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菁華節錄·肆、慈善不放逸▪P3

  ..續本文上一頁學習而生智慧之處,“明脫”謂脫離愚癡叫做明;離開貪愛叫做脫。“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二十叁、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爲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勤 [1]。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禅。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雜·六六九(六五七))

  [1]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二十四、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就此五根,慧根爲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爲其首,衆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 [1],慧爲其首,以攝持故。(雜·六六八(六五六))

  二十五、何等爲覺 [2]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3],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爲精進力?謂四正勤,如前廣說。何等爲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爲攝力?謂四攝[4]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雜·六七九(六六七))

  [1]五根:1.眼耳鼻舌身意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2.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2]覺: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參見第34頁覺條。

  [3]如實知: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參見第30頁如實知條。

  [4]四攝:指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二十六、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爲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爲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衆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雜·六八二(六七Ο))

  二十七、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 [1]。何等爲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雜·六八五(六七叁))

  [1]五力: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二十八、世尊告諸比丘: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勤。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禅。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谛 [1]。(雜·六八七(六七五))

  [1]四聖谛: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的真理,參見第127頁四谛條。

  二十九、謂貪欲永盡,嗔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爲法。雲何爲無爲道迹?謂八聖道分 [1],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爲道迹。(雜·六Ο四(八九Ο))

  [1]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叁、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爲。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叁十、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雜·叁叁一(二九叁))

  叁十一、是故,比丘!當觀自利、利他 [1]、自他俱利,精勤修學。(雜·叁四七)

  [1]利他:利益他人。

  叁十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智慧、大智、分別智、廣智、無邊智、捷疾 [1]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2]成就、叁昧[3]成就、智慧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去惡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愍念生萌,然熾正法[4]、與人說法無有厭足。(增·四叁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

  善逝 [5]哀愍故,常教授衆生;哀愍衆生者,是法之所應。”(雜·一二叁七(五七七))

  [1]“捷疾”之智:敏捷快速。

  [2]戒:見第36頁戒條。

  [3]叁昧:定。參見第99頁叁昧條。

  [4]正法:詳見第106頁正法條。

  [5]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詳見第20頁善逝條。

  

《阿含經菁華節錄·肆、慈善不放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