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菁华节录·参、护心▪P2

  ..续本文上一页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13]阿那含: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关闭根门”义含关闭贪爱的好恶著染,好比涂疮,不贪享好味,可息灭苦故。

  “诸根寂静”义含不起攀缘、想著,得到生命的清净、无扰和宁定。

  十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 [1]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 [2]禅住,而坐禅[3]。若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4]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5]?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1]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三三昧”是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2]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或称首座、上首,意指禅林中,法腊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禅住”在此处有称赞舍利弗得上品禅定之意。

  [3]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坐禅十种行”是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跃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4]乞食: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5]“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贪欲、恩爱、爱念的执著呢?

  ※修行,应随时随地,反省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察觉到有,应该设法平息。

  十三、此心 [1]不可降伏,难得时宜[2],受诸苦报。

  是故,当分别 [3]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七七)

  [1]心: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王”指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或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2]时宜:当时的需要。

  [3]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分别智”是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分别起”指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十四、当修行一法,所谓无放逸行。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常守护心有漏 [1]、有漏法。(增·六三)

  [1]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有漏因”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包括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是。“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的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于地狱等是。“有漏禅”是指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无色定、四梵行等是。“有漏断”是以有漏的道法去断除烦恼,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观以断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有漏智”又名世俗智,即带有烦恼的智慧。“有漏善法”是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十五、心将(随)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中·一七二)(心经)

  ※体察自己心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时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力。

  十六、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嗔恚、愚痴所染故。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善治素地 [1],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2]。(杂·四四)

  [1]善治素地:善于处理洁白素净的画面。

  [2]像类:各类图像。

  十七、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 [1]异灭。

  犹如狝猴游林树间,须臾 [2]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杂·三二七)

  [1]异生: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异生性”是凡夫之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说:“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2]须臾:片刻、暂时。

  十八、不见一法疾于心 [1]者,无譬可喻[2],犹如狝猴,舍一取一。

  心不专定,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测)。心回转疾 [3],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

  是故,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向)善道,亦当作是学。(增·五五)

  [1]疾心:指心念散乱,转变快速。

  [2]无譬可喻:没有别的譬喻可加以说明。

  [3]心回转疾:心念的回转变换相当快速。

  ※凡夫的心思东想西想难以专注,像是攀枝树林的猴子,必须努力训练自己,让心思安静下来。

  十九、种子者,譬取阴俱识 [1]。

  地界者,譬四识住 [2]。

  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3]。何等为四?于色、受、想、行中识住,攀缘色、受、想、行,贪喜润泽[4],生长增广。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色、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受、想、行封滞 [5],意生缚断[6],攀缘断,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杂·八五)

  [1]识: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参见第10页识条。

  [2]四识住: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3]攀缘识住:“攀缘”是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识住”是识所安住或爱著的境界。见四识住条。

  [4]润泽:沾溉、使滋润。

  [5]封滞:封闭阻滞。滞,音治。

  [6]缚断:束缚断除。

  ※“识”如种子,处于色、受、想、行等四蕴(地界)中,受到贪水(水界)的滋润,就能生长。

  二十、愚痴无闻 [1]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2]圣[3]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凡夫、圣人有何差别?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愁忧称怨[4],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于诸五欲 [5],生乐受触,受五欲乐,为贪使所使[6];苦受触故,则生嗔恚,为嗔恚所使[7];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8]。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不起忧悲称怨、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为乐受触,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 [9];于苦触受,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为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杂·四六九)

  [1]无闻:未曾听闻佛法,不明真理。

  [2]多闻:学识广博之意。

  [3]圣: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参见第34页圣条。

  [4]愁忧称怨:指烦恼、抱怨之意。

  [5]五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6]贪“使”所“使”:前面“使”字是烦恼的异名,后面“使”字是役使的意思。此句指被贪的烦恼所驱使、控制。

  [7]嗔恚所使:被嗔恨的烦恼所役使。恚,音会。

  [8]痴使所使:被愚痴的烦恼所役使。

  [9]贪使不使:指不受贪的烦恼所驱使、控制。

  ※圣弟子身受苦、乐,其心不起贪著(贪使不使),不为贪爱驱使,不起嗔愤(恚使不使),不为嗔恚所驱使,并如实了知苦,乐受(集、灭、味、患、离)的真谛,不起愚痴(痴使不使),是贪、恚、痴不系,不中第二支毒(使)箭。

  二十一、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 [1],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2],正念、正知。(杂·五三九)

  [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

《阿含经菁华节录·参、护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