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理論的定位趣向與社會關懷

  “人間佛教”理論的定位趣向與社會關懷

  內容提要:中國佛教的最大特色在于它俱有的“人間性”,這是大乘佛教理論與 中國本土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産物,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將佛教的中國化曆程看作是“人間佛教”理論逐漸完善的過程。本文試圖從以下角度闡述“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方向:繼續以信仰作爲“人間佛教”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發揮“人間佛教”在宗教啓示和道德教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設人間淨土是往生淨土的必要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人間佛教”理論的不斷發展必須防止“理學”化和“狂禅”化的趨勢,從佛教內部消除潛在的理論困境。

  關鍵詞:人間佛教 往生西方淨土 建設人間淨土 公益性文化事業

  佛教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其傳入至今已經有兩千余年曆史。在這段曆史進程中,佛教以多種理論形態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莫過于“人間化”的理論形態。至少可以說中國佛教的兩千余年曆史是其“人間化”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盛行的“人間佛教”理論正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因此,筆者在文中著重論述“人間佛教”的理論由來以及未來走向,就其相關問題稍作闡述。

  一、“人間化”是中國佛教的顯著特色

  依據現存史料推斷,佛教至少在西漢末年已經傳入中國,從此以後佛教就開始了與中國固有的優秀文化的融合。由延續先秦諸子百家“人間化”道路出發,到現代趙樸補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區別于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①思想的不斷完善與實踐,形成了中國佛教的顯著特色。就兩漢社會思潮而言,黃老道術、今古文經學和墨家學說等經世致用的思想派別都將目光投向現實世界,力求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來優化當時的社會結構,這些先決條件都爲佛教的中國化,進一步說是“人間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佛教的大乘根性就在于,它從一開始將普度衆生的這一理論基礎放在了“此岸”,即強調信仰的真切,在現實社會中“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不斷地通過“治心”、“治境”來完善自己、度化衆生,從而超越現實世界到達智慧的“彼岸”。尤其是淨土思想的不舍衆生而求證佛果,在改造“此岸”的基礎上趨向“彼岸”,然後“乘願再來”拔濟群萌。這就是中國佛教的最大特色,也是“人間佛教”理論的原始依據。

  目前佛教界和學術界都在爲“人間佛教”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尋求強有力的經典印證和曆史根據,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具體操作上出現的新問題,以“契理契機”的實踐精神,審時度勢,不斷創新,逐步完善現有的理論框架,以適應和提供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方略及行動指南。信仰是佛教一切宗派,無論某一國家或任何一個地區,所共同遵循的曆史的必然的道路。盡管各個宗派在教理體認、儀軌製度、曆史習慣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最終將這些宗派統一起來,沿著符合各宗派切身利益的道路前進的,仍然是對佛陀教誨的真切信仰。信仰是佛教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促成各宗派協調發展的最有效的途徑。世界叁大語系的佛教在中國的圓融和諧,正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大一統”,這是中國佛教在兩千年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必由之路。“人間佛教”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宗教啓示和道德教化,是以“柔伏其心”作爲普度衆生的權化方便,以“究竟涅槃”作爲終生的未來歸宿。世間法是超凡入聖的基礎,出世間法在于圓融世間法,從而度化衆生入無余涅槃,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統一才是真正圓滿的佛法。此處還須把握好兩個方面的關系,以保證佛教理論的健康發展:

  (一)“人間佛教”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發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吸收並且保存了許多當時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成果,尤其是跻身于古印度的“五明”之學(“身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又將這些先進科學成果帶到其它國家和地區,爲當地的科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佛教只是將自身的五乘因果教理歸結在“內明”,而非直接等同于其它的科學成果。然而目前卻有部分出版物中把電視、電話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等同于佛教的“六神通”,聲稱現代人人都已經證得“六神通”,這種說法無異于明朝末年理學派所宣揚的“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狂禅”分子。從正法的立場來說,每個人的本體靈明是聖人,但是由于累劫以來的貪嗔癡遮擋了許多人的本來面目,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修持才能超凡入聖。因此完善個人道德情操、改善社會道德風尚,是優化信息時代人際關系的最佳途徑。科學的發展需要相應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將科學的成果直接等同于宗教啓示和道德教化。印光大師在回答一位心理學研究者的信件中,明確反對將《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想等同于西洋的催眠術②,爲研究者正確處理佛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作出榜樣;同時又提倡佛門弟子使用素皂、味精來減少殺戮③,將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轉化爲勸人爲善的方便法門,用開闊的視野來審視人們生活的未來歸宿。

