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恨。無怨無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遍滿十方。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 能拔他苦之心。名之爲悲。若行者于禅定中。念受苦衆生令得解脫時。心數法中生定。名爲悲定。是悲相應心。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爲悲無量心也。
叁喜無量心 慶他得樂。生歡悅心。名之爲喜。若行者于禅定中。念衆生令離苦得樂歡喜時。心數法中生定。名爲喜定。是喜相應心。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爲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 若緣于他無憎無愛之心。名之爲舍。行者于禅定中。念衆生悉念同得無憎無愛如證涅槃。寂然清淨。如是念時。心數法中生定。名爲舍定。是舍相應心。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遍滿十方。是爲舍無量心。
四空定初門第十七
一虛空處定 二識處定 叁無所有處定 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次無量心而。辨四空處定者。四無量心中。雖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質之患累。若行人厭色如牢獄者。則心心樂欲出離色籠。故次無量以明四空處定。通言空者。此四定體無形色。故名爲空。各依所證之境。爲處境法持心。心無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處定 若滅叁種色緣空而入定者。名空處定。行者厭患色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觀智。破于色故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入無邊虛空處。心與虛空之法相應。是爲虛空處定。
二識處定 若舍空緣識而入定者。名識處定。行者厭患虛空。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名爲識處定。
叁無所有處定 若舍識處心。依無所有法而入定者。名無所有處定。行者厭患于識叁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故舍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爲無所有處定。有人解雲。舍多識取少識。緣之入定。名無所有處定也。
四非有想非無想定。若舍二邊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無想定。行者厭患無所有處想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更有定名非有想非無想處。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非無想之法。心與非有非無想法相應。是爲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亦雲。凡夫外道得此定。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衆而住。故雲非無想得失。合而立名。故雲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略明叁界十二門禅。極在于此也。
六妙門初門第十八
一數 二隨 叁止 四觀 五還 六淨。
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門者。前來所明禅定。雖複深遠。而並是世間舊法。從初至後。厭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門禅。不能發真悟道。是以生死無絕。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叁是定。後叁是慧。定愛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豈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門者。涅槃爲妙門。謂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雲妙門。一家所明。有十種六妙門。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門以爲次者。此六門既是亦有漏亦無漏禅。于余亦有漏亦無漏禅中。淺而且局。故以爲次也。
一數息門 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爲數。行者爲修無漏真法。先須調心入定。欲界粗散難攝。非數不治。故須善調身息。從一至十。則粗亂靜息。心神停住。是爲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爲妙門也。
二隨息門 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爲隨。行者雖因數息心住而禅定未發。若猶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故須放數修隨。心依于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淨。因是則諸禅自發。故以隨爲門也。
叁止門 息心靜慮。名之爲止。行者雖因隨息心安明淨。而定猶未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澄渟安隱。莫若于止。故舍隨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慮。心無波動。則諸禅定自然開發。故以止爲門。
四觀門 分別推析之心名爲觀。行者雖因止證諸禅定。而解慧未發。若住定心。則有無明味著之乖。故須推尋檢析所證禅定。是中多用實觀四念處也。若觀心分明。則知五衆虛诳。破四顛倒及我等十六知見。顛倒既無。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爲門。
五還門 轉心反照。名之爲還。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若計有我能觀析破于顛倒。則計我之惑。還附觀而生。同于外道。故雲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若覺此患。即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若知能觀之心虛诳無實。即附觀執我之倒自亡。因是無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還爲門。
六淨門 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爲淨。行者修還之時。雖能破觀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無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穢濁覺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淨。因此真明開發。即斷叁界結使。證叁乘道。故雲。其清淨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以淨爲門。意在此也。
十六特勝初門第十九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叁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叁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次六妙門而辨十六特勝者。此二種禅定。大意雖同。而六妙門。一往豎淺橫廣。十六特勝。則豎長橫局。長則位遠難窮。次後而明也。皆稱特勝者。解釋別有因緣事。具出(雲雲)。但此禅始從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有觀照。能發無漏。而無厭惡自害之失。故受特勝之名。諸師多以此十六對四念處觀。若作此釋。則進退約位。但與六妙門齊。分別二種。對特勝之相。豎橫不同。略如下辨。適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習特勝之初。正依隨息。故以知息入爲門。即代初數息調心之法。所以然者。數息則闇心而數。故觀慧不明。今知息入。則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以用知息入爲調心法也。若將十六特勝。橫對四念處者。從知息入去。有五特勝。並屬身念處觀。
