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四谛 [1]、四念處[2]
一、一切法 [3]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爲第一。猶如諸畜之迹[4],象迹爲第一。(中.叁0)(象迹喻經)
[1]四谛:又名四聖谛、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世間的因果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
聖│
├滅 谛(悟的果,即樂果)┐
谛│ ├出世間的因果
└道 谛(悟的因,即樂因)┘
[2]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念處。詳見第78頁四念處條。
[3]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叁種:一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叁者不可說法。此叁已攝一切法。”詳見第30頁一切諸法條。
[4]迹:腳印。
二、有四法 [1]成就,名曰大醫王者: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發動。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 [2],療衆生病亦複如是:謂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如實知,苦滅聖谛如實知,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雜.叁八八)
[1]四法:1.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識、不舍堪忍愛樂、不舍阿練若。3.指信、解、行、證。
[2]四德: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常者,涅槃之體,恒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閑、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叁、世尊告五比丘:有此四谛,雲何爲四?苦谛: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即五盛陰 [1]苦。
苦集谛: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
苦盡谛:能使彼愛滅盡無余,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谛。
苦出要谛:所謂賢聖八品(正)道 [2]。
是謂名爲四谛之法。然複,此四谛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複次,四谛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此四谛,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3]。(增.二0九)
[1]五陰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爲八苦之一。“五陰”是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詳見第11頁五蘊條。“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2]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詳見第124頁八聖道條。
[3]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四、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 [1],謂四念處[2]。
過去、未來、現在如來、羸無所著、等正覺,亦斷五蓋 [3]、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4],得覺無上正盡之覺[5]。雲何爲四?
[1]正法:真理的道法。詳見第106頁正法條。
[2]四念處:參見第78頁四念處條。
[3]五蓋:參見第109頁五蓋條。
[4]七覺支:參見第119頁七覺支條。
[5]正盡之覺:徹底的解脫、覺悟。
(一)觀 [1]身如身念處:
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絣于木 [2],則以利斧斫治[3]令直。
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捉一羸人,處處旋捉,自在打鍛。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覺止身行息入,覺止口行息出。
離生喜樂;定生喜樂;無喜生樂,漬身潤澤,無處不遍。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憶所念,修光明心,心終不爲闇之所覆。
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發、毛、爪、齒、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如器盛若幹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 [4]、芥子[5]。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觀彼死屍,鳥啄狼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骨銷在地,骨節解散,見已自比:今我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身如身。
[1]觀: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觀心”指觀察自己的心性。“觀行”1.先觀事理,然後起行。2.觀心的修行方法。“觀法”是觀念真理的方法。“觀空”謂觀察諸法體空的道理。
[2]用絣于木:用繩墨測量木頭是否平直。絣,線繩,音並。
[3]利斧斫治:以鋒利的刀斧砍去木頭不直的部分。斫,砍,音濁。
[4]蔓菁:植物名,又稱蕪菁。
[5]芥子:芥菜的種子,顆粒很小。
(二)觀覺(受)如覺(受)念處:
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不苦不樂覺。
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如是,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覺如覺。
(叁)觀心如心念處: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如是,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心如心。
(四)觀法如法念處:
眼緣色生內結,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
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是謂觀法如法,謂六內處。內實有欲知內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掉悔、疑。是謂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舍。是謂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若有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彼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中.九八)(念處經)
五、雲何爲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 [1]持一切心法[2],住身念處?如是,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調伏[3]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複如是。
專心正念,護持油缽,自心隨護,未曾至方。(雜.六叁七)
[1]攝:指攝心,收攝散亂的心意。“攝受”又叫做攝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攝取衆生。
[2]心法:1.經典以外所傳授的佛法。2.一切諸法,分爲色法和心法二種,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3]調伏:調理製伏。
※在美色與歌舞表演的熱鬧場合裏,一個殺手,從背後拿刀押著,要求捧著一碗滿滿的油,走過這個人群。其間,只要稍有一點點油,從碗溢出,就會立即被殺而沒命。在這種情形下,被脅迫的人,定非常專心一意的注意著碗,謹慎著走路,不再會被熱鬧的歌舞表演所吸引,而左顧右盼,分心失神了。佛陀舉此例,說明四念處的修習,必須下定決心,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觀察,不要受外界聲色的幹擾。
六、雲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于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覺知入息念學,心行息覺知出息念時,如心行息覺知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複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覺知出…
《阿含經菁華節錄·伍、四谛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