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之實踐

  人間佛教之實踐

  我們要實踐人間佛教慈悲寬恕的精神,以及開拓人的般若智慧,共成佛道,必須長養慈悲心,推展慈悲行,用實際行動去饒益衆生。

  慈悲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實踐人間佛教的菩薩,既要心地慈祥,平等拔苦與樂,又要能寬恕他人的過失,以及隨喜他人的功德,但見他人之善,不見他人之惡。不管任何人,任何事,但求對衆生有利益,都不厭惡,不嫌棄,不阻止,不障礙,反而隨喜,歌頌,贊歎,竭盡心力,以助他人之成功;絕無嫉妒之心,悔恨之意。又能舍棄人我是非的觀念,對順境不喜,對逆境不嗔,對怨家不生報複心,對親眷不生愛戀之念。內則感情與理智保持平衡,不爲形役,不爲境轉;外則怨親平等,拔苦與樂,是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悲行,是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深入社會,利益衆生。

  布施,是多方面的,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以自己屬下的田園家國財産施與他人,名外財施;以自己頭目腦髓四肢,甚至生命施與他人,名內財施;以世間學問作育英才,乃至以佛教真理教化群衆,是法施。當他人的生命財産與自由,受到威脅時,設法保障,令得安全,是名無畏施。

  一個實踐慈悲行的人,遇到他人需要內財或外財資助時,就應該以財布施,解除他人生活之困厄;遇到喜歡求知的人,應該以學問或佛法布施,以充實他人知識,開拓他人智慧。此外,遇到墮于水深火熱中,飽受苦難憂患的衆生,就要以無畏施來解除其精神威脅,保障其生命財産的安全。同時,更要做到叁輪體空,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間,亦無可施之財與法。如是內外空寂,人我一如,一定可以發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之高度同情心,正義感。、

  愛語,是指安慰語,祝賀語,清淨語和殊勝語。語言之于人生,關系至大。人與人間情感之維系,意志之傳達,思想之交流,無一不憑借語言爲媒介。不善于詞令,或口不擇言的人,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是實踐慈悲,志在利人、教人的菩薩,不但要辯才無礙,常以歡喜言詞,說些令人歡喜的話,常用歡喜言詞,說真實話,常用歡喜言詞,說正法的話,及常以歡喜言詞,說引導衆生于接受真理的話。還要審情度勢,說契情、契理、契時、契機的話;否則,當人辦喪事,卻說祝賀話,豈獨詞不達意,亦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反而變成惡意。試問:誰會喜歡接近,而接受教化呢?

  利行,可以分叁方面說:一是使人改善現實生活,獲得幸福與快樂的行爲;二是能令人止惡行善,由今日之善因,引至他日或來生的快樂,亦是利益衆生的行爲之一;叁是勸人出家修行,除煩惱,了生死,獲得真理永恒的生命。總之利行,是能令衆生,未生不善,令其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滅;未生之善,當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長。

  一個實踐慈悲的菩薩,爲了要達到使一切衆生現在和將來,都獲得利益之目的,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損己利人的事亦要做。正如梵綱經所說:“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這樣,本著自我犧牲的精神,去救世益群,才使人感動、接近、而受你的影響和教化。

  同事,菩薩實行慈悲教化衆生,並不是潛居深山,閉門自修,便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悲願。必須深入民間,接近各階層人物,不分階級、不分種族、不分貴賤,平等普濟。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現種種身,教化衆生,無非是由慈悲心,實踐慈悲行,以完成慈悲的心願。我們凡夫俗子,雖然未能像觀音菩薩一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利益衆生;但是爲了實踐人間佛教,普濟有情,誠應該深入民間各階層,本著慈悲心,修慈悲行,將佛教的慈悲精神,與般若智慧,廣泛地投入群衆的心目中;以建立實用的人間佛教,創造和平快樂的人間淨土。這才是菩薩實踐慈悲行之目的。

  綜上可知,人間佛教的曆史,是和平光榮的;人間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的;人間佛教的精神,是慈悲寬恕的;人間佛教的目的,是開拓智慧;人間佛教的實踐,是長養慈悲心,推展慈悲行。在研究方面說:開拓智慧,是解;實踐慈悲,是行。在自利方面說:開拓智慧,是修慧;實踐慈悲,是修福。在利他方面說:開拓智慧,是智;實踐慈悲,是悲。基于此,我認爲人間佛教,是解行並進的;人間佛教,是福慧雙修的;人間佛教,是悲智雙運的。如果我們有機會接受人間佛教的啓示,一定可以轉變迷惑無知的人生,成爲正知正見,知行合一的人生;轉變但求自利的人生,成爲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人生;轉變苦惱而缺憾的人生;成爲福慧具足,圓滿無缺的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