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慈善不放逸
一、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長大,諸善叁十七道品 [1]之法,住不放逸[2]之地,使諸善法[3]而得長大。(增.二二五)
[1]叁十七道品:又名叁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叁十七道品。
[2]放逸:放縱心思,任性妄爲。
[3]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叁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再好的法門,必須力行,精進不放逸,長養善法。
二、譬如伏雞 [1],生子衆多,不能隨時蔭餾[2],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穩出殼;如是,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3],無有是處。(雜.四0)
[1]伏雞:孵蛋的母雞。
[2]蔭餾:音印六。蔭,庇護;餾,用熱氣蒸熟。蔭餾,在此指母雞孵蛋。
[3]漏盡解脫:斷盡一切煩惱,脫離束縛而得自在。
※勤于孵蛋的母雞,隨時抱著蛋(蔭餾),關懷(消息)著蛋的冷暖,勤勉不離,待時機的成熟(隨順),便見小雞一只只地破殼而出(成就)了。努力修行,不放逸也像這樣的孵蛋功夫呢!
叁、八大人 [1]念:(1)少欲、(2)知足、(3)閑(閑)居、(4)持戒、(5)叁昧[2]、(6)智慧、(7)多聞、(8)精進。
彌勒菩薩應叁十劫 [3]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4]之力,超越成佛。
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唯有精進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爲最、爲上、爲尊、爲貴。(增.叁七五)
[1]大人:大人相是謂佛是一切衆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稱爲大人相。大人指先覺者。
[2]叁昧:又名叁摩提,或叁摩地,華譯爲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意思。
[3]劫: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詳見第18頁。
[4]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精進波羅蜜”又名勤波羅蜜。
四、雲何?善調琴弦 [1],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2]不?四精進太急,增其掉[3]、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4]。
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雜.二五六)
[1]善調琴弦:善于調節琴弦的松緊度。
[2]妙和雅音:彈出微妙和諧優雅的琴音。
[3]掉: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甯的煩惱。
[4]懈怠:懶惰。
五、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 [1];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增.一九七)
[1]邪見: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邪見網”(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佛陀有位很用功的弟子,名叫“二十億耳”的修行人。眼見同伴們,修行成果殊勝,想著自無所長進,便開始患得患失,身心急躁不安(掉),最後心灰意冷地,還俗回家(悔),心想:家中有大財富,還有能力廣作布施,起碼比留在僧團中,一事無成要強。佛陀知道後,以琴師必需調整琴弦的松緊度,來演奏優雅的音聲作爲譬喻,來教導二十億耳。尊者二十億耳,把握了適度的努力,不久,便順利獲得了突破,也成爲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了。修行,如同調琴弦,必須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況,來作調整。如同巧金師,以生金著于爐中增火,隨時扇韝,隨時水灑,隨時俱舍。
六、如巧金師,以生金著于爐中增火,隨時扇韝,隨時水灑,隨時俱舍。
若一向鼓韝 [1]者,則于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于是處,生金堅強。
若一向俱舍,則于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
如是,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叁相 [2],乃至漏盡[3]。(雜.九九一)
[1]鼓韝:鼓,鼓風;或吹火使熾的皮囊。
[2]叁相: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這裏的叁相,是指即止相、舉相、舍相。
[3]漏盡:斷盡一切的煩惱。“漏盡智”指控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的智。“漏盡比丘”是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漏盡明、漏盡通”是漏盡智證明、通的簡稱。“漏盡意解”指稱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漏盡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衆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漏盡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漏縛”漏與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縛是系縛的意思,兩者都是煩惱的別名。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成了懈怠,就像火候不夠,易碎的鋼;松脫的琴弦。一直留在“舉相”,即便過份精進,讓自己陷入了得、失的焦慮中,就像焦熱的鋼;拉緊的琴弦。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此謂舍相。修行,也像照顧爐火一樣,得依著需要,隨時鼓風(扇韝)增溫、灑水降溫,或者暫時保持現況,也不鼓風,也不灑水(俱舍),來維持所需的溫度。
七、如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譬如伏雞生卵,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如是,善學叁學 [1],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2],心善解脫。(雜.八叁九)
[1]叁學:戒學、定學、慧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此叁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叁學又名爲叁無漏學。
[2]諸漏:一切的煩惱,“漏”即煩惱的別名。
※修行必須細水長流,不可“揠苗助長”。“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消息(關懷;用心)、冷暖愛護”。是不放逸的要義。
八、以無慚、無愧故放逸 [1],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2]、不欲聞法[3]、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4]語、懶墮[5],懶墮故掉[6]、不律儀、不學戒[7],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斷叁法故,堪能離老、病、死。雲何叁?謂貪、恚、癡。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爲善知識[8],爲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9],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雜·叁四五(叁四六))
[1]放逸:放縱心思,任性妄爲。
[2]聖:詳見第34頁聖條。
[3]法:是指一切的事物。詳見第30頁一切諸法條。
[4]戾:含急、暴的意思,音力。
[5]懶墮:同“懶惰”。
[6]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甯的煩惱。
[7]戒:防非止惡的意思。詳見第36頁戒條。
[8]善知識:能教衆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9]正法: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正法依”是佛的尊號,因佛能以正法向衆生宣說,爲正法之所依。“正*輪”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正法眼藏”謂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九、若有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雲何爲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拄 [1],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之福。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諸結漸漸薄,轉見于道迹。
以能形此慈,當生梵天上;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爲處。(增·四四叁)
[1]盜賊不侵“拄”:拄,音主,用以支撐之木棟。
十、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 [1]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中·二七)
[1]無量:多到不可計量。
十一、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雜·七五五(七四叁))
※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衆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叁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十二、是爲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叁惡行;具叁惡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 [1]已,便具無明[2];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阿含經菁華節錄·肆、慈善不放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