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P4

  ..續本文上一頁。陀羅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雲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種種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雲能遮。又翻爲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今此五百。並有持遮總持之義。故通名陀羅尼。陀羅尼者。略說則有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悉是菩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論。略辯叁陀羅尼。以成次第章門五百之數。名義既多。豈可具辯。

  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所謂十方諸佛。及弟子衆。有所演說。一時能聞。憶持不忘。故名聞持陀羅尼。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 得是陀羅尼。諸衆生諸法。大小好惡。分別悉知。故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叁入音聲陀羅尼 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聲。不喜不嗔。一切衆生。如恒沙等劫壽。惡言罵詈。心不增恨。一切衆生。如恒沙等劫。贊歎供養。其心不動不喜不著。是爲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複有寂滅陀羅尼。無邊陀羅尼。威德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華嚴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尼。

  四攝初門第四十九

  一布施 二愛語 叁利行 四同事。

  次諸陀羅尼而辯四攝者。菩薩若內具諸叁昧陀羅尼。自行既充。必須外引含識。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廣濟。莫若四無量心。與四攝法。但四無量心。名目既已先辯。豈繁重出。四攝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攝者。衆生情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則物之所歸焉。若衆生依附。方乃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脫之。故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一布施攝 菩薩以無所舍心。行于二種布施。能攝衆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爲樂財衆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以樂法衆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衆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者施相。略如前檀波羅蜜中分別。

  二愛語攝 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情。安慰開喻。則一切衆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叁利行攝 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衆生既蒙勝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 菩薩用法眼。明見衆生根緣。故一切隨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爲攝也。

  六和敬初門第五十

  一同戒 二同見 叁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

  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攝得衆生爲成就。故必須久處。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是爲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爲和。內自謙卑。名之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戒爲和敬。

  二同見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因此知見分別。增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見爲和敬。

  叁同行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爲欲安立衆生。于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乖诤。亦知衆生同此諸行。漸漸積功德。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行爲和敬。

  四身慈和敬 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說身慈爲和敬。

  五口慈和敬 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語言。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爲和敬。

  六意慈和敬 菩薩 心常在無緣慈叁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現諸心意。與衆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說意慈爲和敬。

  八種變化初門第五十一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叁能作輕 四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遠到 七能動地 八隨意所作。

  次六和敬而辯八種變化者。菩薩善住和敬之法。則與一切。猶如水乳。衆生心既親愛。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須現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並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種變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乘所不能測。故次和敬而辯之也。此八種通名變化者。變化之名一往既與前十四是同。無勞重釋。而八種力用自在巧妙。非二乘所得。是以別出。故大涅槃經中以此八法。釋于我義。

  一能作小 以變化力。能自作己之小身。亦化作他之小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小物。乃至皆如微塵。是爲能作小。

  二能作大 以變化力。自化作己之大身。亦化作他之大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大物。乃至滿虛空。是爲能作大。

  叁能作輕 以變化力。能自輕己身。亦輕他身。或輕世界及所有。乃至令如鴻毛。是爲能作輕。

  四能作自在 以變化力。能以大爲小。以小爲大。以長爲短。以短爲長。如是等種種中。能作自在也。

  五能有主 以變化力。能化爲大人。心無所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于一切衆生。而得自在。故名爲有主。

  六能遠到 以變化力。故能遠到有四種。一飛行遠到。二此沒彼出。叁移遠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爲遠到。

  七能動地 以變化力。能令大地六種震動。及十八種震動。故名能動。

  八隨意所欲盡能得 以變化力。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石壁皆過。履水蹈虛。手扪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爲隨意所欲盡能得。若涅槃明八自在。雖小異而大同耳。

  四無礙辯初門第五十二

  一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叁辭無礙智 四樂說無礙智。

  次八變化而辯四無礙智者。菩薩若能現種種神通變化。則一切見者。無不信伏。衆生既起敬信。若欲闡揚大道。必須無礙辯才。故次八種變化。以明四無礙智。此四通名無礙智者。菩薩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

  一義無礙智 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是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法名一切義。名字爲知一切義。故智慧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叁乘。而不壞法性。于所說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滯。亦是法無礙智也。

  叁辭無礙智 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言語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一切衆生。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是爲辭無礙智。

  四樂說無礙智 菩薩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于所說法。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佉。而爲說之。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足。菩薩以樂說辯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廣利益一切。無有一句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

  十力初門第五十叁

  一是處非處力 二業力 叁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處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

  次四無礙智而辯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薩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門。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

  一是處非處力 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惡業尚不得世間樂。何況出世間樂。惡行生天。無有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五蓋覆心散亂。雖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有是處。五蓋覆心。雖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況聲聞道。如是等種種。是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初力也。

  二業智力 佛知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二力也。

  叁定力 佛知一切諸禅解脫叁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叁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衆生種種欲。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六力也。

  七至處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處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盡。我在彼衆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八力也。

  九天眼力 …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