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時代特征(道因)

  人間佛教的時代特征

  道因

  內容提要

  自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口號以來,中國大陸的趙樸初等,臺灣的印順、星雲等繼承和發揚這種理念,開創了佛教的新局面。人間佛教作爲時代的産物,它必然具備某些時代的特征,這是它區別以傳統佛教之處。本文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談談人間佛教的時代特征。一對象上,二修行上,叁態度上,四接迎世間的手段上,五成佛次第上,六利益上。

  關鍵字:以人爲本,以慧爲主,積極進取,興辦事業,從人到佛,利他自利

  一,引言

  事實上,人間佛教的理念是自釋迦佛時代就已有之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作爲人間佛教的前身--“人生佛教”的提出,太虛大師是針對當時中國佛教重死人、鬼神的流弊,以致感到“一種內心深深的痛苦和悲哀”。(《中國佛教的複興》)所以,可以說人間佛教是佛陀時代的佛教在當今社會的一種回歸。它一方面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佛教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時代的特征。下面依次來論述人間佛教的時代特征。

  二,從人間佛教的對象上說,它是以人爲本的,梁漱溟在重慶漢藏教理院講演時曾指出:“佛教講到衆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衆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這些衆生中,以人最爲重要。”對此,太虛大師作了相應說明:“佛教講到衆生,雖然有十法界衆生,但更是重在人類的普濟。”(注一)他是從人類處于衆生之中樞這一特殊地位來講的。他說:“圓覺之乘,不外大智慧、大慈悲之兩法,而唯人具茲本能。”(《佛教之人生觀》)這裏,他從佛性的高度強調人的殊勝,也就是雖然衆生皆有佛性,但唯人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理智的動物,因而由人成佛的可能性也最大。這種說法是有經典依據的,在原始典籍《阿含經》中就講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釋尊自己也說:“我亦是人數。”(注二)接著,印順法師把佛陀必須在人間的理由歸結爲:環境、慚愧、智慧、堅忍四點。(注叁)可見,以人爲本是人間佛教的本位和著腳點。

  叁,從修行上說,人間佛教強調以慧爲主。這裏首先要澄明的是,不是說不要戒與定,因爲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佛教的基本常識。這裏只不過更強調在世間以智慧指導生活,自利利他的重要性。這也是針對佛統佛教中某些佛教徒只顧自己打坐修行,追求定樂的弊端而提出的。印順法師的“不修深禅定”而行菩薩行可能更近此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可能正是這一提法的理論來源。

  四,在處世的態度上,人間佛教表現的更爲積極進取。太虛的這種提法也是有針對性的。他說:“(中國)從來爲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以“享受福樂”或“靜定理性”爲果……無論重理解,或重證悟到如何圓妙(境地),都只空理,不成事實,至近乃更後行。一般知識階級中,或認爲佛法達到本體的哲學,或則但認一句禅謎,或則但守一句佛名,或則但以佛的語書、形像、數珠、木魚、蒲團等項爲佛事。而不悟盈人世間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于人群之行皆爲佛之因行。”他接下去大聲疾呼:“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最後他說:“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行爲主義之佛乘》)

  五,在接迎世間衆生的方法上,強調通過興辦各項世間事業的方式來推廣佛法,攝受衆生。這事實上是菩薩行之“四攝法”的演化,四攝法即同事、愛語、布施、利行。這四攝的開展是要通過和衆生打交道才能實現的。興辦各項事業,如文化事業(印經布施,學術論著,雜志小品,書畫藝術,佛像雕刻,科技文學等),教育事業(學院禅林,佛教大學,社會義學,傳授戒法等),社會慈善事業(赈饒施貧,養老育幼,行醫救人,戒殺放生等),社會公益事業(植樹造林,興建水利,築橋鋪路,急難救助等),通過這些世間事業,可以攝受衆生,讓佛教走入千家萬戶,走入億萬人的心靈。這就是星雲大師“從寄生寺院轉移到事業上來。適當引導大衆的正業,來過合理的經濟、倫理、政治等生活”的理念的具體展開,也是太虛大師“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淨化社會,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的理想的具體落實。(注四)

  六、在成佛的次第上,更強調從人乘進修大乘行而成佛也是人間佛教的一大時代特征。太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一書中提出:“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于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密、淨等)是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現代則爲“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接著他指出:在當今“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诟爲谄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爲迷信神權的。不唯不是方便,而僅成爲障礙了。”因此,他在《人生佛教》一書中系統地闡明了建設人間佛教的方法、步驟與目標,即在個人由奉行五戒十善開始,漸而四攝六度,信解行證而成佛果。他在訪問緬甸時也提了這樣一幅對聯勉勵緬甸華僑聯合會“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叁歸四維淑世,五常十善嚴身。”可見太虛大師是非常注重由人乘進修菩薩乘直至成佛這一修行次第的。

  七,在處理利他與自利的關系時,人間佛教強調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這事實上是一種大乘菩薩的精神,菩薩看到衆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等不到自利完備就積極地去解決人類的苦難,而利他中也圓成了佛道,這就是“衆生爲花,佛爲果”的道理。所以太虛大師在講《彌勒上生經》時就特別強調這種大乘精神,號召大家學習彌勒菩薩那種“不修禅定,不斷煩惱”,在利他中化煩惱菩提的精神。在講《華嚴經》時,他也強調普賢菩薩的救世宏願,號召大家從廣修利他中圓成佛道。

  八,總結

  上面從六個方面分析了人間佛教思想的時代特征。這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間佛教契機一面,更有效地在當今社會推廣人間佛教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注一、見星雲大師編著《人間佛教》第184~185頁,佛光出版社98年8月

  注二、見《增一阿含》四意斷品

  注叁、見印順法師著《佛法概論》第53~54頁

  注四、見鄧子美《佛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第39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