二知息出 修特勝者。當以此知息出代數息初調心法也。意如前釋。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叁知息長短 修特勝者。藉觀以調心。心既靜細。則照了漸明。若得粗住細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覺息入出。長短之相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勝者。從欲界定。與觀相扶。入未到地。故證未到地定時。即覺身及定法。悉皆虛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無。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也。
五除諸身行 修特勝者。從未到地。欲入初禅時。常應觀析。因此若發初禅覺觀之法。則身心豁然開朗。如明眼人開倉。即自了了。見倉中所有。分別所證境界。皆虛假空無人我。既無人我。誰作諸事。誰受禅定。是則顛倒所起身業。皆悉壞滅。故雲除諸身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身念處觀。
六受喜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無過。故雲受喜。若對念處。從此有叁特勝。並屬受念處觀。
七受樂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禅。得樂支時。即能覺了。便于樂支。不起見著。以無所受。而受樂觸。故雲受樂。若對念處。猶屬受念處觀。
八受諸心行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時。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顛倒。于一心中。獲得正受。故雲受諸心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受念處觀也。
九心作喜 修特勝者。離初禅入二禅時。常自照了。因是若發二禅內淨喜。則真喜從觀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對念處。從此有叁特勝。並屬心念處觀也。
十心作攝 修特勝者。既因觀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雲心作攝也。若對念處。猶屬心念處觀。
十一心作解脫 修特勝者。離二禅入叁禅。常有觀照。是故若發叁禅即能照了。雖得妙樂。心不耽著。無累自在。故雲心作解脫。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心念處觀。
十二觀無常 修特勝者。離叁禅入四禅時。常修觀照。是故若發四禅不動定時。即自觀達。定中心識虛诳。念念生滅。故雲觀無常也。若對念處。從此有五特勝。皆屬法念處觀。
十叁觀出散 修特勝者。從四禅入虛空處時。加修觀智。內外照了。是故若證空定之時。即知能離色界。緣空之識。自在逍散。而虛诳不實。心不愛著。故雲觀出散。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四觀離欲 修特勝者。離虛空處定。入識處時。常以觀慧。內自推撿。欲離虛空處。離欲之心。是故發識處定。即能觀達。識定虛诳不實。心不愛著。故雲觀離欲。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五觀滅 修特勝者。離識處入無所有時。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發無所有處定。即自觀達無所有處虛诳不實。心不住著。故雲觀滅。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六觀棄舍 修特勝者。離無所有。修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即自以智觀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發非想定時。即觀照分明。知非想處兩舍之定。猶有細想。四衆和合而有虛诳不實。非是涅槃安樂真法。則心不愛著。特勝行者。若于地地。修觀照了。則地地之中。顛倒不起。心不染著。隨其因緣會處。即于是地。發真無漏。證叁乘道。略辨特勝竟。言少則意難見。讀者必須細心比類令知地地之中。與根本禅四空證定。一往雖同。而觀慧有別也。
通明禅初門第二十
初禅 二禅 叁禅 四禅 虛空處 識處 少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滅受想定。
次十六特勝。而辨通明禅。此禅豎深橫細。定觀精巧。過于特勝。故次後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後辨者。此禅雖是實觀深細。而未具無漏得解。廣大對治之用。于破煩惱義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氣類。今次十六之後。正應從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出大集經中。但經不別出名目。而北國諸禅師。坐證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須標名傳世若用根本禅說。雖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迥異。還用此名。說者行人便作常解。則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勝觀法。雖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關。若對背舍勝處等。名之與觀。條然並異。既進退並不同余禅。豈可用余禅名說。故別爲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禅時。必須叁事通觀。故雲通明。亦以能發六通叁明。故雲通明。但此禅境界繁多。非可傳述。今止列大集經中所出科目示知有此一法門異常所傳禅也。
初禅六支 大集經雲。言初禅者。亦名爲具。亦名爲離。離者謂離五蓋。具者謂具足五支。言五支者。覺觀喜樂安定。一覺支者。雲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于心性。是名覺。雲何名觀。心行大行。遍行隨喜。是名爲觀。雲何名喜。如真實知大知小。心動其心。是名爲喜。雲何名爲樂。行于此法。心悅受于樂觸。是名爲樂。雲何名爲安。謂心安身安。受于樂觸。是名爲安。雲何名爲定。謂若心住大住不亂。于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爲住。
二禅叁支 大集經雲。言二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同離五蓋。具者具足叁支。謂喜安定也。
叁禅五支 大集經雲。言叁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謂離五蓋。具者具足五支。謂念舍慧安定。
四禅四支 大集經雲。言四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同離五蓋。具者具足四支。謂念舍不苦不樂定。
空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相。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比丘得空處定也。
識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叁受。以得遠離是叁種受。是名比丘得識處定。
少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觀叁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此識亦識非識。若非識者。名寂靜我。雲何求斷此識。是名得少處定。
非想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有非想心。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癰。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想非非想者。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想。若有識想。若非想非非想等。皆名粗想。我今若修無想。無想叁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于非想非非想爲寂靜。如是見已。入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著。破無明。彼無明已。名獲阿羅漢果。前叁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于非想處。雖離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法。以其無粗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凡夫者。外道郁頭藍弗是也。
滅盡定 大集經雲。憍陳如。若有比丘。修習聖道。厭離四禅四空處觀。滅莊嚴之道。而入滅盡定也。
今此所述。通明禅支。並出大集經文。是中未有一句私解。讀者自具尋思。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