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叁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問曰。是十善業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余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爲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叁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叁乘皆以十善道爲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于佛地。問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衆生至聲聞地。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于叁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于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于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刃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于堅持戒 而爲禅定故
常樂于安禅 修習諸善法
唯觀于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于自利 一一勝處來
善道令是人 能至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皆作聲聞耶。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怖畏叁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處。以樂叁界故。問曰。一切怖畏叁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若爾者菩薩亦怖畏叁界爲身故。複爲衆生勤行精進求于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聲聞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叁界者盡墮聲聞地。何等爲墮。樂習行功德少分者。于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隨他聞聲怖畏叁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問曰。是人雲何俱從他聞怖畏叁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答曰。觀有爲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當知是必樂于厭離。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爲無常一切法無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中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複作是念。世間無常。于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爲受何業果報。爲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于恒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度諸衆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于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喜生嗔恨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于世間一切受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诳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于一切生處生無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爲救護。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嗔恚火愚癡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法能爲救護。貴涅槃一法故舍一切事勤習坐禅。問曰。若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能爲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結戒。爲禅定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舍一切事但樂坐禅。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緣。于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何以故。持戒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軟。身輕軟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即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若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谛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舍勝處來。如尊者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或從谛舍二勝處來。或從谛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谛慧二勝處來。或從舍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舍慧二勝處來。或從寂滅慧二勝處來。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禅不隨他 常喜于遠離
恒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愦鬧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爲福田地 常觀于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于諸主
已成就系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于禅定 中人之勢力
樂于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叁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于緣覺地
于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善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樂于遠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愦鬧則爲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嗔可癡事故。于是遠離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複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技藝皆可得其邊底。唯甚深因緣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蟲不能得大海邊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緣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離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緣智則成辟支佛。方便名于成就教化衆生中種種思惟而不錯謬。亦于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憐愍衆生。勝聲聞辟支佛。何況凡夫。少欲少事惡賤愦鬧語。如是則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衆人。爲方便大悲所護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爲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余人。是人舍離教化衆生事故不親近衆鬧。菩薩大欲大事作是念。我應度一切衆生。以此大欲因緣故則爲大事教化衆生。教化衆生此非小事。若憎惡愦鬧語則不成此事。是故菩薩入愦鬧中亦用愦鬧之語但無所著。複次覆真實功德故是爲少欲。少事務故名爲少事。惡賤愦鬧名少欲。樂獨處故名爲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樂衆鬧語。樂于親近遠離可畏深邃之處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遠離可畏深邃之處人則不來。以遠離處住故。心亦深遠。若人自不深遠喜戲調者。外人往來則不爲難。如是人不與衆生和合。雖舍衆生亦欲令衆生種諸善根爲大利益作是念。我雲何不與衆生和合亦能利益衆生。如是思惟知已。我當爲衆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養。如是雖不與衆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複思惟。我雲何當得福田地。即自見知。若我深樂爲福田地。常觀出性。然後福田地法自然而來。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來。所謂持戒禅定智慧等。複作是念。我當雲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當爲正觀者于諸現有理趣事中皆悉成辦供養恭敬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當成辦有理之事正觀諸法能得不隨他智。又供養恭敬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達實事。能通達實事故能生厭。從厭則生離。從離得解脫。得解脫故前後所集善根得爲福田。然後得證出性之法。諸主者諸佛世尊。是種諸善根時是最大因緣。是人複思惟。我雲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見。若我集系心一處知其所緣。常樂禅定。是人能系心一處則能得叁昧。得叁昧故有理事皆能成辦。如經中說。得禅定能如實知如實見。若人已行系心則疾入叁昧。疾入叁昧故名禅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諸法則爲供養恭敬諸佛。若人以香華四事供養佛不名供養佛。若能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道是名供養恭敬諸佛。如經說。般涅槃時佛告阿難。天雨文陀羅華及栴檀末香作天伎樂。不名供養恭敬如來也。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是故阿難。汝當修學真供養佛。如是衆功德。皆是中勢力人樂出家善心不縮沒者。最上勢力能得成佛。下勢力者作聲聞。以是故中勢力人作辟支佛。樂出家故能成衆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則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遠離。亦不能禅定。若心縮沒不清淨者。不能成辦衆事。不能知甚深因緣法。不能證出性。不能如法真供養恭敬諸佛。如是衆生是中勢力。作是念。我中勢力人。常樂出家心不縮沒。諸所願功德事皆自然來。複作是思惟。是中勢力樂爲得何果。即知當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爲照明。如經中說。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爲勝。複作是念。我所樂慧光雲何當得。即知若從二勝處來。若叁勝處來。二勝處者先已說。叁勝處者。所謂谛舍寂滅。或谛舍慧。或谛寂滅慧。以是故我當修集如是諸勝處。我修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願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叁十
問曰。如仁已說。十善道能令人至聲聞辟支佛地。十善業道。複令何等衆生至于佛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 勝于二種人
無量希有修 勝一切世間
發堅善二願 成大悲無礙
善受行方便 忍辱諸苦惱
不舍諸衆生 深愛諸佛慧
于佛力自在 樂盡遍行者
能破邪見意 受護佛正法
健堪受精進 堅心化衆生
不貪著自樂 及無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無過咎
一切種清淨 一切勝處來
善道令此人…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