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破迷開悟。社會慈善事業是不是我們做的?不是的。我們要做大慈善事業,根本慈濟的事業,那是救度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
◎ 學佛首先把心量拓開,要能包容一切,千萬不可以“這個我看不順眼,那個我不滿意”,小心量,你在佛門之外,與一切衆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清淨心、平等心,這才能入佛門。
◎ 心量太小了,沒辦法突破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個界限,你心量小在它裏面被它包了,你突不出去,所以一定要發大心量,大心把六道擠破,擠破不就出去了。心量再放大,能把十法界也擠破,就成就了。
◎ 我們起心動念感動的範圍,完全看你心量大小,你心量很大,每一句佛號,都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衆生而念的,你必定感動十方叁世。你說“我爲今天整 個地球全世界苦難衆生而念的”,你只能感動娑婆世界六道的天神,出不了娑婆世界。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是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你的心行稱性,你的心行與 天地萬物融合成一體,你的功德之大,一切聖賢人贊歎不盡!
◎ “虛空世界,悉我自心”,常常念,心量會拓開。遇到人事環境有了糾紛、有了麻煩,念一念這八個字,甚至遇到災難,念念就消災免難,諸位試試看會很有效果。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
◎ 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樣樣看得淡,看淡煩惱就少。學東西也要看的淡。一門深入,選擇一樣東西,在一門裏得叁昧,世間求學是求知識,愈豐富愈好。學道,愈豐富妄想愈多,雜念愈多。學道的目的在叁昧,在定慧,就不能雜、不能多,這是秘訣。
◎ 對一切人、事、物,要看淡,不要太執著。有也好,沒有也好,吃虧、上當、占便宜,什麼都好,不要去計較,不必過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一切隨緣度日就好。
◎ 修行的秘訣,“誠、敬”,內真誠,外尊敬。尊敬誠敬是性德,自性本來具有的。不尊重別人,沒有誠意,是你迷失了自性。“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每天晚課要反省,我今天對人、事、物有沒有做到誠敬。
◎ 一切罪惡的根源是虛妄心,一切真實功德的根本是真誠心。
◎ 人與人之間互相欺瞞,是錯誤的。我們要用至誠心待人。也許有人說:“別人欺騙我,我用誠心待人,那我不就是處處都要吃虧、處處上當?”沒錯,這一生多吃點虧、上點當,來生好。這一生不肯吃虧、上當,來生是叁惡道。這一生時間短,縱然活一百歲也刹那間過去了。
◎ 菩薩的心永遠不會變,菩薩大慈大悲,對人心是清淨、平等的,你喜歡他,他關懷你、愛護你,你恨他,他也關懷你、愛護你,你陷害他,他還是關懷你、愛護 你。我們要以真心待人,人家對我是假的,我對人是真的,與人交往我們用真誠,真誠決定得利益,虛妄決定吃虧,用真心這一生是最後生,來生跟佛菩薩一道去 了,決定不再搞六道輪回,真誠心待人,不吃虧,不會上當。
◎ 誠心誠意做好事、善事,真誠是積德,布施是積善,是種福、修福、積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
◎ 學佛的人,福慧雙修。幫助貧窮、苦難、老、病人,全心全力幫助他,要真幹。把財物布施得幹幹淨淨,這個布施就是把你的苦、災、難,布施掉了。
◎ 想修最殊勝的功德,一定要修法布施。不會講經,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跟人說話,“阿彌陀佛”,這就布施他了,電話一拿“阿彌陀佛”,句句“阿彌陀佛”,印在對方阿賴耶識裏,將來他就會憑這句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
◎ 滿面笑容,歡歡喜喜對人,這就是布施,布施快樂,布施歡喜。
◎ 我們跟人接觸笑臉相迎,變現善境界,彼此都很歡喜,冤家對頭你對他笑笑,他對你也會好轉;極親愛的人,每天板著面孔看他,也會變成冤家對頭,都在你那一念之間。外面境緣沒有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
◎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不要後悔,不要再去想,想一遍又造一次新業,阿賴耶識裏又落印象。
◎ 真心裏沒有高下,真心是平等的。心平等,外面境界、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沒一樣不平等。我們跟螞蟻、蚊蟲、蒼蠅平等,你哪一天做到,你成佛了。在日常生 活中,對人、事、物去練,練平等心。平等心對人,態度絕對是自己謙下、尊重別人。孔夫子、釋迦牟尼佛的爲人,自己謙虛恭敬、尊敬別人,沒一絲毫驕慢,沒一 念自以爲是,這是佛道。
◎ “善事因功,皆由心造”。不需要錢財。謙虛就是善、就是德,這不要花錢。善惡、禍福,在一念之間。
◎ “謙”能保持善果。
◎ 跟衆生相處決定是低姿勢,謙虛卑下。謙卑,不但能保持自己的功德不失去,而且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謙卑與法性相應,法性是常住不變,與法性相應是真修;驕慢與無明、虛妄相應,與無明相應是假修。
◎ 千萬不要貢高我慢,自以爲了不起,不肯謙虛的人永遠不能入佛門。
◎ 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習氣,屬于業障,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處處忍讓,處處讓別人多占便宜,自己多吃虧,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
◎ 知足常樂,知足常富,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
◎ 人能知足,自然常生歡喜心。只有知足的人,才能轉煩惱爲菩提。
◎ 心裏正常的享受是清淨的、平靜的,喜怒哀樂都讓你心得不到平靜,心裏起波浪,這就是折磨。
◎ 小小不如意,心裏就不平,就憤怒,這人學佛是一點功夫都沒有,沒入門!處事待人接物果然作到心平氣和,那恭喜你,你真的得佛法殊勝的受用了。心平氣和 的人必然是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就生福德,智慧長就開智慧。你的福慧年年、月月在增長,你生活快樂,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 遇到淨土法門之後,決定不再舍棄,不再疑惑,決定一門深入。什麼樣的法門,你講的天花亂墜,我決定不會動心,我會贊歎,不會跟你學。
◎ 看到不同宗派的同學,歡喜贊歎,決定不可以毀謗,法門都是佛講的,你毀謗豈不是謗佛?毀謗正法,你怎麼修都不能往生。修淨土的人,人家毀謗我們,耳可以聽,口不得言。我恭敬他、贊歎他,決定不毀謗他。
◎ 常常改修其他法門,去跑其他道場,這叫亂修雜進,怎麼會成就!
