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和敬

  六和敬

  觀經叁福,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要說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從這裏學起。這是佛陀在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經文,講得特別詳細,希望我們多多的去讀、多多的去體會,盡量能夠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學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礎,才能談共修的基礎。如果不知道這個基礎,在一塊共修,沒有好處。若無共識、雜心閑話、彼此不和,還不如一個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條,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六和敬”。

  “叁福”是個人修行的基礎,“六和”是大衆共修的戒條,依然是基本的修學方法。佛法所說的僧團,是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爲之製定六條戒律,大衆皆遵守這六條戒,這就是佛法的僧團,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無論是出家團體,或是在家團體,都必須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裏,我們對于修學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衆共修的基礎。佛陀在世,確實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因此,爲許多不同見解的人,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佛教宗派法門之多,就是因爲這個緣故而建立的。大衆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社會要能夠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夠和諧相處。唯有“和”才能夠把我們的見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漸拉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和”之後才有“平”,“平”之後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後才有“樂”啊。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個基礎。佛法重視“和敬”,世間法也重視“和”。孔夫子教導我們,就把這一個字列爲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你看!論語裏說:“禮之用,和爲貴。”我在前幾年,到北京參觀清朝的故宮,故宮裏有叁座主要的建築,我們中國人稱它爲“金銮殿”。實際上,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銮殿,而是寫著「太和殿”,太和殿後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後面叫“保和殿”。諸位想想它的命名,叁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統治國家呢?用“和”啊。傳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國了。如果他繼續維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還是大清帝國,中國人也不會受這麼多的苦難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塊聚會,一定要注意這一個字。

  世尊爲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無量的法門,並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修學的,是因爲要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適合各種不同見解和需要的大衆們,因此,後來演變成許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傳來中國,一共建立十個宗派,就是因爲大家喜愛不相同。喜歡華嚴經的人建立一個道場,專修華嚴。喜歡法華經的,再建一個道場,專修法華。由此我們明了,古代的寺院、叢林,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專科大學。這是大家喜愛、見解、思想都一致的。絕不是一個道場裏面,今天學這一樣,明天學那一樣,那是一樣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無論那個法門,成就與否都在“專”。中國古時教學,教導童蒙念叁字經,叁字經上說:“教之道(教學的道理),貴以專。”何況無上甚深的佛法,不專那裏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這一部經典,都修這個法門,所貴的就是“專”,這個道場就是專宗修學的道場。這樣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勵精進,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淨土,淨土宗所依的經典是最少的。古時候只有“叁經一論”,現在則是“五經一論”。這五經是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行願品》列在叁經之後,成爲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四經之後,成爲五經。我們以這個爲例子,我們這些人喜歡無量壽經,那些人,喜歡阿彌陀經。你想想這兩種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這個要念無量壽經,那個偏偏要念阿彌陀經,這就必要建兩個道場。淨土宗同一個宗,爲什麼要分那麼多道場?哦!原來如此。再說同依一部經,譬如我們同依阿彌陀經,有人依照蓮池大師的疏鈔修學,有人依照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種人所依據的解釋又不一樣。如此,同樣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還得要分兩個道場,這才是真實的“見和同解”的道場。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夠成就。即使我們同樣依一部經,同樣依一家注解,而念誦的方法不一樣;有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快、很急,這兩種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難。這才曉得從前佛家道場之莊嚴,使人進入山門,肅然起敬。道場裏同學道友,只有一個看法、一個想法,修行依照一個法門,一點都不亂。這才警覺現代人學佛爲什麼不能成就!現代的道場,今天請甲法師講這個法門,明天請乙法師講那個法門,就是一個道場裏面,一起共修無量法門,他怎麼會不磨擦呢?怎麼會不沖突呢?此事太難,佛都辦不到,何況凡夫!可見“見和同解”是道場基礎的基礎,大衆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個團體,大衆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興趣、目標相同,這就能和合了,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如果有不相同的,甯可另外再成立一個僧團,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礙,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開無量無邊的法門,用意就是要使各種見解、不同思想、不同興趣的衆生,人人都能夠成就。這是佛法的偉大、周到,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法門平等”。佛絕不勉強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門。你看觀經,韋提希夫人感到這個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國。佛沒有介紹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是把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統統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選擇(自己選擇才適合自己的興趣啊)。我們凡夫往往勉強人,我學這個法門好。嘿!你也來學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對這個法門有興趣)。進來了之後,想法、看法、意見多多,都不一致,團體往往因此受到傷害,這是學佛人應當警覺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紹,你歡喜那個法門就學那個法門。我們這裏是淨土宗,喜歡念佛就到我們這裏來,看看合不合適。喜歡參禅的,那位法師是修禅宗法門。喜歡學密的,某上師傳密教法門。統統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不一定統統拉到自己這裏來。法門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應機宜而建立,應相互尊重禮贊,這才是“見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訂一個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沒秩序了。當然同住規約裏,必定包括佛所製定的根本戒。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團還是出家的僧團。在家的僧團是以五戒爲基礎,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礎,再加上大衆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這在我們一般講,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約”。由一兩個人起草,然後在會議中大家討論,最後議決通過,住在道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常住公約中,也包括國家的法律。學佛必須要守規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夠奉公守法,這個團體就不會有爭論了。也就是說,團體中人人地位平等,並無特權階級。所以佛教的僧團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團體。

  第叁、“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場的建立是成就每一個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絕對不是逃避社會責任,到佛門裏討生活的。如果是這種觀念,那就完全錯了。接受十方供養如何能消!這個罪過是無量的,且要還債,佛在經中講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個道場,如每一個人有一個房間,或像現代生活富裕的地區,一個人還有個套房,這樣舒適的生活環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爲什麼呢?地藏經上講:“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人,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習氣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舉一動還像個樣子,規規矩矩的,還能守法。如果房門一關,沒人看到,就隨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盡失,成就困難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麼共住要怎麼住呢?睡通鋪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離開大衆,睡覺也得老老實實,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隨便,這是依衆靠衆的精意。所以寺院叢林,你到寮房(臥室、寢室)去看看,皆是通鋪,一個人一個鋪位,每個鋪蓋疊得整整齊齊的,像軍隊一樣;比軍隊還要嚴格,比軍隊的紀律還要好。住在道場,過這樣的生活,陶冶人的習氣,以戒、定、慧叁學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稱得上修行。在寺院叢林裏面,什麼人有一個寮房呢?當住持的、做執事的,因爲他的事務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衆一樣(大衆像學生一樣,那是非常規矩的)。執事要辦事,替大家服務的,他們才有個小房間。住持的房間叫“方丈”(方圓一丈),房間都很小,並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礙大衆的精修。還有年歲老的,也單獨有房間,生病的也單獨有房間。除了這些特殊的,皆是睡廣單(通鋪)。“身和同住”是這個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會,不用這個方法還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無诤”。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诤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古人常講:“病從口入(怎麼會生病呢?喜歡吃東西、吃得不幹淨、吃得不衛生),禍從口出。”說話多,言多必失,有些時候,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就産生誤會,在無形當中,結了許許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後的果報。實在講,那是非常苦惱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訓我們,叫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言語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語,不說那是頂好旳。我這一次在洛杉矶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參加日本的叁天禅學會,回來之後,說寒假他還要去參加。這個禅宗道場…

《六和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