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無常 [1]
一、四梵志 [2]皆得五通[3],修行善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第二梵志複入大海水底,第叁梵志入須彌山 [4]中,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5],欲得免死,複即彼而命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 [6]本: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7]無我、滅[8]盡爲涅槃(增.二六八)
[1]無常:爲“常住”的對稱,即變化不止的意思。一切有爲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于刹那間生滅不停,無有常住。大智度論卷四十叁舉出二種無常:1、念念無常,指一切有爲法的刹那生滅。2、相續無常,指相續之法終必壞滅,如人命的終了、燈火的熄滅。
[2]梵志: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3]五通:又名五神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衆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都不成問題。
[4]須彌山:華譯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爲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爲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堿海的四方。
[5]“金剛際”: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輪”指世界之成立爲五輪。依俱舍等之說則最下爲虛空輪,其上爲風輪,其上爲水輪,其上爲金剛輪(即金剛際,地輪也),此上載九山八海。即于五大中除火大之一,而爲四輪所成。“金剛”是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爲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比喻堅利。“金剛定”又名金剛叁昧,即菩薩于最後位時,斷除最後一切最細微之煩惱而得的禅定。“金剛山”是環繞世界的鐵圍山或指須彌山。
[6]四法:1.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 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識、不舍堪忍愛樂、不舍阿練若(即阿蘭若,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于遠離人家的空閉處)。3.指信、解、行、證。
[7]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叁種:一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叁者不可說法。此叁已攝一切法。”
[8]滅:涅槃,華譯爲滅,因涅槃之體,無爲寂滅。參見第31頁般涅槃條與第32頁滅條。
※神通不是修行者所應追求的目標。
二、一切行無常,生者當有死;不生不複滅,此滅最第一。(增.二叁叁)
叁、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終 [1],王聞夫人逝喪,極懷愁憂,不飲不食,不理王事。尊者那羅陀告王曰:夫物應盡[2],欲使不盡者[3];夫物應滅,欲使不滅者;老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
我今所失、所滅、所老、所病、死者,非獨一已,余人 [4]亦有此法。我設于中起愁憂者,或能使親族起愁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5],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複災患苦惱之法。(增.二八二)
[1]而取命終:指文荼王夫人的世壽已盡,命終逝世。
[2]夫物應盡:凡世間的事物,有生就有滅。
[3]欲使不盡者:想要使它永恒不滅。“者”是語氣詞。
[4]余人:其他人。
[5]緣本:皆由于這個緣故。
四、一切衆生歸于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猶如雪揣 [1],當要歸壞;亦如土壞[2],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3],虛僞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兒。是故,莫懷愁憂,恃怙[4]此身。
有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 [5],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6]所可除。雲何爲四?老、病、死、無常。(增.二叁一)
[1]雪揣:雪積聚成團。揣,與“團”古字相通,音團。
[2]土壞:土器尚未燒時的名稱。壞,音胚。
[3]野馬幻化: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熱時炎”(雜語)陽炎也。炎熱時,遠望曠野,則風塵映日光,生一種之幻影。謂之陽炎。亦曰野馬。渴鹿或無智之人,見之爲水。以喻一切有爲法之虛假不實。
[4]恃怙:依賴、倚靠。
[5]障護:提防保護。
[6]符書:道士用來驅邪、治病、護身的秘密文書。
五、雲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 [1]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 [2]種。(增 .二叁0)
[1]金剛:比喻堅固不敗壞。參見第39頁金剛際條。
[2]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爲世間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衆多,爲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叁十二相;叁、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爲天下第一。轉輪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六、生死長遠,多諸畏難,無有救者。有此之難,誰堪代者 [1]?
