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住当下的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录更加形象,有的说:“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在禅师的作略中,也经常表现这种直心,像拂袖而去、一去不回头等都是没有第二念的。这里也需要有点勇气,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东西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在最能牵动你神经的地方,你的心不动,保持你对众生的大愿,这个就是直心。

  二是深心。我们的心有深浅,我们的生命有深浅。生命的现象很复杂,比如人长得有美丑、地位有高低,国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人有生病与衰老,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现象。但超越这些现象,或在这些现象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是大家可以通达的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就叫深心,也可以说是大悲心。由于众生是一体的,众生的心在很深的地方才能相通,这也正是生命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的前提。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双方不懂对方的语言,但心有相通的层面,美国人笑,中国人不需要翻译就知道他是在笑,而不会误解为哭。当你好好修持这个法门时,一定会体会到这个深心,会发现你的心像大海一样是很深广的,在深广的这一部分里,自我中心、自我执着的特征就会消融了。

  三是调柔的心,也就是指把我们的心降伏了,我们成为了生活的主人。这个调柔之心不一定表现为柔和、慈善、温柔,调柔的心既不柔也不刚,而是自在,是可以随机变化的,是随缘转化的。就像一块面团,把它揉得很软时,既可以做成面条,也可做成馒头、饺子皮。我们的心也一样,当我们调顺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自在了的时候,心就会很好用。一个单位的领导对此体会要容易些,因为当领导的不可能老是一个状态,而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状态。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他的心理活动是有去无回,是不自主的;而那些有修行的大德们心调柔以后,可以示现很威猛,也可以表现出很柔和,总之是很好用的。

  经过日积月累的修行,这个心自在、好用了之后,我们就会随时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不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历代禅师的公案和语录很多,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各种高深的境界。禅师不一定要跟我们说一个道理,而只是向我们展示他的已经做得了主的心。比如问禅师太阳是不是圆的,他可能会说不是圆的,是三角形的。他怎么回答都对,因为他只是在展示他自在了的心。禅师之间的接触与对话是妙趣横生的。自家人相见是“路逢达道者,不将语默对”,可能只是拍拍肩膀、笑一笑,有时什么都不说,玩一玩给我们看——对那些不自在的人来说将有很大的帮助。

  禅师们有时为了检验弟子,就用各种情景和机缘去考察弟子是否处于自在的状态。在这方面,赵州语录是很突出的,赵州是“舌端带箭、唇舌放光”,在语言上无论怎么讲他都能处在上风,处在主动的位置上。有一个人问老和尚:“你的家风是什么

  ”老和尚回答:“我耳朵有些聋,你声音大些。”那人又问了一遍,老和尚答:“你问我的家风,现在我已知道了你的家风。”之所以赵州老和尚总处在上风,是由于他的心是自在的。我们在修行《净行品》时,如果修行时间长,心能相续,而且力量强大,那么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也就能做到这一点,能做自己的主人翁。

  修行这品经具体怎样操作

  先学会在每一个情景下进行反观,就是观照这个当下,然后从安住的心,发起“当愿众生”的善愿。大家要背会这品经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较接近、相应的部分,到后来,句子的内容其实并不重要。当你的心续力量强大时,你在做每一件事时自然就会显现“当愿众生”,而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自由地发挥,不一定要按经文上讲的。比如你在讲堂、房子里,希望众生都能找到归依的地方,都有一个庇护的地方,这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个修行的法门是修行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当你对生活的每一个内容进行消化和转化时,你还可以成为诗人,在每一种情景下可以自诵一首诗。

  我们内心真正将众生作为对象呈现出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内心里没有众生,只有亲戚、朋友、敌人、动物等一堆概念,这是一些由我们的情绪、判断所导致的虚幻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心在很深入的时候,才有可能体会到什么是众生。有时抽象的众生好像容易讲些,而身边的具体众生则很难说。所以在开始修行这个方法时,也可以把“当愿众生”具体化,从最亲近的父母、朋友、同学、老师,再延展到你不喜欢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仇人,这也是一个次第。

  总之,我认为这个法门的要点是正念安住当下,发起菩提心和善愿,用功的重点是“作意”——当你心里想这些偈子的时候,是否真正生起了真切的愿望,现前的心态是否与“当愿众生”相应。我们可以在这个愿上,使自己得到三昧,得到安住,得到“不动”,得到一颗直心、一颗深心和调柔的心。

  在生活情景中,如果有意训练相续的心,从行禅入手是比较方便的。行禅是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只有机会学习了坐禅,行禅也很重要。行禅有两种,一种是临济宗的快行,禅堂里行香一般是比较快的,越走越快,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勇猛的、金刚的、老虎下山式的直奔目标;还有一种是曹洞宗的,它是慢慢的、绵密的。现代人有的按临济宗的风格来行禅,拖住话头,把一切都放下;有的来慢的,配合自己的呼吸慢慢行走,在慢行中去体会安住当下,体会心安住在现前的行走上,在行走中发愿众生皆成佛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在心里面培养起相续的力量,使“当愿众生”的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它足够强大时,我们就可以在其他情景下也受用它。

  我们的心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受用我们的心。气是心的物质基础,心气不二,心的相续,念念都会转化为与气相应的状态。所以,如果长修此行,会使你的身体、你内在的气得到转化,把原来的粗浊、昏沉、浮躁之气给转化了,进而使你心的力量变得更强大。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找到了基础,才有了根,才不会被外面的风吹草动所动摇。这就是经文里所讲到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其心,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据2002年7月23日于柏林禅寺对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营员的演讲录音整理]

  

《安住当下的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修行的三点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