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參禅宜觀心
參禅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尋思、擬議處用功;所謂實悟,必須悟在無所得處。所以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似一物即不中,豈有死執一法能參禅!然而沩山靈佑禅師又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舍一滋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如此說來,參禅也可隨取一法作方便,追慮審問參究,作破參的敲門磚。所謂敲門磚者,到擊破門時,磚亦棄舍,破門而出,刹那之間,能所雙忘,內外脫然,與虛空渾然一體,真正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能如此,則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煩惱,得大自在,諸苦頓斷,佛果可期。這一種實證之境,只在當人一念觀心之極,無念無相,歸無所得,無所得亦不可得,這才成就了真參實悟的功夫。
要真參實悟,首先要堅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體,個個圓成,不假他求,從來自備。故叁祖僧璨大師《信心銘》說:“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這種正信,須要當人解會深信。怎麼解會呢?我覺得“淨念觀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門。
佛陀在《法華經·方便品》裏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又說:“止止不須說,吾法妙難思。”佛是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的。所謂大事因緣者,就是開示衆生悟入佛陀親證實相的知見,除此無別事。故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又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說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就是要衆生親證實念。實念是無形無相,必須以無相之心才能親證,冥契無智亦無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明了這種極其深妙的道理,自然會堅信“淨念觀心”是親證實相無相最好的方便之法。
佛陀在華嚴會上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說明每人固衆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個個現成,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現前。所以佛陀又說:“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覺得最重要的一著,還得從觀心反照作起,除此別求,則愈求愈遠。故《華嚴經·升須彌山頂品》說:“若住于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癡邪見增,永不見諸佛。”同經《夜摩宮中品》裏說到觀心的重要性:“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參禅的同道們,淨念觀心吧!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這時大衆皆默然,唯有大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傳付摩诃迦葉。”很清楚,釋迦牟尼當衆傳給大迦葉的法門,就是離言無相的涅槃妙心。此即後來六祖自悟的無性空心,心圓衆妙,明鏡非臺,即曹溪所說的自性。諸法緣生,生空無性;諸法唯心,心幻無性。此即概括了大乘參與大乘瑜伽兩家的宗旨。破我法二執,彰真俗二谛;發理智之智,證性相之智境。至無性妙心,心即諸法,則隨手舉來莫非涅槃(本空無性)妙心。這種境界,實非言诠假智、擬議尋思所至,故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要達到這種境界,其方便之法,我覺得還是要從淨念觀心作起。
《心地觀經》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佛陀在此明確指導觀心的重要。如果參禅人不循觀心的方便法門,豈不與佛陀的教導相違。觀心反照,是爲了以無念相之心親證無相之實相。衆生自性,本來清淨,一切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一有用心,便遠之又遠矣。所以當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雙忘,自能獨契。雖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還須時刻提撕,回觀反照。《遺教經》說:“是故汝等,當好製心,製心一處,無處不辦。”
心的作用,不可思議。《宗鏡錄》說:“心能作佛,心作衆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叁毒萦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四聖六凡,都從心起,而且只在當前一念,若不念念製心,念念透脫,豈能契會真如實相!《金剛經》雲:“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參禅人若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無相之心,本來清淨,皎皎地光潔無染。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乃至無一切形相。無漏無爲,無迷無悟,亦無人,亦無佛。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如是了了見無一物,孤迥迥地觀心,即會如是等意,大須努力,盡一生觀心去。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的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的人;未來修學的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常教導學人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叁祖僧璨大師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又說:“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即是當人本來面目。亦是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善知識的相傳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叁界,歸家頓絕疑。”
下面抄幾段祖師語錄,以供參禅者觀心時體會參考:
六祖慧能大師說:“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謂衆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
“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對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何名禅定?外離相名禅,內不亂爲定。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
永嘉禅師曰:“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托空,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雙忘,纖緣盡淨,阒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此是初心之處,領會難爲。人初心時,叁不應有:一惡,謂思維世間五欲等因緣。二善,謂思維世間雜善等事。叁無記,謂善惡不思,阒爾昏住。”
南嶽懷讓禅師,詣曹溪參六祖。祖問甚來?曰:嵩山。祖曰:什麼物,憑麼來!師無語。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問祖曰:某甲有個會處。祖曰:作麼生?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師曰:修證則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馬祖道一禅師示衆雲:“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達磨大師從南天竺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
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海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百丈懷海禅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如何是大衆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攀緣,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水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黃檗希運斷際禅師說:“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緣慮,佛自現前。”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凡人多爲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臨濟義玄禅師上堂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禅床,把住雲:道!道!其僧擬議,師托開曰:“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便歸方丈。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曆曆地聽法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叁界自在。”
“爾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爾十年行腳。”
南嶽石頭希遷大師,上堂曰:“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許禅定…
《禅宗大意·九、參禅宜觀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