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13]阿那含:聲聞乘四果中的第叁果名,華譯爲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關閉根門”義含關閉貪愛的好惡著染,好比塗瘡,不貪享好味,可息滅苦故。
“諸根寂靜”義含不起攀緣、想著,得到生命的清淨、無擾和甯定。
十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叁昧 [1]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 [2]禅住,而坐禅[3]。若欲入上座禅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4]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5]?作如是觀時,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爲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爲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
若觀察時,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間,眼識于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是名于行、住、坐、臥,淨除乞食。
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雜·二叁八)
[1]空叁昧:(術語)叁叁昧之一。智度論五曰:“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爲空,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是名空叁昧。複次十八空,是名空叁昧。”就因而言,則爲叁叁昧。就果而言,則爲叁解脫。“叁叁昧”是叁種的叁昧、即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叁昧是定的意思。空叁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叁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叁昧又名無作叁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2]上座: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爲上座。或稱首座、上首,意指禅林中,法臘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禅住”在此處有稱贊舍利弗得上品禅定之意。
[3]坐禅:靜坐修禅。禅者,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坐禅十種行”是坐禅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二、躍起觀諸根;叁、曉了于相;四、製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4]乞食:比丘爲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5]“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貪欲、恩愛、愛念的執著呢?
※修行,應隨時隨地,反省觀察心中是否起了貪欲愛念執著?察覺到有,應該設法平息。
十叁、此心 [1]不可降伏,難得時宜[2],受諸苦報。
是故,當分別 [3]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增·七七)
[1]心: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王”指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心地”心爲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或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2]時宜:當時的需要。
[3]分別:思量識別一切事理。“分別識”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分別智”是分別有爲事相的智,在佛爲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爲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分別起”指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爲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十四、當修行一法,所謂無放逸行。
雲何爲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
雲何護心?常守護心有漏 [1]、有漏法。(增·六叁)
[1]有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有漏因”指招感叁界果報的業因,包括五逆十惡五戒十善等是。“有漏果”是有漏業因所招感的果報,如人間天上乃至于地獄等是。“有漏禅”是指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無色定、四梵行等是。“有漏斷”是以有漏的道法去斷除煩惱,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觀以斷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有漏智”又名世俗智,即帶有煩惱的智慧。“有漏善法”是帶有煩惱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十五、心將(隨)世間去,心爲染著,心起自在。
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中·一七二)(心經)
※體察自己心裏想些什麼?做些什麼?隨時克製約束自己的心力。
十六、當善思惟,觀察于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爲貪欲所染,嗔恚、愚癡所染故。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譬如畫師,善治素地 [1],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2]。(雜·四四)
[1]善治素地:善于處理潔白素淨的畫面。
[2]像類:各類圖像。
十七、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 [1]異滅。
猶如狝猴遊林樹間,須臾 [2]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雜·叁二七)
[1]異生: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回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異生性”是凡夫之性,系指見惑的煩惱種子而言。俱舍論說:“雲何異生性,謂不獲聖法。”
[2]須臾:片刻、暫時。
十八、不見一法疾于心 [1]者,無譬可喻[2],猶如狝猴,舍一取一。
心不專定,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則(測)。心回轉疾 [3],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
是故,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向)善道,亦當作是學。(增·五五)
[1]疾心:指心念散亂,轉變快速。
[2]無譬可喻:沒有別的譬喻可加以說明。
[3]心回轉疾:心念的回轉變換相當快速。
※凡夫的心思東想西想難以專注,像是攀枝樹林的猴子,必須努力訓練自己,讓心思安靜下來。
十九、種子者,譬取陰俱識 [1]。
地界者,譬四識住 [2]。
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3]。何等爲四?于色、受、想、行中識住,攀緣色、受、想、行,貪喜潤澤[4],生長增廣。識于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色、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于色、受、想、行封滯 [5],意生縛斷[6],攀緣斷,彼識無所住,不複生長增廣。(雜·八五)
[1]識:心對于境而了別,叫做識。參見第10頁識條。
[2]四識住: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故名爲識住。
[3]攀緣識住:“攀緣”是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識住”是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見四識住條。
[4]潤澤:沾溉、使滋潤。
[5]封滯:封閉阻滯。滯,音治。
[6]縛斷:束縛斷除。
※“識”如種子,處于色、受、想、行等四蘊(地界)中,受到貪水(水界)的滋潤,就能生長。
二十、愚癡無聞 [1]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2]聖[3]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凡夫、聖人有何差別?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愁憂稱怨[4],心生狂亂。當于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于諸五欲 [5],生樂受觸,受五欲樂,爲貪使所使[6];苦受觸故,則生嗔恚,爲嗔恚所使[7];于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爲癡使所使[8]。爲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系,終不離。雲何系?謂爲貪、恚、癡所系,爲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不起憂悲稱怨、心亂發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爲樂受觸,不染欲樂故,于彼樂受,貪使不使 [9];于苦觸受,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于彼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于何不系?謂爲貪、恚、癡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雜·四六九)
[1]無聞:未曾聽聞佛法,不明真理。
[2]多聞:學識廣博之意。
[3]聖: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爲聖。參見第34頁聖條。
[4]愁憂稱怨:指煩惱、抱怨之意。
[5]五欲:參見第9頁貪愛條。
[6]貪“使”所“使”:前面“使”字是煩惱的異名,後面“使”字是役使的意思。此句指被貪的煩惱所驅使、控製。
[7]嗔恚所使:被嗔恨的煩惱所役使。恚,音會。
[8]癡使所使:被愚癡的煩惱所役使。
[9]貪使不使:指不受貪的煩惱所驅使、控製。
※聖弟子身受苦、樂,其心不起貪著(貪使不使),不爲貪愛驅使,不起嗔憤(恚使不使),不爲嗔恚所驅使,並如實了知苦,樂受(集、滅、味、患、離)的真谛,不起愚癡(癡使不使),是貪、恚、癡不系,不中第二支毒(使)箭。
二十一、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 [1],我于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2],正念、正知。(雜·五叁九)
[1]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
《阿含經菁華節錄·參、護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