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菁華節錄·參、護心▪P3

  ..續本文上一頁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2]“安忍”:(術語)安心忍耐也。止觀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叁藏法數叁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二十二、若眼識色,可愛、樂、念,可意,長養于欲,彼見已,喜樂、贊歎、系著住 [1],心轉歡喜,深樂,貪愛,阨礙。

  歡喜、深樂、貪愛、阨礙 [2]者,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雜·二八七)

  [1]系著住:被捆綁束縛。

  [2]阨礙:阻礙。阨,困阻之意,音惡。

  ※心轉歡喜、深樂、貪愛,阨礙是中第二支毒箭的情形。

  二十叁、凡愚衆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

  于色不如實知故,樂著于色;樂著色故,複生未來諸色。如是,受、想、行、識。

  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于色、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雜·四四)

  ※明白苦、集、滅、道、味、患,離,是有機會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

  二十四、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

  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雜·一0四)

  二十五、欲味 [1]:于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欲過 [2]:辛苦而獲財業,是爲欲爲大過。現世苦惱,由此恩愛,皆由貪欲:作此勤勞,不獲財寶,便懷愁憂苦惱;獲財貨,恐後亡失;費散財貨,心意錯亂;共相攻伐,死者衆多。緣此欲本,不至無爲。

  複次,欲者亦無有常,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欲爲大患。

  舍 [3]欲:審知欲爲大患,能舍離欲,己身作證,是謂舍欲。

  色味:見女姿色端正,起喜樂想,是謂色味。

  色過:若後見彼女(老、病、死、屍、腐、骸 [4]),本有妙色,今致此變,于中起苦、樂想,是謂色爲大患。

  複次,此色無常、變易,不得久停,無有牢強,是謂色爲大患。

  舍色:除諸亂想,于色不著色,深知爲大患,能知舍離,己身作證,是謂舍離于色。痛味:得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

  痛過:痛者無常、變易之法,是謂痛爲大患。

  舍痛:除諸亂想,于痛不著痛,如實知其爲大患,能知舍離,是謂舍離于痛。(增·一八叁)

  [1]味:起咀嚼苦樂的滋味。

  [2]過:所跟著的“過患”。

  [3]舍:深知大患而舍離。

  [4]骸:屍骨,音孩。

  二十六、世尊告諸比丘:我昔于色味、色患、色離有求有行。

  若于色味、色患、色離隨順覺 [1],則于色味、色患、色離,以智慧如實見[2]。如是,受、想、行、識。(雜·一四)

  [1]隨順:隨之順之的意思。“覺”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參見第34頁覺條。

  [2]如實見:如實知見,符合真理的知見。參見第30頁如實知條。

  二十七、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二十八、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猶如有人于汝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複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色、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雜·九五四)。

  二十九、譬如燃燈,因油因炷 [1]。彼若無人更增益油,亦不續炷,是爲前已滅訖[2],後不相續,無所複受,是謂第一正慧[3],成就第一真谛[4]處。(中·一六二)(分別六界經)

  [1]炷:油燈的燈心,音住。

  [2]訖:完結、終了,音器。

  [3]正慧:(術語)真正之慧心也。

  [4]真谛:(術語)二谛之一。真謂真實無妄。谛猶義也。對俗谛言,如謂世間法爲俗谛。出世間法爲真谛是也。

  叁十、若彼因、彼緣、彼行,無余 [1]行滅、永滅已,如來于彼,有所記說,言: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耶?(雜·九五一)

  [1]無余:無有殘余。

  叁十一、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 [1]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2]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3],正意解脫[4],究竟苦邊。(雜·一0七)

  [1]陰: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爲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爲法積聚生死之苦果。“陰界”是五陰與十八界。“陰入界”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入”是即六根與六塵。同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果。“陰魔”指五陰能毒害衆生的佛性,故喻之爲魔。

