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燈論釋卷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此不失法于何時滅耶。故論偈言

   度果及命終  至此時而滅

   有漏無漏等  差別者應知 

  釋曰。此謂修道時斷者。如前命終時。相似不相似業。共有一不失法持者是也。如須陀洹等度果已滅阿羅漢及凡夫人死已而滅。此不失法複有差別。雲何差別。由漏無漏業別故。不失法亦有漏無漏。彼如是故。不失法亦從種種業起。能令衆生受方土受趣受色受形受信受戒等差別果。與果已然後方滅。以是故。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雖空而不斷  雖有而不常

   諸業不失法  此法佛所說 

  釋曰。空者誰空。謂諸行空。如外道所分別。有自性法者無也。而業不斷者。有不失法在故。雲何爲有。有謂生死。生死者。謂諸行于種種趣流轉故。名爲生死。雲何不常。業有壞故。雲何名不失法。謂佛于處處經中說。作此分別者應爾。以是故。如我先說業與果合爲出因者。義非不成。論者言。汝所說者。是皆不然。今爲汝說正業因緣。其義雲何。如論偈說

   業從本不生  以無自性故

   業從本不滅  以其不生故 

  釋曰。我宗中業無有生。如是種子相續者。第一義中亦無有生。是故汝所立譬喻無體。而有阙譬喻過。諸業雲何不生。以無自性是故不生。今且答正量部人說種子有相續過。汝謂有業與果合而無斷常過者。雲何無過。謂由有不失法在。我今推求畢竟無故。如上偈說。業從本不生。是不失法第一義中亦不成。若有業生者。爲業故可有不失法。業既無體。不失法亦無體。因不成故。違汝義宗。雲何違耶。謂業與果合者。翻成世谛。令物解故。如汝前謂阿毗昙人有種子相續過者。此義不然。如阿毗昙人先作種子相續譬喻者。有何意耶。今爲汝說。此阿毗昙人有如是意。謂種子相續。展轉因果隨起不壞故。而以種子相續不斷不常爲喻者。如是欲得汝先說種性別故爲因者。因義不成。由有心及心數法相續起無別故。又汝出因非一向有別過雲何非一向。今現見有別相續能起別果。雲何知耶。如牛毛生莞角生設蘿(似荻而堅中生于陸地突厥西胡用爲箭笴爾雅雲[竺-二+(嶙-山)]堅中蓋竹之類也)。正量部人言。阿含經中佛如是說。有不失法。以此法故。不斷不常。諸體得成。彼言以業不起。不失法亦不起。爲出因而道。我因義不成者。此語不然。論者言。如佛所說。若無起者彼即無壞。汝今欲得受此義者。成就我所欲。然汝宗中不受此法故。若汝立自宗義。謂無起無壞者。其義不成。複次汝立諸法有自體者。決定應受。業無自體。若諸法有自體者。即爲有過。其過雲何。如論偈說

   業若有自體  是即名爲常

   而業是無作  常法無作故 

  釋曰。此謂有自體者。即爲是常。若常即是不可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故。亦無變壞相。複次若業是無作。有何過耶。其過如論偈說

   若業是無作  無作應自來

   住非梵行罪  今應得涅槃 

  釋曰。梵者謂涅槃。若行涅槃行者。名爲梵行。住此行者名住梵行。翻此者名不住梵行。何等是住梵行。謂作善業已而得涅槃名住梵行。何等是住非梵行。謂不作善業者名住非梵行。若此業不作自得涅槃者。一切行非梵行人皆應得涅槃。非獨行梵行者得涅槃。有如是過咎。然于世谛作瓶作絹等。亦有是過。其過如論偈說

   破一切世俗  所有言語法

   作善及作惡  亦無有差別 

  釋曰。此謂如世間言。彼是造罪衆生。彼是造福衆生者不然。以汝言不作罪福自然得故。其過雲何。如論偈說

   以有業住故  而名不失者

   亦應與果已  今複更與果 

  釋曰。住者雲何。謂自體在故。更與果者。由業住故。雖與作者果已如有券在已償之債重須償故。業亦如是。由有體在還得與果。阿毗昙人複言。第一義中有如是諸業。彼因有故。此業若無而有因者不然。譬如龜毛衣。今有業因。謂諸煩惱。是故如所說因。第一義中定有諸業。論者言。此語不善。如論偈說

