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現實意義(宏慧)

  人間佛教的現實意義

  宏慧

  人生佛教思想萌芽于太虛大師當年提出的教理革命。在20年代宗教由于種種原因已落入迷信的範疇並且教界的腐敗現象使佛教曾有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完全喪失。太虛大師主張革除佛教積弊。首先是針對對中國傳統佛教重死人、鬼神的流弊,太虛認爲過去佛教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今後則應用佛法基本原理研究合人生真相、引導世界向上發達進步,人間佛教的思想源頭就在于此。人間佛教是符合佛教契理契機的原則。並且它是大乘佛法的一種發展形式。人間佛教是符合現今世界的表現形式。

  人生佛教的源淵

  太虛大師認爲佛學之二大原則 ::一是契真理,二是契機。太虛大師說:"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

  從曆史來看,整個佛教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契理契機的過程。佛陀親證的方面爲證法,就佛對衆生說的方面爲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後者是契機。,佛在世時佛爲法本,佛以所證的法應機宣說。佛陀自稱:"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O"佛滅度後,佛弟子結集佛法而流傳于世,後人稱之爲佛教。後經幾百年流分爲各種部派。在各部派之間的分爭。其中主要的焦點是教理在實施過和程中的一些差別。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是爲了比丘是否持金銀戒而發生的。這裏就隱含著契機的問題。因在不同的區域爲方便起見戒律可有所開遮。再如在原始佛教時期,只有迦葉阿難等綜合整理爲阿含經。後爲破斥有見,抉擇各派教義。龍樹以般若義造大智度論、中論等,自後學人又以不得其中真義而起紛爭,至八九百年無著菩薩又以瑜伽論。佛法傳入中國後,隨著時代前進,分別出現了天臺。唯識、禅諸宗。西藏則有宗喀巴整理的菩提道次第論。對于這些發展過程,太虛大師認爲"此皆一方根據佛法真理,一方適應時代機宜,經綜合整理而能昌行一方域者也。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

  quot;。

  人間佛教之必要性

  中國佛法雖然是被稱爲大乘佛法。但大乘佛法並沒有真正爲社會服務,沒有完全溶入社會生活中。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已有用來指導人生的儒教,與祭天、祀鬼、求白日飛升的道教,後大乘佛教雖在中國發揚,但在社會生活中儒家思想已根深締固。就是在佛教中已留下深深的烙印。如禅宗、天臺、賢首等夾雜著儒家的玄學思想,。而適應一般民衆的習俗的方式,則是淨土、密宗中度亡靈及趨福避禍的部分。

  所以中國的大乘佛法並沒有以正統的佛教正見爲社會服務。爲大衆解脫生死。反受中國宗法社會、家族製度之影響,而將原來六和僧衆之僧團,亦化成變態之家族製

  人間佛教和當今世界

  現今社會是群體組織,要想在這團體生存和被重視,只有滿足大衆利益。才能得到人們的公認。所以佛法必須適合當今世界。過去社會的人似乎更重視"生存",當今世界的人生的首要一點是"發展"故太虛提出:以適應現代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一義。第二,當今世界群體之間聯系越來越強,個人的活動是和團體不可分。若大的地球還有地球村之說。強調遠離群體的個體解脫,已不再受尊重。人們需要是利益大衆的行爲。要在服務大衆中得到解脫,只有大乘佛法的大悲和大智,和慈悲喜舍的四攝精神。"當以大悲大智普爲群衆之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二義"。

  第叁,當今世界是以科學爲導向,其主要特點是重征驗、重秩序、重證據。佛教中的「天」、「鬼」思想本不是佛法的主流,是長期以來傳統文化的産物。對這些科學暫不能驗證的部分可存而不論。世間的每個衆生都願人生美滿幸福。並使之趨于完美。這個理念是全人類所認可的。據此,佛教可現實人生出發,在現實生活中洗滌一切痛苦及産生痛苦的因。這是使佛人生化。科學化。大衆人化,這樣一來佛教中的鬼神迷信自然就失了其生存的土壤。並在此進一步完成圓滿正覺。

  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人間佛教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加強了社會倫理道德建設。維持社會平衡發展最重要基礎是它的倫理思想是否合理。中華民族是曆來有重倫理傳統的。在曆史上占統治是中國儒家思想。儒家的倫理是一種上下倫理,完全服從的關系。而佛教的倫理是建築在衆生平等的基礎上。佛坦白地告訴我們:"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O 。佛與衆生在佛性上,沒有一絲一毫的差異。只是佛是具解脫智慧而衆生是被無明覆蓋,但衆生都具成佛的可能性。只是由于業力緣故而視現不同的角色,按大乘佛法來來講都是未來佛。中國的大乘佛法精神是強調入世修行,以出世心修入世行,而衆生正是行者入世修行的對象。衆生都是大乘修行的助緣。世間正是大乘行者的修行道場。佛陀說過:"比丘當知:二十叁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爲善趣,于如來法得出家爲善利而得叁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O。此南瞻部洲正是諸佛成就的道場。衆生的叁毒煩惱成就了行者在菩薩行。而衆生卻因叁毒而長淪苦海,因此行者不僅不能對幫助他們修行的衆生起叁毒之心,反而應該報答衆生的大恩。所以從佛教的觀點對父母行孝。師長報恩,不是一種上下倫理,而是一種立于橫向平等報恩倫理的思想。同時大乘佛法認爲在利他的過程中能使自己得到解脫,

  佛教的這種報衆生之恩觀念在社會活動還成爲社會福利的指導思想,。大乘佛法的菩薩精神在社會活動對一切衆生伸出慈愛之手,解苦惱者之憂,施貧困者所需。人間佛教在社會的這種形式將使它爲大多數人敬仰。並且能使多數人來實踐它。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傳統佛教的方法,如打座、遠離等方法已不適合大多數人。人間佛教的這種形式和傳統佛教形式相比似乎更適合于當今世界。

  佛陀教人持戒修善,修善是爲了息滅煩惱,並且使人類的生活合理化。這種合理化的生活是無有痛苦和不幸。這便是社會公認的道德;互相欺詐、淫亂、爭奪、殺害,皆是不道德的行爲。還給別人帶來不幸。人間佛教切實的指導我們改進生活態度,使我們互相推誠、仁愛、謙讓、扶助,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初步。學佛,並不一定遠離社會群體,如能在社會生活中時時以佛法爲軌範,就是學佛。人間的佛教的內涵也即在此。我們應依佛陀的教法,在社會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爲合理化、道德化。發心也由獨善其身漸漸向上發展爲關心一切衆生,由學菩薩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與價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