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理論的定位趣向與社會關懷▪P2

  ..續本文上一頁、“哲理化”和“學術化”。佛教以出世爲目的,以入世爲成就菩薩道。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一切法門中最爲簡易便捷,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都可以修習此法門而圓成佛果。建設人間淨土不是爲了追求人天福報,而是希望人心淨化、社會祥和、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是普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重要途徑,也是圓滿成就菩薩道的根本歸宿。盡管曆代高僧大德充分闡明各種淨土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自身修持的模範作用,激勵衆生在隨順世間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念佛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既能夠自利利他,做個好人,又能爲成就佛果,積累資糧。一切衆生都能因此而受益,這也正是佛法更優越于“人本主義”的高明所在。此外尤其可貴的是,往生西方淨土能夠爲迷途知返的衆生,提供棄惡從善的修持機會,以大慈大悲的胸懷度化一切衆生,從不標榜清高,將衆生拒之門外。當今時代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提倡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有效地爲老年人創造了美好的精神家園和臨終關懷,使得老年人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以更好的身心素質美化社會,創造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佛教理論的現實意義,一些理論工作者通過辛勤的研究探索,從佛教理論中發現許多有助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有益成分,相關論著中大量出現,天臺、華嚴、法相唯識等宗派的曆代著述被大批發掘,其中的文化精髓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研究成果既延續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又爲佛教理論的現代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許多佛教界人士也當仁不讓,積極研究那些塵封已久的玄思妙解,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將佛教推向了“哲理化”,或者說是,把佛教變成只適合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僧侶來學習研究,而普通民衆沒有時間也沒能力深入的“哲理化的佛教”。何況佛教可以隨順方便,通過哲學思辨的形式在特殊的人群中起到特殊的效果。如果武斷地將“叁藏十二部”簡約化,不顧衆生根性的高下利鈍,呆板地講人生道理,這無異于將佛教等同于“人生哲學”,更有甚者陷入空談而不自知。因此,“人間佛教”理論的未來發展必須積極關注學界與教界對傳統典藉的最新研究和發掘成果,從中吸取契理契機的成分,更好地建設人間淨土,爲信願往生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

  叁、防止“人間佛教”的“理學”化和“狂禅”化

  中國固有文化中,儒家的思想體系最具有“入世”精神。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即通過完善自己的道德素養來感召民衆,從而實現天下大同,這才是儒家“入世”精神的真正所在。在儒家實現其“內聖外王”理想的過程中,其他學派理論中的優秀成分都是可供借鑒的對象,在“和”的基礎上實現各家理論的發展,孔子的廣泛師承和博學多才正是這一思想的鮮明的寫照。而近世儒學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沿著宋明儒家“以天竺爲體,華夏爲用”道路前進所致⑧,換句話來說,宋明儒家利用佛教內典中的理論模式及修持方式來激活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但是在其理論體系重新構造之後,卻極力辟佛,破斥因果,借以擴大其理論在民衆中的影響力。這種盲目的理論“嫁接”卻爲其以後的體系崩潰埋下了禍根。“程朱”(程赜和朱熹)學術的繼承人將“尊德性”與“道問學”人爲割裂,或整日標榜“主敬”、“存誠”、“涵養工夫”,束書不觀;或埋頭于文章考據,忽視自家的分內之事,“程朱理學”培養出來的儒生幾乎全部都是積文積弱的代表。陸九淵、王守仁的學術卻演變爲“滿大街都是聖人”,甚至有人提出,讀孔子之書不如挾妓而遊,社會風氣因此而日漸淫靡,“陸王心學”的蛻變直接導致儒家內部“狂禅”的出現。此後兩家爭論不下,互相攻擊,著述愈多而去聖日遠,儒家學說逐漸變成士人急辯的話柄,由“爲己”之學變成“爲人”之學。清儒由宋學入于經典考據,“義理、詞章、考據”之說興起,士人對于儒學開始有信仰轉變爲學術研究,隨後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開始論戰,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每一家的立論都是引經據典、義正詞嚴,竭力指摘對方的理論缺陷,然而這樣的論辯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那就是加速儒家道德體系和信仰體系的崩潰。

  與此相比,“人間佛教”理論的優越性在于,它建立在對佛陀教誨的信仰的基礎上,闡明“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⑨,各宗各派在共同信仰、肯定因果的前提下,進行教理挖掘與探索,以研究成果作爲激勵修持的動力,而不是爲了在理論上爭個高下優劣。佛法本來就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因爲衆生根性不齊,隨心境所遷,才有種種差別,因此在弘揚正法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契理契機。鑒于儒家學說的衰亡原因,反觀當今佛教內部爭論的日益明朗,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人間佛教”是各宗各派的共同使命,其相互貫通之處就在于以信仰爲基礎,其最大威脅是“理學”化虛妄爭論。佛法的真谛在“證”而不在“爭”,必要的論辯是爲了理解經典中蘊涵的智慧,相互砥砺,共同提高。各宗各派都是秉承如來教誨,扮演佛法宣講者的角色,盡管在修持方式以及教理判別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但是任何一個宗派都不可以以“道統”自居,排斥其他宗派,甚至要求他人必須順從自己的想法或主張。

