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菁華節錄·伍、四谛四念處▪P2

  ..續本文上一頁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 [1];無欲;滅。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于法者,亦隨法比思惟。(雜.八二二)

  [1]斷:指斷結、斷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斷智”是斷煩惱之智。“斷滅”指人死之後不複再生的邪見。“斷惑”: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煩惱。“斷惑證真”謂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的煩惱,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安那般那,即出入息。

  七、何等爲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1]?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滅法,觀身、受、心、法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則無所取。(雜.六二叁)

  [1]四念處“沒”:息滅,沒,音末。

  ※于“身、受、心、法”四念處的專注觀察時,若結合緣起法,觀察、思惟將會發現,它們都沒有一個永恒的依在處。

  八、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 [1],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爲現法樂住故。(雜.五四二)

  [1]有結:有是說有生死的果報,結是煩惱的別名。

  ※解脫的聖者,亦修四念處。

  九、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雲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雜.六五二)

  ※正法依是佛的尊號,因佛能以正法向衆生宣說,爲正法之所依。舍利弗的去世阿難很傷心。佛陀以這段經文教導阿難。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對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異),可以作爲依靠的。“四念處”的修習,即是這個可作爲依靠的法。

  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已解,于苦集聖谛已知、已斷,于苦滅聖谛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于慢無間等究竟苦邊。(雜·叁八二(叁八叁))

  十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雲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 [1]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2]。如來、應、等、正覺[3]爲大醫王,于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雜·叁八八(叁八九))

  [1]“癖”陰:癖,嗜好,音庇。

  [2]如實知:見第30頁如實知條。

  [3]如來、應、等正覺:見第199頁如來十號條。

  十二、去離貪欲,無複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滅于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禅。除喜入舍,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叁禅。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禅。(長·十七)

  ※四禅天:色界諸天分爲四禅,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即梵衆、梵輔、大梵等叁天,此叁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叁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叁天,此叁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叁、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叁天,此叁天識受皆與二禅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爲淨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舍受,與意識相應,名爲四禅,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據大涅槃經說,初禅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禅天人,他們對于禅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叁禅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禅,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裏。“四禅定”是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十叁、佛告阿難:“初禅正受 [1]時,言語寂滅[2];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佛告阿難:“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 [3]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雜·四七叁(四七四))

  [1]正受: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叁昧相應的禅定,叫做正受。“正思惟”指正確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發正當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間的因果,斷集證滅,離苦得樂,是八正道之一。

  [2]寂滅:涅槃。“寂”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寂念”是寂靜的念慮,即禅定。“寂常”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寂種”謂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寂靜”是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寂然”指寂靜無事的狀態。“寂然界”是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

  [3]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別名。參見第113頁止條。

  十四、世尊告诜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禅,莫習強良禅,如強良馬,系槽枥 [1]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于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于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嗔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于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诜陀!若真生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嗔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于出離;嗔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禅。(雜·九一八(九二六))

  [1]“槽枥”:養馬的器具。

  十五、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 [1],是名滅界。”(雜·四六叁(四六四))

  [1]滅:1.梵語涅槃,華譯爲滅,因涅槃之體,無爲寂滅,故名。2.指四谛中的滅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十六、彼雲何名爲空叁昧 [1]?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爲空叁昧。彼雲何名爲無想叁昧?所謂無想者,于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爲無想叁昧。雲何名爲無願叁昧?所謂無願者,于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爲無願叁昧。如是,比丘!不得此叁叁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叁叁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二一四)

  [1]叁昧:又名叁摩提,或叁摩地,華譯爲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叁昧印”即入定印。“叁昧耶”1.平等的意思。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阿含經菁華節錄·伍、四谛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