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护心 [1]
一、不调御 [2]六根[3],不密守护[4]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1]护心:为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应修的十种心之一。梵网经、仁王经作“护心”菩萨璎珞本愿经、楞严经则作“护法心”,意指防护己心,不起烦恼。
[2]调御:调伏控制。
[3]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详见第24页根门条。
[4]守护:即防护之意。
二、弊魔波旬 [1],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2]: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1]波旬:六欲天魔王的名字,波旬是佛典内,专门和修行者作对的魔王。详见第15页魔条
[2]善根:好的根性。
三、凡夫 [1]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著[2],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3]亦复如是。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2]极起爱著:产生极大的贪爱染著。
[3]六情:(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
四、宁常眠床,不于觉寤 [1]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2]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3]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宁以利剑截舌[4],不以恶言粗(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1]觉寤:清醒的状态。寤,睡醒,音物。
[2]烙:烧灼。烙,音劳(四声)。
[3]钳:夹东西的用具。通“钳”。
[4]截舌:割断舌头。
※不起乱想,不实的想像,自编自导。
五、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 [1]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 [2],然不受相[3],亦不味色[4],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5],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6],皆正知[7]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1]护念:保护和忆念。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详见第24页色条。
[3]不受相:不受外相的染著。
[4]味色 :品味、咀嚼、滋味、回味。
[5]恶不善法:厌恶排斥各种不好的外境。
[6]眠寤语默:指睡眠、醒觉、说话、沉默不语等各种状态。
[7]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
六、若专念分别六入 [1],终不堕恶道[2]。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转动,亦不离故处。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三四0)
[1]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2]恶道:顺著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或作业。“恶趣”是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恶缘”是引诱人们做坏事的外界事物。
※心念专注分明,意不错乱,好比将狗、狐、猴、鱼、蛇、鸟(比喻六根)等,六种不同习性之动物,同系于安全处,(即:专一不乱的心意),任它们怎么动,也不会走失受伤。
七、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眼、色缘 [1],生眼识:可意[2]、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3]、不厌俱离[4],舍心住[5],正念[6]、正智[7]。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缘:1.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2]可意:(杂语)适意也。
[3]厌:是与贪爱之好乐狂喜相反之情绪,用以对峙贪喜的爱乐。“厌世”是厌恶世间而求出离。“厌求”是厌苦求乐。
[4]不厌俱离:不起厌恶之低潮,也不起不厌恶之爱喜,两种心情皆远离。
[5]舍心住:舍离种种贪取、攀缘、爱见附著住在心中。
[6]正念: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7]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
※舍离执著贪爱,正念正智,方名“修根”。
八、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 [1],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2]者,种贪欲身触、种嗔恚身触、种戒取[3]身触、种我见[4]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杂·二一五)
[1]和合触:六根、六识、六境因缘聚合就是“触”。
[2]如实知:如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3]戒取:同“戒禁取见”,(术语)如确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或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4]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对合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习厌离)。不合己意的,警惕于嗔恚(修习不厌离)。
九、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 [1]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1]多罗树: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
十、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闇障 [1],世间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 [3],不著色[4],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5]故,是名知量而食。(杂·二七四)
[1]闇障:无明的障碍。
[2]防护:守护六根使它不受外境的污染。
[3]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4]著色:执著于外相。
[5]息苦:止息痛苦。
十一、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 [1],无有识念[2],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
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 [3],得全四大[4]。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涂疮[5],欲使时愈[6]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7],欲致重有所至。
云何不失经行 [8]?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9]盖。中夜右胁[10]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 [11]之中,便成二果[12],于现法中得阿那含[13]。(增·一八0)
[1]想著:妄想贪著。
[2]识念:指分别心而言。
[3]趣欲支形:目的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4]得全四大:使身体的四大能获得调和与保全。“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四大种”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5]脂膏涂疮:用膏药涂抹伤口。疮,音窗。
[6]时愈:及时痊愈。愈,病好,音欲。
[7]“重载之车 所以膏毂者”:载重物的车辆,用膏油来涂抹轮轴。毂,车辆中心点可以穿轴的圆圈,车轮中心的圆木,音股。
[8]经行: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
[9]阴盖:(术语)谓色声等之有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阴有二义:一阴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
[10]胁: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亦指肋骨。
[11]道品:道法的品类。佛典内常提到“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12]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
《阿含经菁华节录·参、护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