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人間佛教的反思▪P3

  ..續本文上一頁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古代的禅宗叢林就頗有集體的精神。不過由于隱遁的、個人的思想泛濫,佛教的集團精神受到了淡視,這才使佛教散漫得如沙礫一樣。

  印順導師認爲,當今不僅要重振、健全僧團組織,還要建立健全居士組織。佛教協會組織應不僅是對外的,還應在自身的分子健全、組織嚴密、發揚佛教上著力,以更好地發揚人間佛教。

  近幾十年來,臺灣和香港佛教界在提倡人間佛教、適應現代社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弘法活動方面,別開生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間佛教從早期的社會適應層面,已經提升到社會關懷和社會批判層面。我想這種發展趨勢應是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等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大陸佛教界應當學習借鑒的。

  不過,提倡人間佛教應避免矯枉過正,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防止佛教的異化變質。事實上,在現代宗教世俗化的潮流中,人們對人間佛教的認知上、行爲上的確出現了相當大的偏頗,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人間味多佛教味少,甚至有人間沒有佛教的反常現象。如果中國佛教界對此問題的嚴重性沒有足夠的認識,那麼就會葬送“人間佛教”事業。

  舉例來說,某寺院或某僧人在較好地完成了一項政治類工作、文化性工作或慈善工作時,當今的政、教、學叁界常會不自覺地贊許爲實踐人間佛教的表現,而對寺院和僧人重視持戒修行、講經說法,卻不會有這樣的贊許,這無形中就將人間佛教與佛教分隔開來,造成人間佛教只是佛教徒從事世俗事業的一句口號、一面旗幟的印象。這不能不說是提倡人間佛教時常面臨的一種尴尬局面,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人間佛教思想缺乏全面的了解,有將人間佛教實用化、世俗化的傾向。

  記得有位佛教學者寄來一篇他研究趙樸初居士的文章,認爲趙樸初居士的人間佛教思想,只是屬于五乘佛法中的人天乘。我想這種看法有相當的普遍性,把人間佛教理論世俗化、狹隘化了。這是十分錯誤的。由于趙樸老在社會上和佛教界擔任了許多行政職務,又是居士身份,因而在各種講話中,談宗教政策、談佛教文化、講行爲規範與道德要求自然會多一些,但這絕不表示他提倡的人間佛教僅限于人天乘的境界。大家知道,趙樸老生前常誦《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常要求佛教界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要求佛教徒報四重恩,學菩薩精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難行能行,修行四攝六度;他自己更是爲國家爲佛教事業鞠躬盡瘁,死後留下遺偈“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開還落,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欤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僅從這些方面就可看出,趙樸初居士走的正是人——菩薩——佛的“人間佛教”之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也應是含攝得五乘佛法的。

  由于對人間佛教思想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個別地方主管宗教工作的黨政幹部對僧人,尤其對寺院方丈、當家的宗教生活與持戒修行不夠尊重,或者不重視不支持,甚至重用提拔那些有才無德、缺乏信衆基礎的僧人,認爲僧人只要聽他們的話,搞好旅遊接待,發展經濟,搞好文化事業和慈善事業就是好和尚,認爲這才是愛國,才是人間佛教。至于持戒修行、過宗教生活,只要表面上過得去就行了。這無形中強化了寺院的旅遊功能、文化功能,而忽視和限製了寺院最爲根本的宗教功能。由于這些幹部握有相當的權力,對寺院和僧人有很大的利害關系,這種錯誤的認識和誤導,就成爲了當前大陸佛教界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某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助長了社會上濫建“旅遊廟”、“文化廟”的不良風氣。

  上面提到,人間佛教是非常重視原始佛教的,而原始佛教非常重視律製。僧人之爲僧人,相當程度上就在于他需要遵守俗人不需要遵守的清規戒律,擔當著住持佛教之責;也只有依律攝僧,僧人保持正常的宗教生活,寺院或僧團的管理才可能走上正軌,也才可能成爲團結信衆、淨化人心、開展各種弘法利生事業的道場。也只有這樣,僧人才能真正光大佛教,並本著佛教智慧、慈悲、平等的理念搞好各項佛教文化、慈善、對外友好交往的事業,才能體現出僧人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至于佛教寺院的定位,曆來就以其宗教功能爲根本,即便在今天,按照政府的宗教政策,也是作爲宗教活動場所批准開放的,它的旅遊功能、文化功能、商業功能等,都是附帶産生的,不應本末倒置!上述某些幹部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爲,長遠來看,對佛教對社會都沒有好處。

