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菁華節錄·肆、慈善不放逸▪P2

  ..續本文上一頁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中·五二)

  [1]五蓋:五種的煩惱。蓋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蓋。

  [2]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十叁、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 [1]、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爲諸衆生作善知識。其諸衆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于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雜·一一二五 (一二叁八))

  [1]善知識:能教衆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十四、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 [1]法。雲何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愛、恚,是名無漏法[2]。(雜·一Ο二(五六))

  [1]有漏: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詳見第71頁有漏條。

  [2]無漏法:清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爲法,都是清淨無煩惱之法,如叁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無漏因”謂無漏果的業因,如四谛中的道谛是。“無漏果”是清淨無煩惱的道果,如四谛中滅谛的涅槃是。“無漏界”是清淨無煩惱的世界,即涅槃。“無漏通”指清淨無煩惱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盡通才是無漏通。“無漏智”:叁乘人離諸煩惱的清淨智,此智有斷惑證真的功用。“無漏後身”謂清淨無煩惱叫做無漏,最後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後身,無漏後身就是二乘無學果的身。

  十五、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衆生常與界 [1]俱,與界和合。雲何衆生常與界俱?謂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雜·四四四(四四五))

  [1]界:1.差別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別而無混雜。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體。“界分”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界趣:謂叁界六趣是衆生生死輪回的地方。“界內”指叁界之內。

  十六、佛告羅侯羅:“谛聽!善思!當爲汝說。羅侯羅!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複如是。

  十七、羅侯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于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 [1]系[2]著使[3]。羅侯羅!若比丘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4]、斷諸愛[5]、止[6]慢無間[7]等、究竟苦邊。” (雜·四六四(四六五))

  [1]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系:系縛,因煩惱如繩子能系縛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3]使: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衆生流落于生死。

  [4]愛縛諸結:“愛縛”是恩愛的系縛。“結”是系縛的意思,煩惱的別名。詳見第85頁結條。

  [5]愛:愛著是貪愛不舍的意思;“愛執”是愛惜執著;“愛縛、愛系”是恩愛的系縛。“愛著”:是貪愛不舍的意思。“愛行”即愛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則叫做見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動。“愛取”愛與取。愛是喜歡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愛欲”指貪愛五欲。“愛見”是貪愛的見解,或愛與見的二種煩惱,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智度論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愛見大悲”指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衆生。

  [6]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別名。“止犯”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止持戒”是製止罪惡行爲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觀”謂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7]無間:無有間斷。“無間修”是沒有間斷的修行,爲四修之一。“無間業”是受苦沒有間斷的五種大惡業。“無間地獄”是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爲八熱地獄之一。

  十八、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雲何種種界?謂十八界 [1],眼界……乃至法界[2]。(雜.四五四(四五五))

  [1]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爲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爲能發,眼識爲所發,色塵爲助發。眼根如是,余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效用:見、聞、嗅、嘗、覺、思)

  [2]法界: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法界身”指周遍于法界的身體,亦即佛叁身中之法身。“法界佛”是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後,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稱法界佛。“法界性”簡稱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法界觀”是否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即一真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十九、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叁界 [1]。雲何叁?爲欲界、色界、無色界。(雜·四六Ο(四六一))

  [1]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叁界爲目的。“叁界眼”謂佛的德號。因佛是叁界衆生之眼,能令衆生避開生死的痛苦。“叁界藏”謂叁界含藏一切衆生的煩惱。“叁界尊”是佛的德號,因佛是叁界中的衆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叁界八苦”生活在叁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二十、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叁種出界。雲何叁?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 [1]界,是名叁出界。”

  即說偈言:

  知從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滅 [2],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余,不複轉還有。(雜·四六二(四六叁))

  [1]滅:涅槃。詳見第32頁滅條。

  [2]寂滅:涅槃。

  二十一、婆羅門白佛:“雲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雲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 [1],他作他覺則墮斷見[2]。義說、法說,離此二邊[3],處于中道[4]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雜·叁叁八(叁ΟΟ))

  [1]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恒不滅的邪見。

  [2]斷見:是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複再生的邪見。“斷常二見”指斷見和常見。“斷滅”指人死之後不複再生的邪見。“斷惑”指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煩惱。“斷惑證真”謂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的煩惱,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3]二邊:1.指常斷二邊見。無常誤認爲有常是常見;非滅誤認爲斷滅是斷見。2.有邊和無邊。邊是邊際的意思。世間一切的事物,必假衆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雖無自性,但不能說是無,是名有邊;又世間一切的事物,即假衆緣和合而生,原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能說是有,是名無邊。

  [4]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爲中道,叁論以八不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中道觀”是觀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觀法,爲天臺叁觀之一。

  “中道義”是中道的勝義,即離互相對立的二邊,連中亦不要,絕諸對待的勝義。“中道實相”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叫做中道實相。

  二十二、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 [1];具七覺支已,便具明[2]、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中·五一)

  [1]七覺支:謂七覺分,又名七菩提分、七等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叁、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2]明:1.智慧的別名。2.真言陀羅尼的別名。“明處”是…

《阿含經菁華節錄·肆、慈善不放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