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修持(智海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国佛教徒一般所修的活门。在《学佛三要》中,印顺阐明了它们的作用与意义。念佛的意义与力用,主要在策发信愿。念佛是念佛功德,念佛相好,念佛实相,念佛的清净世界。扩而充之,如礼佛、赞佛、供养佛,于佛前忏悔,随喜佛的功德,劝请佛说法及住世,都是广义的念佛法门。《智度论》说:有菩萨以信(愿)精进入佛法,乐集佛功德。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萨,为此别开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毗婆沙论》说:初学者修念佛、忏悔、劝请等法,心得清净,信心增长,从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念佛为心念——缘佛功德而专念不合,是策发信愿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头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是中国佛教的传统美德。不食肉,是为大乘佛教一——《楞伽经》、《涅槃经》、《央掘摩罗经》等所特别主张的。不食肉的意义与力用主要为长养慈悲。如说:“食肉断大悲种”。菩萨行以慈悲为本,所以大乘法中主张不食肉。消极的不食肉,积极的放生,实为长养悲心的方便行。

   诵经,不求甚解的蓦直诵下去,也是修行方便,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如初学的熟读熟背,可成为进求义解——闻慧的方便。

   这些初方便是为了增长大乘的情愿、慈悲、智慧而修学。然修学者,若以诵经为功德,反轻视义理研究,就失去慧学方便的作用。素食放生者于现实人间种种苦迫,若不能本着慈悲而起来救护,就是本末颠倒,没能长养慈悲。念佛能培养信心,但不应流于迷信、或急求自了。由于不求智慧、慈悲薄弱、偏于信仰,弄得善巧的方便法门,都不能尽到方便的功用。这真是中国佛教的悲哀,衰落的根源!学佛学菩萨行,必须从这些妙方便中认清目的。我们是为了策发信愿而念佛,为长养慈悲而吃素,为引生智慧而诵经。这样,才能尽到初方便的力用,奠定菩萨学的初基。无边的深广法门,应从此迈步而向前直进!

   5.普入世间,广行佛事。

   印顺在《人间佛教要略》中批评了离世才能修行的错误见解:说起修持,有人总以为要摆脱—切事务,这是与大乘行不相应的修行。凡是学习自利利他的,培养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决无离弃世间善行的道理。

   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印顺揭示了普入世间的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他认为,修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佛法”与“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启示。如维摩诘长者,六度利益众生外,还从事“治生”,“入治政法”,在“讲论处”宣讲正法,在“学堂”“诱开童蒙”。“淫坊”“酒肆”也去,以“示欲之过”,“能立其志”。又如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中有语言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建筑的数学家、医师、国王、航海师、法官等,是普入各阶层的。普入社会,以自己所知所行来教人,形成“同愿同行”的一群,同向于成佛的大道,这正是人菩萨自利利人,弘扬佛法的善巧方便。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展开人间佛教的修行与事业呢?现代的人间佛教,自利利他,当然会有更多的佛事。以慧行来说,说法以外,如日报、杂志的编发,佛书的流通,广播、电视的弘法;佛学院与佛学研究所、佛教大学的创办;利用寒暑假,作不同层次的集体进修活动;佛教学术界的联系等等。重点在于介绍佛法,祛除一般对佛法的误解,使入正确理解,而有利于佛法的深入人心。以福行来说,如救济贫穷、疾病、伤残、孤老、急难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行;以超然的立场关切人们因家庭、工作不和及社会的冲突、混乱等导致的痛苦,使大家在和谐欢乐中进步。

   6.人间佛教应防止不良副作用。

   这是印顺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苦心强调的问题。“菩萨发心利他,要站稳自己的脚根才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以三心而行十善为基础。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焉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佛法与世学混淆,真义越来越稀薄!下焉者更是“泥菩萨过河”,反为世俗所化!

   人菩萨行——人间佛教的展开,是适合现代的,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所以印顺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专作有《向正确的目标迈进》一节。他说,对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应该确认肯定,但大乘佛教徒容易改信异教,这应该与佛法的宽容特性有关。大乘佛教因无限的宽容性,在有利于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种种“方便”渐渐融摄进来,终于达到“天佛一如”的境界。方便是不能没有的,但方便有时空的适应性。所以也应有初期大乘“正直合方便”的精神。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实的少,本质上还是“天佛一如”。“人间”、“人乘”的宣扬者,不也有人提倡“显密圆融”的吗

  如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重要的,有的以为“佛祛”是解脱道,道德意识等于还在萌芽;道德意识是菩萨道,又觉得与解脱心不能合一,这是漠视般若与大悲相应的经说。有的有不用佛教术语来宏扬佛法的构想,这一发展的倾向,似乎有一定思想,而表现出来,却又是一切神道教都是无碍的共存,还是无所不可的圆融者。有的提倡“人间佛教”,而对佛法与异教(佛与神),表现出宽容而认为可以相通的态度。—般的发展倾向,近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近于中国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现代化。为达成个己的意愿,或许是可能成功的,但对佛洁的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而反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后遭遇(被神教侵蚀而消灭)的隐忧。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

  

《人间佛教的修持(智海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