  (二)“成人”與“成佛”之間差距很大,世間法與出世間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佛法。五戒十善、六度、四攝是成佛的必要階梯,或者從文字假名來說,它們都等同于佛法。然而就沿著五戒十善、六度、四攝,一直修行上去的通途法門的那種 “成人”距離“成佛”,路程還十分遙遠。世間法的道德規範是在努力培養“人”,而出世間法所要促成的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祛除“我執”、“法執”之後能夠明了“人”、“佛”的本然,這才是“人成即佛成”的真正涵義。誰知“人成即佛成”這句話卻讓初學者將佛法簡單地理解爲如何去做人,而忽視了佛陀的本懷是讓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以至對往生西方淨土産生抵觸。這就要求在弘法的過程中,必須慎重考慮詞語結構和論證模式的使用,以免誤導衆生。

  (叁)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提高,而“人間佛教”的功用則集中在對世人心靈的關懷,防止各種“狂禅”的出現。宋明儒家吸收“大乘空宗”的理論成果,破斥因果報應,片面強調“明心見性”,結果導致“狂禅”理論的出現,社會倫理道德因此而遭到破壞。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高科技犯罪手段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提上日程。“人間佛教”在宗教啓示和道德教化方面有著積極作用,能夠促成人際關系的協調,喚起人們對外在環境的關愛,讓人們放棄由“狂禅”心理帶來的貢高我慢,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投入到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工程中去,爲創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精進不已。

  四、“人間佛教”理論與公益性文化事業

  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二次會議正式提出“人間佛教”思想,趙樸初居士在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五屆代表會議的報告中又對“人間佛教”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並在佛協章程中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1986年趙樸初居士在《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文章和後來發表的其它的一些講話中一再地闡述了這個問題。199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修定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已對佛協的職能作了重大改變,佛協從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改爲“愛國團體和教務組織”,對全國佛教組織和寺院具有統一領導、協調的職責。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陸佛教界的僧俗大衆在各級佛教協會的帶領下,積極參政、議政,關心、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將宗教信仰轉化爲愛國主義的熱情。同時堅持學術化導向,在僧伽教育與佛學研究、弘揚以及佛教文物保護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當前“人間佛教”理論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適應世界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高度發展,主動地在教義、組織和傳教方式等各方面作適當的調整、改變和完善,使“人間佛教”理論更貼近于普通群衆的生活,使之在普及社會公德,淨化社會風氣,維護社會安定秩序,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乃至聯絡國際佛教界,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爭取世界永久和平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叁中全會,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曆史任務,指明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廣到全社會,同時將先進文化的內涵概括爲:能夠順應曆史潮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具體說來,就是從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兩個方面來展示先進文化的發展途徑。“人間佛教”是對中國兩千年來優秀傳統的挖掘與發展,尤其是近半個世紀的理論創新已經爲其塑造了良好的社會主義精神,佛教的基本戒律融合到社會公德、行爲規範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的慈悲精神在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消除公害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間佛教”業已成爲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要從事者,而且逐步發揮著重要的參與作用,這是新世紀中國佛教理論以及實踐轉型的新曙光,實踐證明“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科學論斷是具有現代性和前瞻性的,我們的工作必須圍繞著這個論斷,才能使“人間佛教”思想得到順利推展與實踐。

  “人間佛教”理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是佛教理論與社會主義製度相適應、相結合的産物,其根本要求在于四衆弟子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從事宗教活動必須站在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爲祖國統一、社會進步和民族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人間佛教”理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主張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用佛法的力量感召民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使四衆弟子能夠在自己的修行過程中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結合起來,在做一個好公民的基礎上成就自己的果位。

  20040603

  注釋

  [1]趙樸初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太虛大師、印順法師主張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最大不同在于,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論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曆史條件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尋求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相協調的具體途徑,運用佛教在入世方面的積極精神爲社會主義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進一步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的協調發展的進程,從根本上實現佛教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而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的理論有其曆史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局限性,只能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間佛教”理論的發展提供借鑒,而不能對其照搬照抄,甚至將叁者等同起來。

  [2]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蘇州靈岩山寺 1997年版

  [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 雜著 味精能挽劫運說 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說 蘇州靈岩山寺 1997年版

  [4]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 淨土法門說要 蘇州靈岩山寺

  [5]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論 佛教以孝爲本 蘇州靈岩山寺 1997年版

  [6]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 雜著 馮平齋宜人往生事實發隱 蘇州靈岩山寺 1997年版

  [7]淨土十要第四 淨土十疑論 蘇州靈岩山寺 1996年印

  [8]關于這種理論模式的肇始,學術界一般將其歸結到韓愈延續“道統”這一曆史現象,詳細情況請見:陳寅恪集 金明館叢槁初編 論韓愈 319至332頁生活·讀書·新知叁聯書店 2001年版

  [9]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叁 序 因果錄序 蘇州靈岩山寺 1997年版

  

  

《“人間佛教”理論的定位趣向與社會關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