基石。
十善如依叁心而修,就是“十善菩薩行”了。印順的《從人到成佛之路》中對十善有詳細的說明。十善就是對治十忍的十種善行。不殺生就是愛護生命。不偷盜是不要非法得財,進而能施合。不邪淫是不要非禮。不妄語是不說謊。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破壞他人和合。不惡口是不說粗話罵人、譏諷人。绮語是說得好聽,而能引起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就是誨盜、誨殺、誨淫的邪說,或者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不貪是應得多少就得多少,知足、少欲,不是自己的不要妄想據爲已有。不嗅限是有慈心、不鬥爭。不邪見是學佛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輪回、聖人境界(即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爲人死了就完了。
十善菩薩依這十種善行去修學,可說是人人能學。如說不會做,那—定是自己看輕自己。佛法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就得從五戒、十善做起。故十善便是人生正行。
有的人因誤解而生疑難:行十善,與人天乘有什·麼差別
印順在《人間佛教要略,論題核心中說明了這二者之間的不同。人間佛教是菩薩道。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爲先。學發菩提心,勝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輾轉的緣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畢竟空。依據即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這與人乘法著重于偏狹的家庭,爲自己的人大福報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學發菩提心者,了知世間是緣起的: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互爲六親眷屬。一切人類于自己都展轉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殺不盜等十善行。即此人間正行化成悲智相應的菩薩法門,與自私的人天果報完全不同。這樣的人間佛教,是大乘道,是從人間正行去修集菩薩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薩法不礙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薩法門。
一切佛菩薩,都由此道修學而成。。修學這樣的人本大乘法,如是久修利根,不離此人間正行, 自會超證直入。如一般初學的,循此修學,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
4.念佛、吃素(放生)、誦經等是菩薩行的方便。
這些是中…
《人間佛教的修持(智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