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地相品第叁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于清淨  悲心愍衆生

   無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爲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于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衆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爲堪忍。無诤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诤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于轉上法中心得踴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爲清淨。有人言。堅固信名爲清淨。是清淨心于佛法僧寶。于苦集滅道谛。于六波羅蜜。于菩薩十地。于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于衆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爲悲。悲及衆生名爲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叁地中廣說。不嗔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名爲行善心少于嗔恨。如是菩薩在于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爲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爲不好诤訟。得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悲故名爲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于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爲心悅。深愍衆生故名爲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爲不嗔。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貌。問曰。何故不說菩薩于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于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爲多。于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爲得諸功德故歡喜爲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于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叁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叁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衆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衆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爲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爲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爲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余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余者不爾。何以故。余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余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複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衆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爲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余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余獸不能。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複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衆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系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爲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複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複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叁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叁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複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複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于衣食

   既得衣食已  複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複求于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複求爲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衆惡。以悭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悭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于悭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複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于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于勝處。是故不應畏死。如說。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  舍命時無畏

  複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爲死。若心滅爲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于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複作是念。我于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于一劫中死已積骨高于雪山。如是諸死不爲自利不爲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雲何驚畏。如是菩薩即舍死畏。複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何以故。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叁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人敬愛。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于死。複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于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卻善通射術。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爲死法之所磨滅。一切衆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爲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于他。是故發心行道。雲何于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複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于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  觀于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于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于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雲何畏墮惡道。複次菩薩一發心爲利安一切衆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毗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雲何當畏墮于惡道。複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爲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爲利益衆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複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于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叁乘。如是教恒河沙等衆生聲聞乘。恒河沙等衆生辟支佛乘。恒河沙等衆生發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複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  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于天上

   若爾猶尚應  常行于布施

   衆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衆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谄诳。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衆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無有系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衆生故。忍受一切衆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複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菩薩雲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