  (二)“人間佛教”和“附佛外道”之間的關系。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許多民間秘密結社歪曲佛教的教理,利用佛教的儀軌製度來迷惑部分民衆,形成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附佛外道”,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白蓮教、一貫道等邪教外道組織,這些民間社團發動多次政治暴動,企圖顛覆當時的統治政權,造成了局部的社會動蕩與不安。近代佛教複興時期,許多佛學研究者也是沈迷于扶乩、圖谶,其中以江易園(清末狀元張謇的弟子)最具代表,印光法師痛心地批評說“幾十年的好人,變壞了”。當時許多迷信勢力同反動軍閥、地主惡霸相勾結,打著佛教或佛學的幌子爲害社會;或者將念佛參禅附會成運氣煉丹,蒙蔽群衆。目前最大的“附佛外道”是******及其“*輪功”組織,濫用佛教術語,利用廣大群衆“強身健體”的願望來擴充自己的邪教勢力,中國政府對“*輪功”采取了有力措施,但類似的歪理邪說仍時有出現,因此政府部門應當設立必要的組織,召集出版界與佛教界權威人士組成審查機構,徹底切斷邪教理論的傳播途徑,做到未雨綢缪,有備無患。

  二、往生西方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

  中國佛教的現存宗派可以分爲“宗、教、律、淨、密”五大類,其中的“淨”則是特指念佛求生淨土。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各種淨土思想在中國社會中盛傳起來,有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東方藥師佛淨土、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淨土等等,衆多的念佛法門中以“執持名號,求生西方淨土”最爲簡便,該法門被曆代祖師大德稱爲“橫超法門”。按照淨土宗的“叁經一論”以及其它卷帙浩繁的佛經祖語中的說法,末法時代的衆生能夠通過竭誠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花開九品”而後圓成佛道。修持西方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爲宗,所謂“信”,就是笃信佛力,阿彌陀佛因圓果滿之後,以大誓願攝念佛衆生,相信自己以至誠心念佛,感應道交必定往生,如此矢志不移,堅定念佛信心;所謂“願”,就是願以此生誓求往生西方,不願以凡夫身累世沈迷于娑婆世界,往生之後,乘願再來,度脫一切衆生;所謂“行”就是按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至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④。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初,太虛大師、歐陽競無、韓清淨等人提倡法相唯識以來,後人似乎將往生西方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發生沖突,這在太虛大師和歐陽競無的一系列論戰中已經十分明顯。實現西方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圓融無礙,將關系佛教理論的現代轉化和缁素關系發展的全局,因而有必要重新闡明其內在邏輯。

  建設人間淨土是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基礎,修持“叁福”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也就是說建設人間淨土是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途徑,所謂“叁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講的“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曆代高僧對“孝養父母”皆有論述,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提出“佛教以孝爲本”,爲日漸衰亡的儒家精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盡管儒家和佛教在“孝”道問題上存在著境界上的差別,印祖將之對比謂:“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釋氏所謂孝者,略于迹而專致于本也,有迹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于本者,晦而難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勞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⑤而印光大師仍極力主張孝道的本迹圓融,積極提倡印行一些民間善書,例如《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骘文》等,利用當時民衆容易接受的文字形式來淨化人心、穩定社會秩序;還特別強調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雖天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爲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爲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益謂此也。”⑥注重婦女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消除自宋明理學形成以來儒家對婦女地位和權益的漠視,促使全社會尊重女性,重視家庭教育對社會新風尚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建設人間淨土,是實現彌勒菩薩的宏大誓願;通過修持“淨業叁福”,竭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攝。兩者之間並無沖突,對此智 早已闡明事理,詳細請見《淨土十疑論》中回答第一條疑問、第叁條疑問、第七條疑問時所作的詳細論述⑦,由于文章主題所限,此處暫時不作長篇引述。

  往生西方淨土不是“鬼神化”、“來世化”…

《“人間佛教”理論的定位趣向與社會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