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何緣。六與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殺罪。從何起者。從叁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衆生命。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何所緣者。緣衆生。又因何心奪衆生命。亦緣此心。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于殺生罪。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余惡處。受苦惱報。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貪取嗔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淫緣衆生。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緣于名字。貪取緣所用物。嗔惱緣衆生。邪見緣名字。余殘亦如上。不殺生從叁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所緣者。緣于衆生。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于不殺生。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與誰作增上者。于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爲利。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爲果。不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邪淫緣衆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嗔惱緣衆生。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于名字。無漏緣于義。是菩薩于善等論及起等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別知。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嗔癡生

   及四門分別  業衆生各二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嗔癡生。而分別于世。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門分別。是殺罪或從貪生。或從嗔生。或從癡生。從貪生者。若人見衆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貪生殺罪。若人嗔心不喜殺衆生。是名從嗔生。若人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衆生。是名從癡生殺罪。或以爲福德故。或使欲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複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于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是名從癡生。複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觸。是名從貪生。複有人以嗔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嗔生。複有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他物者。是亦從癡生。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淫。是名從貪生。若人嗔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淫事汙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嗔生邪淫。若人邪見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淫。何以故。女人皆爲男子故生。如余所用物。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淫罪。以是心作淫欲者。是名從癡生。如劫盜罪妄語亦如是。爲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爲欲诳彼令得苦惱。是名從嗔生。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叁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問曰。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離殺生耶。答曰。有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若有衆生知是衆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衆生不死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衆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是二門分別。爲四種分別。所謂善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複應當知  更有余分別

  除身殺生劫盜邪淫。余殘打縛閉系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命等所攝。善中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攝。意業中除貪取嗔惱邪見余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又意業中除不貪取不嗔惱正見余善守攝心信戒聞定舍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叁業道非業

  殺生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即業道。貪取嗔惱邪見。是業道非業。此叁事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答曰。習行是七事轉增故。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爲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叁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根本。以是故名叁業道非業。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亦業亦業道。余叁不貪取不嗔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叁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答曰。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爲道。是七能作故名爲業。問曰。余叁何故但業道非業耶。答曰。叁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爲業道非業。複次。

   戒法即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于業道  有四種分別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業及于業道四種分別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業非業道者。叁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杖等。及叁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逆敬禮等。是二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或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爲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業道非業者。後叁不善及叁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爲業道。叁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爲業道。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是非業非業道者余法是。複次。

   菩薩初地邊  以叁種清淨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是菩薩于第二地中了了分別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叁種清淨住十善道。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于殺生罪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問曰。菩薩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叁種清淨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叁種清淨。是故此中說叁種清淨。菩薩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別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于十善生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叁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叁種畜生道。水行畜生。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饑餓鬼者食不淨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叁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衆生生于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于十善道

   亦令余衆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後令諸衆生亦住十善道。問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後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于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爲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語。如偈說。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滅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當  先自行善寂

   然後教他人  令行善寂滅

  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于有頂

   分別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于中習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別。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別。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如是總相說。是中應廣分別差別。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天同。是諸衆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栴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刹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于十善道轉複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弗婆提。轉勝生郁單越。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于是中亦應種種分別小大差別。如人中小王大王閻浮提王轉輪聖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須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過是以上。要行禅定思得生上界。問曰。若以禅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雖修禅定生色界無色界。要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後得修禅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爲大利益。以是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淨十善道離欲。修初禅下思得生梵衆天。修初禅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禅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禅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禅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修叁禅下思得生小淨天。修叁禅中思故得生無量淨天。修叁禅上思得生遍淨天。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禅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思得生無想天。以無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禅勝思故生不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禅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禅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修虛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衆生往來之處。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