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即別對叁受。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不苦不樂受。常爲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若通論叁苦。則叁受通有叁苦也。所以然者。叁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緣生故。通是苦。苦叁受之心。通爲壞相。所壞故通是壞苦也。叁受之心。通是起役運動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叁受心。若別若通。無非是苦者。當知苦是審實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爲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爲集。集有叁種業。攝一切業。一不善業。即十不善也。二善業。即十善也。叁不動業。即十二門禅也。具如前辯。煩惱者。二種煩惱攝一切煩惱。一屬愛煩惱。二屬見煩惱。是二煩惱出一切叁毒。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等。皆如前辯。若此煩惱與前業合。則未來定能招聚叁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叁滅谛 滅以滅無爲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爲滅。若發見思無漏真明。具叁十四心斷結者。則叁界九十八使皆滅。以煩惱結使滅故。叁界業亦滅。若叁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谛有余涅槃也。因滅故果滅。舍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余涅槃。真滅度也。滅理不虛。故名爲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爲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正道者。實觀叁十七品。叁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爲正道。次下當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複次正道者。謂見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無礙九解脫十八心。真無漏慧。名爲正道。其余方便對治。諸禅叁昧。及叁十七品。叁解脫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審實不虛。即名道谛也。
十六行初門第叁十四
苦谛下四行 一無常 二苦 叁空 四無我。
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叁緣 四生。
滅谛下四行 一盡 二滅 叁妙 四離。
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叁迹 四乘。
次四谛而辯十六行者。還離四谛開爲十六行也。但教門既有總別之殊。故谛有離合之異。欲使修觀之者取理無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別。則審實之義意。乃愈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爲義。修此十六觀法。能趣四實之理。故名行也。或時從理得名。即十六谛也。
苦谛下四行 一無常行者。觀五受陰。因緣生。新新生滅。故無常也。二苦行者。觀五受陰。若無常即是苦。爲無常之所逼也。叁空行者。觀五受陰。一相異相無故。空即是空。四無我者。觀五受陰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相。是爲無我行也。
集谛下四行 一集行者。觀煩惱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二因行者。觀六因生苦果。故名因行。叁緣行者。觀四緣生苦果故名緣行。四生行者。還受後有五陰。故名生行。
滅谛下四行 一盡行者。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盡。二滅行者。觀涅槃諸煩惱火滅故名滅。叁妙行者。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四出行者。觀涅槃離世間生死法故。名爲出也。
道谛下四行 一道行者。觀五不受陰叁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名道。二正行者。觀五不受陰叁十七品等道。非顛倒法故名正。叁迹行者。觀叁十七品等道。是一切聖人去處故名迹。四乘行者。觀叁十七品等道。能運行人。必至叁解脫。愛見等煩惱不能遮故名乘。
生法二空初門第叁十五
一衆生空 二法空。
次四谛十六行而辯生法二空者。正明聲聞之人。雖雲通于叁藏教門入道。而叁藏教門。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應有別。是以。毗昙見有得道。成實證空成聖。此皆約二空教門。有斯之異也。今爲分別。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辯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無有爲義。無此生法二有。故名爲空。
一衆生空 若觀生死苦果。但見名色。陰入界實法。從因緣生。新新生滅。是實法中空。無我人衆生壽者等。十六知見。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是爲衆生空也。
二法空 若觀生死苦果。非但我人衆生等。十六知見空。如龜毛兔角不可得。是中名色陰入界異法。一一分別。推析破壞乃至微塵刹那。分分細檢。皆悉空無所有。即名法空。是爲聲聞人經明法空相。若摩诃衍中辯法空者。諸法如夢幻。本來自空。不以推析破壞故空也。
叁十七品初門第叁十六
合七法門爲叁十七品 一四念處 二四正勤 叁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分 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辯叁十七品者。若觀二空而入道。並須善識道品之階級。若依有門學聖。必約衆生空觀。以修叁十七法。若用平等斷惑。則應曆法空。行于道品之門。故次二空而辯也。通言道品者。道義如前。品者品類也。此七科法門。悉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雲道品也。
四念處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叁心念處 四法念處。
一身念處者 頭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爲身。是中觀身智慧爲念。明見內身五種不淨。破淨顛倒。即是處也觀外身內外身亦如是。是爲身念處也。
二受念處者 六觸因緣生六受。從六受生叁受。名之爲受。是中觀受智慧名爲念。明達叁受皆苦。破樂顛倒。即是處。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是爲受念處也。
叁心念處者 六識能識諸塵。分別攀緣。謂之爲心。是中觀內心智慧。名之爲念。了知心從緣生。刹那不住。念念生滅。破常顛倒。即是處也。觀外心內外心亦爾。是爲心念處也。
四法念處者 想行二陰。及叁無爲法。名之爲法。是中觀法智慧名爲念。通達一切法我我所。畢竟不可得故無我破我顛倒。即是處也。觀外法內外法亦如是。是爲法念處。若聲聞經中明念處。但說破四倒爲念處。若摩诃衍中明念處。即說破八倒。爲念處也。故大品經雲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爲坐道場。
四正勤 一已生惡法爲除斷。一心勤精進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一心勤精進 叁未生善法爲生。一心勤精進 四已生善法爲增長。一心勤精進。
一已生惡法爲除斷。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起。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信等五種善根時。如是等惡若已生爲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除斷令盡也。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及五蓋等諸煩惱惡法雖未生恐後應生。遮信等五種善根。今爲不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叁未生善法爲生。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未生爲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爲增長。一心勤精進 若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已生。爲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長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 叁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爲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是爲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 精進爲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是爲精進如意足。
叁心如意足 心爲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爲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處中實智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斷結使。故雲斷行成就也。
五根 一信根 二精進根 叁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進根 行是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時。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叁念根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是。爲定根也。
五慧根 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無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隱。即信等五種善法。若似若真。任運而生。譬如陰陽調適。一切種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 一信力 二精進力 叁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一信力 信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信根增長能遮疑惑。破諸邪信及煩惱。故名信力。
二精進力 行是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是爲精進力。
叁念力 念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爲念力。
四定力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禅定。是爲定力。
五慧力 爲正道及諸助道法。觀無常十六行時。若慧根增長。則能遮叁界見思之惑。發真無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壞諸有漏不善。成辦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覺分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叁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舍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一擇法覺分 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故名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進覺分。
叁喜覺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四除覺分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分。
五舍覺分 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是爲舍覺分。
六定覺分 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見愛妄想。是爲定覺分。
七念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叁覺分察起。若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等叁分攝。故念覺常在二盈之間。調和中適。是念覺分。此七通名覺分者。無學實覺七事能到。故通名覺分。
八正道分 一正見 二正思惟 叁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