  同樣,佛教界內部也存在著對人間佛教有意無意的誤讀現象。一些僧人認爲,許多佛教傳統已經過時了,應當實行人間佛教,他們太關注現實和物質利益,喜歡做一些表面文章,失去了追求超越與神聖的宗教熱情,不能深入經藏、安心辦道,對信衆的現實煩惱和宗教訴求缺乏耐心和必要的關心幫助,不能滿足他們在慎終追遠、薦亡超拔以及終極關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從而大大影響了佛教的凝聚力。還有極少數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無視因果,他們不是以身作則,致力于領衆修持,講經說法,化解衆生的人生困惑與煩惱,弘揚佛教慈悲、智慧、平等、和平的理念,用以解決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信仰危機、道德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而是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去搞攻關應酬(出入官場、搞名人效應等),謀名位權力(求官職,搞特權,強化個人宣傳等),講排場闊氣(建寺造像“攀大求洋”、辦法會研討會“一擲千金”等),辦實體斂錢財(如辦公司、商業炒作佛事法物等),拉幫結派(搞子孫廟、立山頭、排斥異己等),貪圖享受(豪宅轎車、生活奢侈、保镖隨身等)。雖然他們可能名噪一時,可能爲寺院的發展拓展一定的空間,但熱鬧的背後總令人感到佛教崇尚的樸實無華、清淨莊嚴、平等無我、慈悲和敬的理念與味道不夠,結果是惡化了佛教內部的環境,遭致了外界種種的譏嫌,使信衆大量流失。這哪裏是什麼“人間佛教”!據筆者了解,當初的確有些人是因不滿佛教團體的衙門化、寺院的商業化而誤投到李洪志門下的。

  還有一類佛教徒認爲,人間佛教是佛教世俗化的産物,是一種政治性口號,不能使人獲得清淨、解脫。因而他們希望從漢傳佛教傳統中,或從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中去尋求清淨身心、解脫生死之道。而實際上,人間佛教是近代中國佛教界變革求生存求發展的産物,是對傳統佛教深刻反思的結果。當年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和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的主張時,佛教界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激烈反對,但佛教數十年來的發展證明,太虛大師的主張是英明的,很多人都相信他是菩薩再來!廣大佛教徒應當感恩近代的太虛等高僧大德,是他們的不懈努力複興了佛教,並讓我們從重重的曆史迷霧中認識了佛教固有的精神——人間佛教。至于漢傳佛教傳統,以及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中的確有許多值得當今漢傳佛教界學習借鑒的,但並非人間佛教就不能使人獲得清淨、解脫,只是看當不當機而已。上述佛教徒顯然對人間佛教存在很大的誤會。這些誤會的存在,的確是提倡人間佛教者必須面對和化解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某些公司企業爲了發展經濟,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濫建寺院,聘用一些素質低劣的僧人或假和尚來充門面,裝神弄鬼,看相算命,放任甚至鼓勵民間種種帶有迷信色彩和巫術目的的活動,以吸引民衆,這是人間佛教所堅決反對的,它不僅違反了政府的宗教政策,也嚴重損害了佛教的形象。更應警惕的是,某些佛教界管理的寺院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現在政策放寬了,某些寺院和僧人爲了吸引徒衆和個人的利養,不是去提倡和宣傳人間佛教,化導民俗,而是放任甚至迎合某些迷信的低級趣味的民間習俗,如寺院供奉各種民間神祇,或舉辦屬于民間信仰的法事活動;僧人在寺院內外搞抽簽、占蔔、看相算命;在佛事活動中大量焚燒黃紙、冥幣、錫箔、紙製象形物品;在寺院中流通各種民間宗教的書籍和祭祀用品;對巫婆神漢在寺院散布謠言、蠱惑人心的行爲不予製止,等等。人們到寺院中來,或拜僧人爲師,本來是爲了認識和學修純正的佛法,看到的卻是迷信而低級庸俗的所謂“佛教”。這種短視的做法嚴重背離佛法,雖可得一時一地之利益,但長久來看,會失去正信佛教徒和社會有識之士的支持,而且給那些蔑視佛教的人們提供了口實,嚴重惡化了佛教的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佛教信衆數量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地也恢複和新建了許多寺院,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僧人住持,只是由當地的一些老頭老太太甚至巫婆神漢在管理,他們缺乏基本的佛教素養,滿腦子的民間宗教的觀念。這樣的寺廟與其說是佛寺,不如說是衆神香火廟或民間祠堂,多半成了民俗信仰的活動場所和某些人借佛斂財的工具。這種狀況與城市佛教的現代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人間佛教真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令人堪憂!