◎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生活心裏無憂無慮、無牽無挂,世間富貴人跟他怎麼能相比?那個生活高明、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大 福報。世人貪名利、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他失的是什麼?是定慧。佛這種簡單的生活是圓滿的大定,真正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 不動心,是圓滿的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是橫遍十方,豎窮叁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 過這個日子是告訴我們,這種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滿、最快樂的生活。心裏面沒有一絲毫負擔,身也沒有一絲毫負擔,心地清淨,全身放松,一絲毫緊張都沒 有,這叫“神足”,這叫“如意”。如意就能生神通,神通是我們的本能,因爲心、身緊張了,這一緊張,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統統透不出來。身心放松,我們的智 慧德能就現前了。所以神通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性裏頭本具的。
◎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爲什麼還要過那種簡單、樸素、清苦的生活?爲了還債。自己生生世世累劫所修的功行,都回向給法界衆生,回向給過去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看到他這樣苦行,不但不找麻煩,還佩服。修積的功德回向給他,冤親債主也沾光。
◎ 世尊福報最大、最圓滿,佛沒有享福,佛的福報給一切衆生享,加持苦難衆生,減輕災難。
◎ 苦行能突破迷惑障難。陳設簡單、整齊、清潔、一塵不染,這種環境,這種氣氛、磁場,對修行人有大利益。不明了這個道理,一生往往空過。叁餐吃得飽,衣 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風雨夠了,一心修道,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假相幹擾,心才會定,道業才能成就。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因爲禁不起誘惑。
◎ 會修行的人,無論什麼環境,逆境、順境,對自己都非常有利,修行應當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裏鍛煉自己,一切都看不慣、看不順眼的,要從這裏去練,修忍辱、禅定波羅蜜。最後修順境,樣樣稱心如意,人滿足這個境界,向上奮發的心沒有了。順境裏斷貪愛,這比逆境難得多。
◎ 學生只有我一人,我一人認真依教奉行,別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善知識,他表演善惡都是教我的,都是我的恩人,你天天、時時在學習,功夫哪有不得力的。
◎ 佛家寺院庵堂從前是學校,每天正常的作業是教學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總不外參禅念佛。禅宗是坐禅八小時;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堂八小時。一天十六小 時的功課密集熏修,你沒時間去打妄想,才能培養你的戒定慧。如果不是這樣密集熏修,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會斷。妄想分別執著在,你是凡夫不是聖人,你不能成 就。
◎ 成就大慧,最大的障礙是懈怠懶散。我們很想用功,精神提不起來,這叫業障,業障一定要克服,要自己努力,要拼命。
◎ 如果你聞法學佛在叁十歲之前,能認真努力,這一生就得修積功德的果報。如果叁十、四十歲開始修,果報可能在來世,但這一生有“花報”,晚年生活能改善,決定有好處。
◎ 佛門諺語:“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天邊,出家叁年佛化雲煙”。
◎ 學佛的秘訣
1、 “系念”是學佛的秘訣。
2、 念佛的秘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3、 學佛的秘訣是“于一切法當中無心”。
4、 修行的秘訣“誠、敬”,內真誠,外尊敬。
5、 讀經的秘訣是“專精”。
6、 要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一切經,用什麼方法?一經,秘訣。
7、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秘訣。
8、 精勤修學是秘訣。
9、 精進是斷煩惱、開智慧的秘訣。
10、 世出世間要想成就,秘訣就在好學。
11、 修行證果的秘訣是“看得破、放得下”。
12、 學道的目的在叁昧、在定慧,就不能雜、不能多,這是秘訣。
13、 一部經、一句佛號,其他統統都放下,一心專注,叁年不說話,秘訣。
14、 一定要以真誠心待人,他誤會、毀謗,隨他怎麼都好,我們決定不改初心,秘訣。
15、 了凡先生能接受功過格,一生當中奉行而不厭倦,這是他改命成功的秘訣。
《淨空法師法語精華錄-修行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