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菁华节录·伍、四谛四念处▪P2

  ..续本文上一页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 [1];无欲;灭。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杂.八二二)

  [1]断:指断结、断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断智”是断烦恼之智。“断灭”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断惑”: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烦恼。“断惑证真”谓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的烦恼,才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安那般那,即出入息。

  七、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1]?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灭法,观身、受、心、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杂.六二三)

  [1]四念处“没”:息灭,没,音末。

  ※于“身、受、心、法”四念处的专注观察时,若结合缘起法,观察、思惟将会发现,它们都没有一个永恒的依在处。

  八、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 [1],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杂.五四二)

  [1]有结:有是说有生死的果报,结是烦恼的别名。

  ※解脱的圣者,亦修四念处。

  九、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云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杂.六五二)

  ※正法依是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舍利弗的去世阿难很伤心。佛陀以这段经文教导阿难。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对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异),可以作为依靠的。“四念处”的修习,即是这个可作为依靠的法。

  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三八二(三八三))

  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 [1]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2]。如来、应、等、正觉[3]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杂·三八八(三八九))

  [1]“癖”阴:癖,嗜好,音庇。

  [2]如实知:见第30页如实知条。

  [3]如来、应、等正觉:见第199页如来十号条。

  十二、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长·十七)

  ※四禅天: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四禅定”是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十三、佛告阿难:“初禅正受 [1]时,言语寂灭[2];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 [3]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杂·四七三(四七四))

  [1]正受: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正思惟”指正确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发正当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断集证灭,离苦得乐,是八正道之一。

  [2]寂灭:涅槃。“寂”又叫做灭,涅槃的别名“寂念”是寂静的念虑,即禅定。“寂常”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寂种”谓欢喜涅槃寂灭的种性,如声闻缘觉乘之行人是。“寂静”是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寂然”指寂静无事的状态。“寂然界”是二乘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

  [3]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参见第113页止条。

  十四、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 [1]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嗔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杂·九一八(九二六))

  [1]“槽枥”:养马的器具。

  十五、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 [1],是名灭界。”(杂·四六三(四六四))

  [1]灭: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十六、彼云何名为空三昧 [1]?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如是,比丘!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二一四)

  [1]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三昧印”即入定印。“三昧耶”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阿含经菁华节录·伍、四谛四念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