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意義與途徑

  人間佛教的意義與途徑

  人間佛教最早的雛形是在佛陀涅槃叁百年以後慢慢形成的,從那時起原始一味佛教開始分化:僧團內保守一派遠離人群,比較注重戒定的修習以及專門解脫的訓練,這就形成了現在流傳在斯裏蘭卡、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以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上座部佛教;開放一派比較注重接近群衆,認爲佛教應該打破保守呆板的局面,主張用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用出世的解脫智慧利益世間,提倡佛教生活化,這就形成了現在流傳在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的大乘佛教。

  佛教西來時,正因融入了中國文化,才能在中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正是佛教兼容並蓄的精神,才使佛教在中國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人間佛教的提出,實質上就是是出世和入世的謀合,使得佛教本土化、群衆化、實用化、現代化,以佛教的最高智慧、解脫境界來指導生活,從而趨向淨化人間、服務社會、積極向上的利世精神。

  佛教自東漢永平十年傳入中國,至南北朝隋唐時期漸漸形成了中國的禅、律、淨、密、天臺、叁論、唯識等八大宗派。曆史上出現了慧遠、鸠摩羅什、玄藏、慧能、智者、虛雲、宗喀巴、道宣、印光、弘一等許多高僧大德。這些大德奠定了中國化的佛教的修學基礎,打開了佛教在中國的局面。不容否認,佛教在中國曾盛極一時的同時,也曾有“叁武一宗”的滅佛以及“文革”時的劫難。佛教作爲社會的一個實體,總是和社會、國家、衆生的命運業力聯系在一起,所謂發展與挑戰並存。佛教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善提高自身的社會功能,清淨戒律,加強組織管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和需要,不斷地調整外在的形態。由太虛、印順、趙樸初等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正是看到了佛教在社會中的消極、被動和衰落的一面,從而意識到佛教再不改革、培養人才,就會逐步喪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人間佛教的提出,是曆史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今後佛教發展的思路和方向,是當代佛教的良藥。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或者未來,對于轉變現代知識界、社會上對佛教的觀感,引導世俗佛教趨向正知、正見、正信,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人間佛教的提倡以及實施,首先當在加強佛教團體道風建設的基礎上,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衆生的需要,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培養出一批精神風貌、文化品味、修學品味、修學層次、講經說法、組織管理、多元功能一流的人才,並注重接引高素質、高文化的社會精英進人主力陣容,以六和精神共建一塊模範道場,打造“名牌”,作爲龍頭帶動社會大衆共同修學,逐步擴大影響。在傳統講座、印贈經書弘法的同時,可以利用錄音、錄像、電視、網絡、夏令營、禅修、佛事、學術研討等各種渠道來加大佛法的普及力度,消除人們對佛法的偏見和誤解,使不同根性的衆生各有受用。此外,在練出一批精兵強將、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後,可以主動地走人社會,參與、融入更多的生活層面,以六度成熟自身,以四攝成熟有情,在大乘菩薩六度的基礎上,可以用利世人世的四攝法,把佛法的慧命從寄生在寺院內轉移到社會事業上。現代化佛教事業應該包括了教育、工廠、農場、公司、社會福利等,所謂“士賈商貿”。

  人間佛教以利世和出世的原則,應該是法無定法,其生存發展的一般原理,可概括爲十六字方針:重建主體、改善環境、收縮核心、擴展外延。不容否認,佛教人世需要很高的出世境界作指導,否則,過分的入世,又違背了佛教超越解脫出世的原則,出叁界了生死,就成了空中樓閣。佛教作爲覺悟宇宙人生最高智慧的宗教,片面地強調出世或入世都是不恰當的。出世間是覺悟人生的必然;人世是奉獻人生的覺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同根性的衆生會有不同的選擇,我們贊歎出世者最終的超越,更隨喜人世者的菩薩精神和利世襟懷,以哪種方式來生活,那要看個人的因緣和願力。最了不起的是既能人世又能潇灑地出世,所謂倒駕慈航,遊戲人生,巧把塵勞作佛事。出世與入世完美的結合才是人間佛教的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