  [2]因緣: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谷,種子爲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爲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3]結:系縛的意思,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系縛衆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脫,永淪生死。“結使”是結與使。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系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爲結,能使衆生沈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爲使。。“結賊”結是煩惱的別名,因爲煩惱能爲害智慧,故喻之爲賊。“結解”是結與解。結是煩惱所縛;解是證悟真理而得自在。“結漏”是結與漏。結與漏都是煩惱的別名。“結縛”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系縛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九結”是九種的煩惱。因煩惱能使衆生結縛于生死。九結就是愛結(貪愛)、恚結(嗔恚)、慢結(驕慢)、癡結(愚癡)、疑結(疑正法)、見結(身見邊見邪見等)、取結(見取見及戒禁取戒)、悭結(悭惜財物)、嫉結(嫉妒他人)。

  [4]解脫: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叁十二、若有比丘,彼七識住 [1]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诃(漢),名慧解脫。

  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 [2],順逆身作證[3]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俱解脫。(中·九七)(大因經)

  [1]七識住:(名數)于叁界五趣,長養其識,欲識自住,差別所樂,而立七識住。“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華譯思量,又譯作意,它恒常在審察,恒常在思量,在審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爲我,因爲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2]八解脫:又名八背舍,即八種背棄舍除叁界煩惱的系縛的禅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舍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3]身作證:親身證悟。

  叁十叁、何等爲須陀洹果?謂叁結斷。

  何等爲斯陀含果?謂叁結 [1]斷,貪、恚、癡薄。

  何等爲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爲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雜·八0九)

  [1]結:.參見第85頁結條。

  ※“四果”是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爲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爲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叁果阿那含,華譯爲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爲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爲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

  叁十四、身邪結:計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衆生想,有命、有壽、有人、有士夫、有緣、有著。

  疑結:所謂有我?無我?有生?無生?有我人壽命?有父母?有今世?後世?有沙門?婆羅門?有阿羅漢?有得證者?

  戒盜結:我當以此戒,生大姓家、長者家、婆羅門家,若生天上及諸神中。

  有此叁結 [1],系縛衆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猶如兩牛,同一轭,終不相離。(增·二一叁)

  [1]叁結,是指身見、戒取、疑。五下分結,是指叁結加貪欲、嗔恚。參見第85頁結條。

  叁十五、如芬陀利 [1]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爲世間著。(雜·一一六0)

  [1]分陀利:(植物),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華,奔荼利迦。正開敷之白色蓮華也。

  叁十六、猶如青、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

  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九二)(青白蓮華喻經)

  叁十七、如來出現世間,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爲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增·叁八八)

  ※世間八法,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叁十八、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雲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雲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是名離欲受。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爲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

  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爲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 [1]樂。(雜·四八四(四八五))

  [1]菩提:華譯爲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菩提心”是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叁十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法鏡經,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法鏡經?謂聖弟子于佛不壞淨,于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雜·八六叁(八五一))

  四十、複次,聖弟子自念淨戒 [1]│不壞戒、不缺戒、不汙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嗔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升進涅槃。(雜·九二叁(九叁一))

  [1]淨戒:清淨的戒行。

  四十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何等爲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爲諸聲聞製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雜·八叁八(八二六))

  四十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雲何爲十?所謂承事聖衆;和合將順;安隱聖衆;降伏惡人;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現法中得盡有漏,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複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而說禁戒。(增·四Ο八)

  四十叁、郁低迦白佛:“我今雲何淨其初業 [1],修習梵行?”佛告郁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雜·六叁八(六二四))

  [1]淨業:1.清淨的善業。2.修往生淨土的事業。“淨業正因”指觀無量壽經說修淨業正主的因有叁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四十四、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雲何自護?雲何不自護?複作是念…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爲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于外,不護于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複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爲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善護于身口、及意一切業;慚愧 [1]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雜·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1]慚愧:慚與愧。慚是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並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阿含經菁華節錄·參、護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