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六祖自己,也是從體認無心是道而悟入的。五祖給他說《金剛經》至“應所住而生其心”,他便言下契悟。衆生的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境性是空,執世法是實,便在境上生心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顛倒。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即是智慧,無諸惱煩,譬如太空,無有挂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傳心法要》說:“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爲阿耨菩提。”從達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佛心印以來,參禅入門之道,可以說都是用的“無心是道”的方便。
但是同安察祖《十玄談》第九卻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這實際上也是對學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的手法。怕學人在用功上迷執死法而給與否定,使其百尺竿頭再仕一步。在參禅上講,真正的宗師,決不以實法與人,隨時給學人撥轉迷頭,令其處處無礙,事事圓通。禅的真實相,是本來無物,說似一物即不中,“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禅字,滿面慚愧。”從這點出發,一切言語,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豈能停滯在無心是道上面?當知以爲“無心”還是一種執著。爲了打破“無心是道”,使學人在參學上活潑潑地見性成佛去,所以說“無心猶隔一重關。”
明白了祖師否定無心是道的意趣,還是扶著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參實究。黃檗說:“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遠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淨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對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無相的一真法界,怎麼會現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著子。這個方法要求學人,對已經生起的心,不讓它繼續生活;對未生起的心,不讓它生起。不續前,不引後,中間自孤。黃檗說:“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佰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現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于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愛憎心,現在心自絕。于叁世事不生心,則心忘境自空。
南嶽懷讓禅師禮拜六祖,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懷讓答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問:“還可修證不?”答:“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馬祖示衆也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爲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舍,無斷常,無凡無聖。”虛靈本心無物可比,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此虛靈的本心,不可染汙,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對孤明曆曆的心加以保任護持,令不染汙即是。
禅宗常用“牧牛”做比喻,以顯示無心是道的方法。如馬祖問慧藏禅師作什麼?慧藏答:“牧牛。”馬祖問他怎樣牧?回答說:“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來。”馬祖說:“子真牧牛。”參禅要保持無心,必須時刻反省內心,照顧當前一念,如牧牛一般,不讓它犯人苗稼,做到一回入草去,立即把鼻拉回。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做到對境心不起,亦無散動,透過一切色聲,無有滯障,名爲道人。如一團火相似,觸物便燒。古人說,直截徑要處,一刀兩斷,直下便休。
無心者,即是內照反省,一念觸境生心,就是生死,離境□無生滅,就是解脫。一念無心,凡夫等佛,煩惱即菩提。六祖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此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參禅貴實踐,即真參實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但銷溶凡情聖解,都無人衣執,心如虛空,離有無諸去,到此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若不會此,縱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是邪行。今但學無心,實修實悟,死卻心猿,殺卻意馬,一念不生,顛倒心絕,妄息心空,真知自現,枯木生花,大事了畢。如《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始知不從他得,慶快平生。
再說一點對于心的認識問題。心有兩種,一種是真心,以靈知寂照爲心,不空無住爲體,實相爲相。一種是妄心,以六塵緣影爲心,無住爲體,攀緣思慮爲相。參禅用功,要保任孤明曆曆,不續前念,不引後念,逼使中間孤明,那就要時時對治妄心,使真心得以顯現。真心以實相爲相,必須是無念無相之心才能冥合親證。明乎此,“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是參禅最初的方便之門,還有什麼可懷疑呢?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起信論》也說:“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一達到這種絕對境界時,便處處無礙,事事通達,大用現前,一切光明。這便是不存規則的自在無礙境界。
最後,借永嘉禅師的一個頌文,幫助參禅者時刻檢驗用心之正確與否。偈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黃龍死心禅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黃檗斷際禅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禅,重在真參實悟,上來閑扯葛藤,以死法給人,自感慚愧,應該痛杖叁十棒!
《禅宗大意·八、參禅的入門方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