  從上可見,人間佛教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外兩個,一是世俗化、功利化,某些寺院和僧人言談舉止、生活方式、行爲規範上與俗人沒有什麼區別,人們從中感受不到佛教的樸實、清淨、莊嚴、神聖的品格,不能生起崇敬之情、發起真實的修行;二是神秘化、庸俗化,某些寺院和僧人外表上是佛教,而宣傳的不是“死”、“鬼”的話題,就是“神秘怪異”、“吉凶禍福”等聳人聽聞的、民俗信仰的內容,人們從中感受不到佛教的平等、無我、慈悲和智慧的特色,因而不是盲目的崇信、誤入歧途,就是誤認爲佛教迷信、庸俗而盲目诋毀。

  另外,提倡人間佛教還有一個場合與語境問題。雖然“人間佛教”的理念爲佛教所固有,契理契機,理論上適合于全世界的佛教徒,但由于它是在近代中國特殊的環境下産生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中國漢傳佛教地區的佛教界(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以及世界各地的部分華人佛教徒)對它相對容易理解、接受,而對于藏語系、巴利語系佛教界和漢語系的日本、韓國的佛教界就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們應充分尊重他們的信仰和傳統,不宜將人間佛教作爲口號和要求向他們提出來,但在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的層面上,可以作適當的解釋和宣傳。

  (叁)加強自身建設,提倡人間佛教

  當今是一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競爭白熱化時代,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天堂”與“地獄”並存。以人爲本,與時俱進,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這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和要求。這與人間佛教的思想若合符節。盡管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間佛教事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一些落後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影響仍然十分強大,人性的自私和惰性以及人世間的各種不良風氣會給佛教帶來汙染,對“人間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構成威脅。因此在今天大力提倡人間佛教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人間佛教重視原始佛教和菩薩道,因此提倡人間佛教,有利于恢複釋尊創教之初佛教的一些優秀品質,發揚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糾正不適應時代機宜的傳統佛教中的一些偏弊,如明清以來我國佛教界盛行的少數人追求急證自了的消極遁世的心態;過分重死、重鬼及追求神異的風氣;隨意誇大他力或頓悟法門之簡捷,罔顧通途佛教中重自力、重實踐,強調發菩提心、發長遠心、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傾向,以及偏重自利、不顧社會責任的行爲習慣等。從而改變世人對佛教的種種誤解,重振佛教。同時也有利于四衆弟子樹立正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對附法外道的識別能力,自覺地抵製各種民間邪教和迷信的影響。

  2、人間佛教具有繼承傳統、適應時代、面向未來的品質,能與民衆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因此提倡人間佛教,有利于佛教適應時代,方便化導衆生,有助于社會道德的提升、人心的淨化,以及佛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可豐富人們的精神與文化生活,擴大佛教的影響力。

  3、人間佛教強調契理契機,具有以人爲本、積極而開放包容的品質,有對治性亦有建設性,因此提倡人間佛教,有利于佛教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和諧,與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溝通,與各個宗教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從大陸來說,有利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佛教在社會主義叁個文明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從世界範圍來說,有利于佛教適應並規範世界性的以人爲本的趨向,促成叁大語系佛教的交流與“世界佛教”理念的形成。

  至于人間佛教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述若幹錯誤認識和各種不正常的情況,值得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我認爲,佛教界在弘揚人間佛教、方便適應衆生根機的同時,應注意防止佛教的異化變質,不能偏離佛教的根本教義,不能忘失人間佛教的精神特色;應深入學習領會太虛大師、印順導師和趙樸初居士等高僧大德關于人間佛教的思想,不宜將人間佛教僅僅作爲一句口號,而應作廣泛的講解宣傳和深入的研究,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應不斷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包括思想理論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以及文化建設;同時應廣泛開展與各國各地區佛教界的交往,與其它宗教的對話,學習借鑒他們弘法、傳教的好的經驗和做法;佛教團體應整合佛教資源,向西部、北部等“邊地”傾斜,鼓勵僧人發心到艱苦、落後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佛教的地方去弘法創業;對于一些地方長期形成的民間信仰與習俗,應在大力弘揚人間佛教的基礎上,給予適度的包容,以智慧、善巧加以處理;應深入觀察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和信衆的精神需求,爲不同類別的信衆舉辦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大家喜聞樂見的法事活動,同時提供相應的修行指導和心理咨詢;四衆弟子都應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政教學叁界對人間佛教存在的誤解和誤導,才能使“人間佛教”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于人間佛教的反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與社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