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錄更加形象,有的說:“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在禅師的作略中,也經常表現這種直心,像拂袖而去、一去不回頭等都是沒有第二念的。這裏也需要有點勇氣,因爲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很複雜的,有很多東西在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在最能牽動你神經的地方,你的心不動,保持你對衆生的大願,這個就是直心。
二是深心。我們的心有深淺,我們的生命有深淺。生命的現象很複雜,比如人長得有美醜、地位有高低,國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人有生病與衰老,所有這一切都是生命的現象。但超越這些現象,或在這些現象的深處,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是大家可以通達的一個心態,這個心態就叫深心,也可以說是大悲心。由于衆生是一體的,衆生的心在很深的地方才能相通,這也正是生命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的前提。比如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雙方不懂對方的語言,但心有相通的層面,美國人笑,中國人不需要翻譯就知道他是在笑,而不會誤解爲哭。當你好好修持這個法門時,一定會體會到這個深心,會發現你的心像大海一樣是很深廣的,在深廣的這一部分裏,自我中心、自我執著的特征就會消融了。
叁是調柔的心,也就是指把我們的心降伏了,我們成爲了生活的主人。這個調柔之心不一定表現爲柔和、慈善、溫柔,調柔的心既不柔也不剛,而是自在,是可以隨機變化的,是隨緣轉化的。就像一塊面團,把它揉得很軟時,既可以做成面條,也可做成饅頭、餃子皮。我們的心也一樣,當我們調順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自在了的時候,心就會很好用。一個單位的領導對此體會要容易些,因爲當領導的不可能老是一個狀態,而是隨著情景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狀態。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他的心理活動是有去無回,是不自主的;而那些有修行的大德們心調柔以後,可以示現很威猛,也可以表現出很柔和,總之是很好用的。
經過日積月累的修行,這個心自在、好用了之後,我們就會隨時處在主動的位置上,不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曆代禅師的公案和語錄很多,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各種高深的境界。禅師不一定要跟我們說一個道理,而只是向我們展示他的已經做得了主的心。比如問禅師太陽是不是圓的,他可能會說不是圓的,是叁角形的。他怎麼回答都對,因爲他只是在展示他自在了的心。禅師之間的接觸與對話是妙趣橫生的。自家人相見是“路逢達道者,不將語默對”,可能只是拍拍肩膀、笑一笑,有時什麼都不說,玩一玩給我們看——對那些不自在的人來說將有很大的幫助。
禅師們有時爲了檢驗弟子,就用各種情景和機緣去考察弟子是否處于自在的狀態。在這方面,趙州語錄是很突出的,趙州是“舌端帶箭、唇舌放光”,在語言上無論怎麼講他都能處在上風,處在主動的位置上。有一個人問老和尚:“你的家風是什麼
”老和尚回答:“我耳朵有些聾,你聲音大些。”那人又問了一遍,老和尚答:“你問我的家風,現在我已知道了你的家風。”之所以趙州老和尚總處在上風,是由于他的心是自在的。我們在修行《淨行品》時,如果修行時間長,心能相續,而且力量強大,那麼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裏也就能做到這一點,能做自己的主人翁。
修行這品經具體怎樣操作
先學會在每一個情景下進行反觀,就是觀照這個當下,然後從安住的心,發起“當願衆生”的善願。大家要背會這品經裏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較接近、相應的部分,到後來,句子的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當你的心續力量強大時,你在做每一件事時自然就會顯現“當願衆生”,而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自由地發揮,不一定要按經文上講的。比如你在講堂、房子裏,希望衆生都能找到歸依的地方,都有一個庇護的地方,這也是可以的。所以,這個修行的法門是修行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當你對生活的每一個內容進行消化和轉化時,你還可以成爲詩人,在每一種情景下可以自誦一首詩。
我們內心真正將衆生作爲對象呈現出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內心裏沒有衆生,只有親戚、朋友、敵人、動物等一堆概念,這是一些由我們的情緒、判斷所導致的虛幻的對象。只有我們的心在很深入的時候,才有可能體會到什麼是衆生。有時抽象的衆生好像容易講些,而身邊的具體衆生則很難說。所以在開始修行這個方法時,也可以把“當願衆生”具體化,從最親近的父母、朋友、同學、老師,再延展到你不喜歡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仇人,這也是一個次第。
總之,我認爲這個法門的要點是正念安住當下,發起菩提心和善願,用功的重點是“作意”——當你心裏想這些偈子的時候,是否真正生起了真切的願望,現前的心態是否與“當願衆生”相應。我們可以在這個願上,使自己得到叁昧,得到安住,得到“不動”,得到一顆直心、一顆深心和調柔的心。
在生活情景中,如果有意訓練相續的心,從行禅入手是比較方便的。行禅是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次我們只有機會學習了坐禅,行禅也很重要。行禅有兩種,一種是臨濟宗的快行,禅堂裏行香一般是比較快的,越走越快,這種風格可以說是勇猛的、金剛的、老虎下山式的直奔目標;還有一種是曹洞宗的,它是慢慢的、綿密的。現代人有的按臨濟宗的風格來行禅,拖住話頭,把一切都放下;有的來慢的,配合自己的呼吸慢慢行走,在慢行中去體會安住當下,體會心安住在現前的行走上,在行走中發願衆生皆成佛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在心裏面培養起相續的力量,使“當願衆生”的心變得越來越強大。當它足夠強大時,我們就可以在其他情景下也受用它。
我們的心是一個寶貝,我們要受用我們的心。氣是心的物質基礎,心氣不二,心的相續,念念都會轉化爲與氣相應的狀態。所以,如果長修此行,會使你的身體、你內在的氣得到轉化,把原來的粗濁、昏沈、浮躁之氣給轉化了,進而使你心的力量變得更強大。在這個時候,修行才算找到了基礎,才有了根,才不會被外面的風吹草動所動搖。這就是經文裏所講到的,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其心,就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
[據2002年7月23日于柏林禅寺對第十屆生活禅夏令營營員的演講錄音整理]
《安住當下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