唯有布施 [2]、持戒[3]、語常和悅[4],不傷人意,作衆功德[5],行諸善本[6]。(增.四七一)
[1]誰堪代者:有誰能夠替代?堪,音刊。
[2]布施: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叁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叁、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3]持戒:受持佛所製的戒律。
[4]語常和悅:言語經常是溫和喜悅的。
[5]作衆功德:廣植福田,作種種功德。
[6]善本:(術語)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七、隨人所作業 [1],則受其報。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 [2]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能令少水堿叵[3]飲。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不能令恒水堿叵飲。(中.一一)(鹽喻經)
[1]業: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爲,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爲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爲卻叫做惡業。“業力”指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業風”是惡業所感之猛風,指劫末所起的大風災及地獄所吹的風。或(喻)業力如風,吹諸衆生輪回叁界。“業因”是故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業果”是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業感”是善惡業因能招感苦樂的果報。“業海”指像大海一樣的種種惡因。“業識”是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業通”又名報通,即依宿業自然而得的神通。“業障”是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爲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業輪”比喻善惡業能使人輪轉于六趣。“業緣”是善惡果報的因緣。善業是招感樂果的因緣,惡業是招感苦果的因緣。一切衆生,都是由業緣而生的。維摩經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生。”“業系”(喻)業好像繩子能將衆生系縛在叁界之牢獄中。“業報”是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
[2]地獄: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爲叁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爲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遊增地獄。叁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爲各人別業所惑,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2.凡所處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爲地獄。
[3]叵:“不可”二字的合音。
八、阿難:如世尊說叁受 [1]—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世尊: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以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四七叁)
[1]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見第30頁叁受條。
九、色、痛(受)、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叁一七)
十、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1];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 [2],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3]。(雜.一)
[1]厭離:厭倦世俗的欲望,遠離世間的雜染。
[2]自證:指由自力證悟究竟的真理。
[3]後有:1.未來的果報。2.後世的心身。
十一、于無常、變易、不安隱 [1]色、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色、受、想、行、識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于中不見是我、異我、相在。當知色、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識生厭 [2]、離欲[3]、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4]。(雜.叁0)
[1]安隱:即安穩。
[2]生厭:生起不執著五蘊爲實有的心。
[3]離欲:遠離一切貪愛的欲求。
[4]“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四句成道”:(雜語)阿羅漢成道時,依無生智誦下四句偈。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謂之四句成道。
※“我勝我等我劣”是指比較高下的執著意圖。學佛者,不當把五蘊當成“是我”、“異我”、“相在”。
十二、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無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七七)
※五蘊無常,人們不應當想要五蘊,這樣變,那樣變的。
十叁、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 [1]、慢、無明。
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 [2]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四七)
[1]掉:(術語)掉舉也。令心高舉,不安靜之煩惱也。
[2]無我:1.無有實我。2.忘卻自己。
十四、過去、未來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況現在五蘊。
如是觀者,不顧過去五蘊,不欣未來五蘊,于現在五蘊厭 [1]、離欲、正向滅盡[2]。(雜.八)
[1]五蘊“厭”:不執著。
[2]正向滅盡:度脫生死煩惱,進入寂靜無爲的境地。
十五、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于現在眼厭、不樂、離欲、向厭(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雜.二一0)
十六、跋地羅帝偈 [1]: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將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
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雲何不念過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欲相應,心樂,扪摸 [2]本,本即過去也。彼爲過去識不欲染著,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如是眼、耳、鼻、舌、身、意。
雲何不願未來?若眼、色、眼識未來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如是耳、鼻、舌、身、意。
雲何不受現在法?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于現在識 [3]不欲染著[4],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如是耳、鼻、舌、身、意。(中.一六五)(溫泉林經)
[1]偈:偈他的簡稱,華譯爲頌,即一種略似于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爲一偈。“偈他”同偈。
[2]扪摸:撫摸。
[3]現在識:當下現前的眼識。
[4]染著:由于貪愛等煩惱,心中有所染汙與執著。
※跋地羅帝:譯爲賢善一夜,即日日夜夜。
《阿含經菁華節錄·貳、無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