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又說。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 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滅 能令人得寂
善法寂滅。是出家者之所應行。又出家之人于聽法者恭敬心勝。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余善。又妨行遠離阿練若處空閑林澤。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財施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攝發起叁毒。又于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心薄。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發起愛恚悭嫉煩惱。惟心思惟力。而自抑製心志。弱者或不自製。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諸惱苦患貪著五欲舍戒還俗故名爲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以是因緣故。于出家者稱歎法施。于在家者稱歎財施。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余諸善行今當說之。發心菩薩先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叁歸所得功德。皆應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
歸依佛法僧 菩薩所應知
菩薩應當如實善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問曰。雲何名爲歸依佛。答曰。
不舍菩提心 不壞所受法
不舍大悲心 不貪樂余乘
如是則名爲 如實歸依佛
菩提心者。發心求佛不休不息不舍是心。不壞所受法者。謂菩薩各受所樂善法戒行。是行應行是不應作。若應諸波羅蜜。若應四功德處。如是等種種善法。爲利益衆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毀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惱衆生爲求佛道乃至夢中亦不離大悲。不貪余乘者。深信樂佛道故。不貪聲聞辟支佛乘。有是法故。當知如實歸依佛。問曰。雲何名爲歸依法。答曰。
親近說法者 一心聽受法
念持而演說 名爲歸依法
說法者于佛深法解說敷演。開示善惡斷諸疑惑。常數親近往至其所。供養恭敬一心聽受。以憶念力執持不忘。思惟籌量隨順義趣。然後爲人如知演說。以是法施功德。回向佛道。是名歸依法。問曰。雲何名爲歸依僧。答曰。
若諸聲聞人 未入法位者
令發無上心 使得佛十力
先以財施攝 後乃以法施
深信四果僧 不分別貴衆
求聲聞功德 而不證解脫
是名歸依僧 又應念叁事
聲聞人者成聲聞乘。未入法位者。于聲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羅蜜中尊者須菩提所說。已入正法位。不能發無上心。何以故。是人于生死已作障隔。不複往來生死。發無上心先以財施。攝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之物攝。出家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雜香塗香攝。在家者以攝因緣生親愛心。所言信受然後法施。令發無上道心果。僧者四向四果。衆者于佛法中。受出家者相。具持諸戒未有果向不分別。如是僧以離恩愛奴故名爲貴僧。信樂空無相無願。而不分別戲論。依止是僧名爲歸依僧。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者。知是僧持戒具足禅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叁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舍世間樂出魔境界。利譽稱樂不以爲喜。衰毀譏苦不以爲憂。常行六舍得八解脫隨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脫者行一道者。破二種煩惱。善知叁界。善通四谛善除五蓋。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八大人覺。舍離九結得聲聞十種力。成就如是諸功德者。名爲佛弟子衆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脫。何以故。深心信樂佛無礙解故。是名歸依僧。複次若聞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實相法。名爲歸命法。若見聲聞僧即念發菩提心諸菩薩衆是名歸依僧。見佛形像即念真佛是故歸依佛。問曰。雲何名爲念真佛。答曰。如無盡意菩薩經中說念佛叁昧義。念真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性。不以家。不以過去未來現在。不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以見聞覺知。不以心意識。不以戲論行。不以生滅住。不以取舍。不以憶念分別。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異相。不以心緣數。不以內外。不以取相覺觀。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儀。不以持戒禅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十力四無所畏諸佛法。如實念佛者。無量不可思議。無行無知無我我所。無憶無念。不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形無礙無發無住無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不住眼色不住眼識。不住耳聲不住耳識。不住鼻香不住鼻識。不住舌味不住舌識。不住身觸。不住身識。不住意法不住意識。不住一切諸緣。不起一切諸相。不生一切動念憶想分別等。不生見聞覺知。隨行一切正解脫相。心不相續滅諸分別。破諸愛恚壞諸因相。除斷先際後際中際。究暢明了無有彼此。無動故無喜。不受味故無樂。本相寂滅故無熱。心無所營故解脫。相無色故無身。不受故無受。無想故無結。無行故無爲。無知故無識。無取故無行。不舍故非不行。無處故無住。空故無來。不生故無去。一切憶念心心數法及余諸法。不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虛空道。如是相名爲真念佛。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內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善無雜具足清淨。能斷貪欲能斷嗔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涅槃。如是相名爲念法。以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又念法有叁種。從佛法是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爲道。能斷貪欲至寂滅涅槃。名爲涅槃。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爲法體。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念是叁寶得決定心。以如是念求于佛道而行布施。是名歸依佛。爲守護法而行布施。是名歸依法。以是布施起回向心。成佛道時攝菩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五戒品第十五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爲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诳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叁寶濟恤老病等。堪受能行者則爲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于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複次。
世法無憂喜 能舍于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于此法中心無憂喜。舍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問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舍己利如說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成一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國土。舍一國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爲正法。
先自成己利 然後乃利人
舍己利利人 後則生憂悔
舍自利利人 自謂爲智慧
此于世間中 最爲第一癡
答曰。于世間中爲他求利猶稱爲善以爲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
菩薩于他事 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 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深知恩倍報者。若人于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複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于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施無畏者。于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饑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于此衆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于諸憂者爲除其憂。于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于諸所尊深加恭敬。于多聞者常行親近。于智慧者咨問善惡。自于所行常行正見。于諸衆生不谄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于惡人中生大悲心。于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等心衆生不吝要法。如所聞者爲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于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于妻子所生地獄想。于資生物所生疲苦想。于産業事生憂惱想。于諸所求破善根想。于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于不牢身得牢身想。于不堅財生堅財想。複次。
在家法五戒 心應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叁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應離殺心慈愍衆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離于邪淫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舍。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爲苦無我應發是願。我于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複身行遠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于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爲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酒是放逸衆惡之門。常應遠離不過于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常能一心籌量好醜。是菩薩或時樂舍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以是五戒福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命。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余善業耶。答曰。
菩薩應堅住 總相五戒中
余身口意業 悉亦複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余叁種善業亦應修行。複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衆生 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于諸衆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衆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爲說信法。不恭敬者爲說禮節。爲少聞者說多聞法。爲悭貪者說布施法。爲嗔恚者說和忍法。爲懈怠者說精進法。爲亂意者。說正念處。爲愚癡者解說智慧。複次。
隨諸所乏者 皆亦應給足
諸衆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富猶有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