   煩惱若業性  彼即無自體

   若煩惱非實  何有業是實 

  釋曰。性者謂因。此說煩惱是業因。譬如泥爲瓶體。如是煩惱爲業體。雲何非實。謂煩惱無自體故。雲何無自體。謂先所觀察已遮起法。亦遮諸體有自體。此謂煩惱非是業因。以是故因義不成。及違汝義。雲何違耶。謂于世谛中以煩惱爲業因。非第一義。是故言違。複次如先觀煩惱品中偈說。愛非愛顛倒。而爲所起緣。彼既無自體。故煩惱非實。先已廣遮故。阿毗昙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煩惱。以有果故非無而受果。譬如聾者耳根果及耳識。今有此煩惱果。雲何名果。果謂業也。如是第一義中有煩惱故。非因義不成。亦非違義。如我所欲之義得成。複次有業。以有果故非無。如虛空花。由有業果是身非無業而有果。以是義故。當知有業。論者言。是義非也。汝不正思惟邪見所惱。虛妄分別作是說耳。其過如論偈說

   說業及煩惱  而爲諸身因

   業煩惱自空  身從何所有 

  釋曰。何處說耶。謂諸論中諸賢聖等約世谛說。若于第一義中觀察者。是皆不然。如我宗中先已說方便故。此謂諸法上中下貴賤好醜等種種果報無有自體。如說業及煩惱無自體。身亦無自體。以是故。煩惱爲業因業爲身因者。是皆不然。所說之過。今還在汝。所立譬喻。皆亦不成。複次阿毗昙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業有受果者故。此若無則無彼受者。譬如虛空花鬘。今有業故有受果者。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爲無明所覆  爲愛結所系

   而于本作者  不一亦不異 

  釋曰。明所治者。名爲無明。覆者謂翳障慧眼。雲何爲名。名謂衆生。何故名衆生。謂有情者數數生故。雲何名愛。愛謂貪著。著即是結。與誰爲結。謂系衆生。雲何名系。謂與貪等相應故。如無始經中所說。衆生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系。于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如是諸衆生等。自作惡不善業。還自受不善果報。此受業果者。即是我所欲得作者。然此作者。不可說一異故。是有受果者。由第一義中有彼業故。論者言。汝所說者。義皆不然。此論初已來一切諸法皆已觀察。無有從緣起果。亦無不從緣起果。以是故。其義如論偈說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業無自體  亦無起業者 

  釋曰。此謂業等無起業有叁種。一謂業。二謂果報。叁謂受果者。今推求業無起故。作者亦無起。作及作者先皆已遮。無有實體。如我所說無業及無作者方便。其義雲何。如論說偈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既無有此果  何有受果者 

  釋曰。以是故。汝言第一義中有業有受果者其義不成。亦違汝義。雲何違耶。謂翻以世谛令物解故。阿毗昙人言。撥無業無果者。是邪見過。能障慧眼。彼說中論是真實見者不然論者言。汝語非也。其義雲何。如論偈說

   如佛神通力  現作化佛身

   于是須臾間  化身複起化

   此初化身佛  而名爲作者

   化佛之所作  是即名爲業 

  釋曰。此謂作者與化相似。展轉從緣起。無有我體故。而此所作業者。亦如化人無有自體。譬如化佛複起于化。如是身口業等所作之事。雖無有實而可眼見。應如是知。煩惱者名爲叁毒。九結。十纏。九十八使等。能起身業口業意業。分別今世後世善不善無記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及起現報生報後報等。如是諸業一一皆空。設有所作。亦無自體。其義雲何。如論偈說

