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勝二種人者。菩薩修十善道。于求聲聞辟支佛者爲轉勝。轉勝者。一心修行常修行。爲自利故修行。爲他利故修行。清淨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爲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緣泥洹因緣。爲他利修行者。菩薩修行十善道。回向利安一切衆生故。以是因緣故。能度過算數衆生。清淨修行者。不壞行無雜行。不濁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貪著行。智者所贊行。壞者有行有不行。與此相違名不壞行。雜者自不作令他作。與此相違名不雜行。濁者與煩惱罪業合行。與此相違名爲不濁行。自在者。破戒人爲田業妻子財物所系不得自在。持戒者無如是事。隨意自在無所系屬。具足者。盡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諸煩惱。常憶念守護。爲禅定作因緣。回向佛道能令同真際法性。是名具足。不貪著者。不向世間不取戒相自高卑他。智者所贊者。聲聞法中不隨生死。但爲涅槃故名智者所贊。此大乘法中。尚不回向聲聞辟支佛乘。何況生死。但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智者所贊十善道。問曰。修有何相名爲善修。答曰。以無量希有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是名善修。問曰。雲何菩薩。以此修勝一切世間。答曰。諸菩薩以五事修故。勝一切世間。一願二堅心叁深心四善清淨五方便。願者菩薩所行願。一切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人所無。以是故。菩薩所行願勝一切世間。如大智經毗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菩薩從初發願乃至道場。能爲一切世間天及人作福田。又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淨毗尼中。摩诃迦葉于佛前說。世尊善說希有。所謂菩薩初一發願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偈中說。
菩薩初發心 與大慈悲合
爲于無上道 即是心爲勝
是故以此願 住于世間上
堅心者。菩薩于諸苦惱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會地獄。小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小炙地獄。大炙地獄。阿鼻地獄。沸屎。劍林。灰河。阿浮陀。尼羅浮陀。阿波簸。阿羅邏。休休。郁缽羅。拘勿陀。須曼那。分陀利。缽頭摩。寒熱地獄中種種拷掠。如是苦惱。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共相食啖互相恐怖。饑餓谷貴。從天退失。悭妒嗔惱。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生老病死憂悲惱等。此六道中。所有諸苦若見若聞若受。修十善道。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心終不壞。以是故此菩薩以堅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如說。
地獄及畜生 餓鬼阿修羅
天人六趣苦 不能動其心
是故諸菩薩 以此堅固心
所修十善道 勝一切世間
深心者。大心用心愛心念心。諸菩薩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除諸佛世尊及久行菩薩。如說。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間心
菩薩以是心 勝一切世間
善清淨者。菩薩修十善業道叁種清淨。余人所無。以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人中寶 具深心淨心
以是善法力 世間所不及
方便者。菩薩以方便力修于善法。余人所無。是故勝一切世間。無量修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無量修。一時無量。二善根無量。叁緣無量。四究竟無量。五回向無量。時無量者。謂菩薩修行善業道過于時量。時量過故。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諸菩薩師子 所修善業道
過諸算數時 故修善最勝
善根無量者。諸菩薩修無量無邊善根。從是善根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大乘法中淨毗尼經。佛告迦葉。譬如生酥滿四大海。菩薩有爲善根資糧亦如是。是福德回向無爲智則大利益一切衆生。是故菩薩雖處有爲能勝一切世間。如說。
爲一切衆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則無量 以是勝世間
緣無量者。菩薩不緣有量衆生故修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爲利益若幹衆生。菩薩但緣一切衆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薩緣無量衆生所修善業道亦無量。勝一切世間。如淨毗尼經中。佛告諸天子。如大菩薩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無量衆生得利樂。深發心菩薩。勤行精進亦如是。能教化無量阿僧祇衆生令得涅槃樂。如說。
菩薩無量善 功德自莊嚴
皆爲度衆生 無量之大苦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爲發願故。已說十究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解大乘品第叁十一
菩薩修善道 從十究竟生
是故勝一切 無有能壞者
回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回向果報無量。以是回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 修于善業道
回向佛乘故 是以爲最上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叁心堅故。四慧故。五果故。堪受者。我當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者。能如是堪受。是爲希有。若人以指舉叁千大千世界。于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事可成。不足爲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爲希有甚難。如說。
爲無量佛法 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 何況有勝者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所修善業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 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 何得不希有
心堅者。有人發精進心修集佛道。若有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發精進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爲菩薩修善業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爲根本。是故菩薩慧爲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心故。以慧爲希有以慧爲希有故。所修善業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 欲得于佛法
精進得堅心 皆以慧爲本
果者。修善業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得道 無量功德力
爲諸衆生師 誰聞而不行
堅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爲堅願。一于聲聞乘心不轉。二于辟支佛乘不轉。叁于外道事不轉。四于一切魔事不轉。五無因緣不轉。如說。
聞二乘解脫 何不爲此道
若未入于位 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 或爲魔所壞
或複無因緣 自舍菩薩道
善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願。一先籌量得失者。二知道者。叁知道果者。四不貪惜自樂者。五欲滅衆生大苦者。如是作願名爲善願。如說。
先見世過患 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 及其無量果
舍自寂滅樂 欲除衆生苦
發是無比願 爲諸佛所贊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一利安無量衆生故。于資生之物不生貪惜。二不惜身。叁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五欲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外所愛物 于中不貪著
爲利衆生故 及舍于身命
生死無量劫 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 名菩薩大悲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叁以餓鬼苦故。四以惡人無返複故。五以生死過惡故。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 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 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 佛說無礙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叁知轉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衆生。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時中。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方處。應以如是因緣度衆生。知是時中應以如是因緣度衆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 爲他人解說
先應知二事 後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 而欲說佛意
不得所爲利 而更有過咎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爲在何事爲何所樂。菩薩先知已。入衆生所知所樂。隨順起發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衆生 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 漸令住佛意
遍知世間事 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 說名善方便
知轉入道者。能轉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轉衆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聲聞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衆生 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 入佛上寂滅
若知諸衆生 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 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谛。次集谛。次滅谛。次道谛。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舍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爲過惡。出家爲利益。次衆鬧亂語爲過惡。獨行爲善利。聚落爲過惡。阿練若處爲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于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于持戒禅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于深法不隨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說谛勝處。次說舍勝處滅勝處慧勝處。複次初贊歎發菩提心。次十種願。次十究竟。次贊歎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複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次說能作淨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複次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前地。次說深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雲地。如說。
初施…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