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叁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洞山良價禅師:“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
“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申意,一老一不老。”
曹山本寂禅師:“師辭洞山,洞山問:什麼處去?不變異處去。”山雲:不變異處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遂辭去。”
師作四禁偈曰:“莫行心處路,不挂本來衣,何須正憑麼,切忌未生時。”
五祖弘忍大師:“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
圓悟禅師:“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內心既虛,外緣亦寂。”
“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見,使我虛靜怡和,任運騰騰,騰騰任運,于一切法,皆無取舍。”
晦堂:“誠能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萬不失一也。”
傅大士:“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臨濟雲:“大凡學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若悟得自己見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勝而殊勝自備。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滯惑積業。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汝欲識佛祖麼?即汝目前聽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馳求,得者只是文字禅,與佛祖大遠在。諸大德,此時不求真悟,萬劫千生,輪回叁界,徇好惡境,向驢牛肚裏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一念淨光,是汝法身;一念無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此叁身,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爲不向外求,有此叁種功用。然此叁種,亦只是名言。故雲身依義而立。據實而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佛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汝目前曆曆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心若不生,隨處解脫。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擔枷鎖。羅漢辟支,如著糞土。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斯?蓋爲不達叁祗劫空,有此障隔。若是真道流盡不如此……時光可惜。”
如上所抄祖師們對觀心的教導,善領會者,一定能受到很大啓發,善巧用之,可以沖破凡聖關,直至成佛去。總起來講,必須以無心之法對治妄心,真心才能顯現。生死涅槃本來平等,妄心歇處即是菩提。有人疑惑說:人若無心,便同草木頑石,豈能參禅?這是錯誤的看法。所謂無心,非無心體,名爲無心;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德山禅師說:“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
曆代祖師說無心功夫,類各不同,有多種方法,今據《真心直說》略舉叁種以作參究:
一曰覺察。謂做工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妄念覺破,後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叁祖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是息妄工夫。
二曰休歇。謂做工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雲:“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直得絕纖塵,離分別,如癡似兀,方有少分相應。此是休歇妄心工夫。
叁曰透出體用。謂做工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光皎皎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古人雲:“通身無縫罅,上下忒團圞。”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
上引叁種用功方法,但得一門相應,即便習之,工夫成熟,其妄自滅,真心即現。
參禅觀心,主要是息滅妄心,真心自現。如是做工夫,唯在靜坐,還是亦通行住臥等?靜坐參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絕不可少,每天晝夜必須有一定時間靜坐,但在行住坐臥日用雲爲中,都必須注意息妄工夫。動中得力,靜坐時自然相應。永嘉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把禅與生活打成一片。工夫用得純熟的人,千聖興來驚不起,萬般魔妖不回顧。只恐不信不爲,若信若爲,則四威儀中道必不失,常現在前。《起信論》說:“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既複此心亦無自相,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竹時候,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純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上,速成不退。”這是馬鳴菩薩明確開示學人,在去來進上一切時中,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以息妄心。
上來拉扯了許多葛藤,給人纏縛不少,與禅宗宗門下解粘去縛,無一實法與人的教導大相徑庭。但我覺得初學做功夫的人,把這葛藤作爲參禅的入門方便,還是有些用處的。
《禅宗大意·九、參禅宜觀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