   業煩惱亦爾  作者及果報

   如乾闼婆城  如幻亦如焰 

  釋曰。此謂業等從因緣和合生。如幻化無實但可眼見。是世谛中有非第一義。複次欲得善趣。及欲得涅槃者。亦是世谛所說。如汝謂我撥無業果是邪見過者。過亦無體。阿毗昙人言。彼雖欲得于世谛中有一切法。而于第一義中誹謗無一切法者。還不免過。論者言。如經中偈說。有體既不成。無體亦不成。又如經偈說。有者是常見。無者是斷見。是故有及無。智者不應依。汝言撥無業果者。我不欲爾。以是故汝先謂。我不免過者。我無此過。複次汝聞第一義中諸體無自體。業果及業果合作者及受者。皆空無體。而謂虛住梵行空無所獲者。是愚癡心。爲欲開發愚癡障故。以業等有而令物解。雲何解。謂解如佛以神通力現作化佛等事故。此品初與外人所說過。而以業果無自體義令衆生解。是品義意以是故。如梵王所問經說。佛告梵王。若無業無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無業無果。得菩提者亦無業無果。彼得授記及聖種性亦複如是。若無業無業報者。彼聖種性亦不能起身口等業。複次如觀緣品中說。所有諸物體皆無有自性。已遮眼等非是異處及自在等有。何以故。眼等不從赤白衆緣起。衆緣亦不能生眼入等。亦如觀本際品。已遮生死本際無自體故。如無第二頭。不可說第二頭眼有病。如觀行品偈說。大聖說空義。令離諸見故。若複執有空。諸佛所不化。此已遮諸見及無明等煩惱故說空。若複執空。雲何可化。亦如以水救火。若水中有火起者。則不可救。如觀苦中已遮苦四義不成。亦遮外萬物等四義不成。何以故。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以無自體故。何有人作苦。若說有我法各異相。當知是人不得法味。若言諸法是善是不善是無記是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別異者。是人于甚深寂滅法中。爲無義利。如本住中已遮。本住不可得故。亦遮叁世無有戲論分別。以是故諸法則空。如作作者中說。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決定無作者。不作無定業。何以故。決定業無作。是業無作者。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以是故定作者無作。作者亦無業。如是先後俱等不可得故。複次若無作等法。則無有罪福。罪福等無故。罪福果報亦無。若無罪福果報。亦無涅槃。以是義故。于世谛中說有諸業。非第一義。如夢所見不應于中妄生憂喜。如幻所作。而無實體。如乾闼婆城日出時現。但诳人眼而無所有。如佛告諸比丘。生死無際。諸凡夫人不解正法故。爲說生死長遠。又如佛言。諸比丘爲欲盡生死故。應隨順行。亦如無上依經說。佛爲憐愍世間住于亂慧無因惡因诤論者故。于世谛中說有諸法。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命者。複次佛婆伽婆見彼衆生生死相續未起對治故。說生死長遠。所以者何。爲欲盡彼生死際故。建立衆生。于勤精進善觀察者。了彼生死及與涅槃無少差別可得。以是故無有生死。亦無涅槃。又如觀緣中說。是作緣中無。非緣中亦無。彼中遮作不可得故。亦不與緣合而言有作不然。如觀叁相中。已遮生故。若生等不成。則無彼有爲。有爲法無故。何得有無爲。又如遮去與去者。若謂去法即是去者。作者作業是即爲一。若言去法異于去者。則離去者而有去法。亦離去法而有去者。二俱有過。如觀聖谛亦說。第一義中空無體義。如彼偈說。諸佛以是故回心不說法。佛所解深法衆生不能入。何以故。第一義中無有空執。若言空者。是執著相。如遮見中已遮邊等四見。若說有邊。則無後世。若說無邊。亦無後世。何以故。第一義中諸法空故。如偈說。何處。何因緣。何人起諸見。若言有見起者不然。如遮合中言。物果不從緣合不合生。以果無故。合法亦無。如遮成壞。有體不生體。亦不生無體。無體不生體。亦不生無體。亦破叁時無有相續。以是等義應知如遮縛解無有自體。以無衆生往來陰界諸入五種推求無往來者。以是故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外別有涅槃。如寶勝經偈言。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實相義如是。雲何有分別。如遮有無中。已遮諸法若有若無。若有人言。見有見無見自他性。是則不見真實道理。如金光明女經中說。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善女當觀諸法如是。何處有人及以衆生。本性空寂無所有故

  

  

《般若燈論釋卷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