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護心 [1]
一、不調禦 [2]六根[3],不密守護[4]而不修者,必受苦報。(中·一五叁須閑經)
[1]護心:爲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最初應修的十種心之一。梵網經、仁王經作“護心”菩薩璎珞本願經、楞嚴經則作“護法心”,意指防護己心,不起煩惱。
[2]調禦:調伏控製。
[3]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詳見第24頁根門條。
[4]守護:即防護之意。
二、弊魔波旬 [1],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2]: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觸)之法,欲迷亂(汝)。(增·四叁)
[1]波旬:六欲天魔王的名字,波旬是佛典內,專門和修行者作對的魔王。詳見第15頁魔條
[2]善根:好的根性。
叁、凡夫 [1]之人,若眼見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離;彼已見色,極起愛著[2],流轉生死,無有解時;六情[3]亦複如是。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汙心,即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複如是。(增·叁四四)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2]極起愛著:産生極大的貪愛染著。
[3]六情:(名數)舊譯經論多謂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識故也。
四、甯常眠床,不于覺寤 [1]之中思惟亂想;甯以燒鐵烙[2]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甯以錐刺壞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甯以熱鉗[3]壞鼻,不以聞香興起亂想;甯以利劍截舌[4],不以惡言粗(粗)語墮叁惡趣。
是故,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增·四五九)
[1]覺寤:清醒的狀態。寤,睡醒,音物。
[2]烙:燒灼。烙,音勞(四聲)。
[3]鉗:夾東西的用具。通“鉗”。
[4]截舌:割斷舌頭。
※不起亂想,不實的想像,自編自導。
五、守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 [1]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見色 [2],然不受相[3],亦不味色[4],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5],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臥,眠寤語默 [6],皆正知[7]之。(中·一八七說智經)
[1]護念:保護和憶念。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詳見第24頁色條。
[3]不受相:不受外相的染著。
[4]味色 :品味、咀嚼、滋味、回味。
[5]惡不善法:厭惡排斥各種不好的外境。
[6]眠寤語默:指睡眠、醒覺、說話、沈默不語等各種狀態。
[7]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
六、若專念分別六入 [1],終不墮惡道[2]。眼觀此色,見好則喜,見惡不喜,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猶如狗、狐、猴、魚、蛇、鳥六種之蟲,性行各異,所行不同。設複有人取此六種之蟲,系著一處,而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之蟲雖複轉動,亦不離故處。是故,當念專精,意不錯亂。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叁四0)
[1]六入: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2]惡道:順著惡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是。“惡業”是惡劣的行爲或作業。“惡趣”是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惡緣”是引誘人們做壞事的外界事物。
※心念專注分明,意不錯亂,好比將狗、狐、猴、魚、蛇、鳥(比喻六根)等,六種不同習性之動物,同系于安全處,(即:專一不亂的心意),任它們怎麼動,也不會走失受傷。
七、郁多羅白佛言: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
眼、色緣 [1],生眼識:可意[2]、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3]、不厭俱離[4],舍心住[5],正念[6]、正智[7]。
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雜·二八一)
[1]緣:1.事物的相涉關系,如因緣。2.攀附的意思,如攀緣。
[2]可意:(雜語)適意也。
[3]厭:是與貪愛之好樂狂喜相反之情緒,用以對峙貪喜的愛樂。“厭世”是厭惡世間而求出離。“厭求”是厭苦求樂。
[4]不厭俱離:不起厭惡之低潮,也不起不厭惡之愛喜,兩種心情皆遠離。
[5]舍心住:舍離種種貪取、攀緣、愛見附著住在心中。
[6]正念: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爲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7]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
※舍離執著貪愛,正念正智,方名“修根”。
八、緣眼、色,眼識生,叁事和合觸 [1],緣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于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2]者,種貪欲身觸、種嗔恚身觸、種戒取[3]身觸、種我見[4]身觸;亦種殖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聚,皆從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叁事和合觸,廣如上說。(雜·二一五)
[1]和合觸:六根、六識、六境因緣聚合就是“觸”。
[2]如實知: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參見第30頁如實知條。
[3]戒取:同“戒禁取見”,(術語)如確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爲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見也:或行邪戒卻以爲是正戒。
[4]我見:又名我執,一切衆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爲我,叫做我見。
※對合己意的,警惕于貪愛(修習厭離)。不合己意的,警惕于嗔恚(修習不厭離)。
九、有六觸入處: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于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 [1]頭,于未來世,欲不複生。(雜·二一一)
[1]多羅樹:樹名。譯曰岸樹,高竦樹。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
十、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 [1],世間貪愛(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關閉根門。
于食系數,不自高,不放逸 [3],不著色[4],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爲止饑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聞(間)獨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爲自高,乃至莊嚴,爲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爲息苦[5]故,是名知量而食。(雜·二七四)
[1]闇障:無明的障礙。
[2]防護:守護六根使它不受外境的汙染。
[3]放逸:放縱心思,任性妄爲。
[4]著色:執著于外相。
[5]息苦:止息痛苦。
十一、雲何諸根寂靜?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 [1],無有識念[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于解脫,恒護眼(耳、鼻、舌、身、意)根。
雲何飲食知節?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 [3],得全四大[4]。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脂膏塗瘡[5],欲使時愈[6]故;重載之車,所以膏毂者[7],欲致重有所至。
雲何不失經行 [8]?晝日、初夜、後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9]蓋。中夜右脅[10]而臥,思惟系意在明。
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系意在道品 [11]之中,便成二果[12],于現法中得阿那含[13]。(增·一八0)
[1]想著:妄想貪著。
[2]識念:指分別心而言。
[3]趣欲支形:目的是爲了維持身體的基本需求。
[4]得全四大:使身體的四大能獲得調和與保全。“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四大種”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因它們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種。
[5]脂膏塗瘡:用膏藥塗抹傷口。瘡,音窗。
[6]時愈:及時痊愈。愈,病好,音欲。
[7]“重載之車 所以膏毂者”:載重物的車輛,用膏油來塗抹輪軸。毂,車輛中心點可以穿軸的圓圈,車輪中心的圓木,音股。
[8]經行: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時發生昏沈或睡眠。
[9]陰蓋:(術語)謂色聲等之有爲法也。其解釋諸師各異。天臺謂陰有二義:一陰者蔭覆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爲法蔭覆真理也。二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爲法積聚生死之苦果也。
[10]脅: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亦指肋骨。
[11]道品:道法的品類。佛典內常提到“叁十七道品”,又名叁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叁十七道品。
[12]二果: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爲一來,意思是修到了…
《阿含經菁華節錄·參、護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