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修持(智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國佛教徒一般所修的活門。在《學佛叁要》中,印順闡明了它們的作用與意義。念佛的意義與力用,主要在策發信願。念佛是念佛功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贊佛、供養佛,于佛前忏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爲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忏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念佛爲心念——緣佛功德而專念不合,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美德。不食肉,是爲大乘佛教一——《楞伽經》、《涅槃經》、《央掘摩羅經》等所特別主張的。不食肉的意義與力用主要爲長養慈悲。如說:“食肉斷大悲種”。菩薩行以慈悲爲本,所以大乘法中主張不食肉。消極的不食肉,積極的放生,實爲長養悲心的方便行。

   誦經,不求甚解的蓦直誦下去,也是修行方便,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如初學的熟讀熟背,可成爲進求義解——聞慧的方便。

   這些初方便是爲了增長大乘的情願、慈悲、智慧而修學。然修學者,若以誦經爲功德,反輕視義理研究,就失去慧學方便的作用。素食放生者于現實人間種種苦迫,若不能本著慈悲而起來救護,就是本末顛倒,沒能長養慈悲。念佛能培養信心,但不應流于迷信、或急求自了。由于不求智慧、慈悲薄弱、偏于信仰,弄得善巧的方便法門,都不能盡到方便的功用。這真是中國佛教的悲哀,衰落的根源!學佛學菩薩行,必須從這些妙方便中認清目的。我們是爲了策發信願而念佛,爲長養慈悲而吃素,爲引生智慧而誦經。這樣,才能盡到初方便的力用,奠定菩薩學的初基。無邊的深廣法門,應從此邁步而向前直進!

   5.普入世間,廣行佛事。

   印順在《人間佛教要略》中批評了離世才能修行的錯誤見解:說起修持,有人總以爲要擺脫—切事務,這是與大乘行不相應的修行。凡是學習自利利他的,培養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決無離棄世間善行的道理。

   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印順揭示了普入世間的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他認爲,修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佛法”與“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啓示。如維摩诘長者,六度利益衆生外,還從事“治生”,“入治政法”,在“講論處”宣講正法,在“學堂”“誘開童蒙”。“淫坊”“酒肆”也去,以“示欲之過”,“能立其志”。又如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中有語言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建築的數學家、醫師、國王、航海師、法官等,是普入各階層的。普入社會,以自己所知所行來教人,形成“同願同行”的一群,同向于成佛的大道,這正是人菩薩自利利人,弘揚佛法的善巧方便。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展開人間佛教的修行與事業呢?現代的人間佛教,自利利他,當然會有更多的佛事。以慧行來說,說法以外,如日報、雜志的編發,佛書的流通,廣播、電視的弘法;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佛教大學的創辦;利用寒暑假,作不同層次的集體進修活動;佛教學術界的聯系等等。重點在于介紹佛法,祛除一般對佛法的誤解,使入正確理解,而有利于佛法的深入人心。以福行來說,如救濟貧窮、疾病、傷殘、孤老、急難等社會福利事業的推行;以超然的立場關切人們因家庭、工作不和及社會的沖突、混亂等導致的痛苦,使大家在和諧歡樂中進步。

   6.人間佛教應防止不良副作用。

   這是印順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苦心強調的問題。“菩薩發心利他,要站穩自己的腳根才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以叁心而行十善爲基礎。否則,弘化也好、慈濟也好,上焉者只是世間的善行,佛法與世學混淆,真義越來越稀薄!下焉者更是“泥菩薩過河”,反爲世俗所化!

   人菩薩行——人間佛教的展開,是適合現代的,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所以印順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專作有《向正確的目標邁進》一節。他說,對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應該確認肯定,但大乘佛教徒容易改信異教,這應該與佛法的寬容特性有關。大乘佛教因無限的寬容性,在有利于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種種“方便”漸漸融攝進來,終于達到“天佛一如”的境界。方便是不能沒有的,但方便有時空的適應性。所以也應有初期大乘“正直合方便”的精神。現在的臺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漸漸興起來,但適應時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實的少,本質上還是“天佛一如”。“人間”、“人乘”的宣揚者,不也有人提倡“顯密圓融”的嗎

  如對佛法沒有見地,以搞活動爲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重要的,有的以爲“佛祛”是解脫道,道德意識等于還在萌芽;道德意識是菩薩道,又覺得與解脫心不能合一,這是漠視般若與大悲相應的經說。有的有不用佛教術語來宏揚佛法的構想,這一發展的傾向,似乎有一定思想,而表現出來,卻又是一切神道教都是無礙的共存,還是無所不可的圓融者。有的提倡“人間佛教”,而對佛法與異教(佛與神),表現出寬容而認爲可以相通的態度。—般的發展傾向,近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近于中國晚期佛教“叁教同源”的現代化。爲達成個己的意願,或許是可能成功的,但對佛潔的純正化、現代化,不一定有前途,而反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後遭遇(被神教侵蝕而消滅)的隱憂。真正的人菩薩行,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

  

《人間佛教的修持(智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