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支”兩條可以合起來看。
第六、“定覺支”:“覺”是“覺悟”。我們這個道場叫“大覺”道場。七個覺支合起來,才是圓滿的大覺。每一個法門,都叫覺支,也就是覺的部分。“定”是修行的樞紐,在戒、定、慧叁學中,戒學的目的是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目的,是我們真正要求的。“慧”是從“定”中産生的,所以說“定”是修行的樞紐。要想得到“定”,就是要“守法”——世間人所說的守規矩。守法的人,他的心會安定,決定不會犯法,不作虧心事;不守法的人,心就不安定,天天要想些壞點子——如何逃避法律製裁——于是身心就不安。佛法修學,也離不開這個原理。所以說,學佛一定要修戒學。但是,有很多人持戒很好而得不到“定”的,追其原因,這是在戒學裏面有過失。比如說:看到別人沒有持戒,就很煩惱,心裏不痛快;看到有人破戒,也很煩惱;或者是認爲自己修持得比別人好,因而生起了是非人我、貢高我慢的心,而不能得定。
關于定功,六祖大師講得很好,因爲禅宗的修學,禅定是它主要的修行目標。六祖教誡學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樣持戒就能得定,因爲沒有看到世間人的過失,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過失,這種修行人才會得到定功。如果認爲自己沒過失,樣樣都如法,都依教奉行,而看到別人的所作所爲都是過失,像這樣怎麼能夠得到真正的定功呢?像這漾修戒律得的是人天福報,如果人天因緣也沒有修好的話,只有到惡道去得福報。像美國的畜生就很享福,他們養的那些貓、狗,真有福報,照顧得無微不至,死了之後,還有墳墓,常常還到墓上插個花。
另外,餓鬼道裏也有有福報的,看那些鬼王,如山神、土地神,在臺灣還有五府千歲、王爺公的,這些都是有福報的鬼神。有許多人去祭拜,供養祂,這就是鬼道的福報。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修“定”,才能得到“正定”。
念佛人得“定”,此是“念佛叁昧”,也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念佛叁昧”幾乎是古大德們共同承認的叁昧中王。聽這些話,不會生懷疑心,因爲我們修淨土法門,曉得淨土法門是末法時期的第一法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只要一心念佛,所得的“念佛叁昧”,當然是叁昧中之王。尤其世尊在《無量壽經》裏贊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佛叁昧”是真正的不可思議。要怎樣得到“念佛叁昧”?在念佛堂裏,主七和尚常常有一句口頭禅說:“放下萬緣,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換句話說,放下身心世界,什麼都不去想。今日末法時期,唯有一句“阿彌陀佛”,對我們最爲重要。除此之外,什麼都不要,世間一切是非人我,與我都不相幹。把自心裏的一切分別、執著、憂慮、牽挂統統放下,自然能得到“念佛叁昧”。而且,一定要這樣修學,才能得到大自在、大輕安、大法喜。除了念佛叁昧以外的種種禅定叁昧,都不容易得到,正如倓虛老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所說的,他一生當中,見到過學禅的人得定;但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他一個也沒見到。能得禅定相當不容易,像盤腿面壁而入定一星期、兩星期,甚至有幾個月不出定的,這種功夫相當的深。他們將來在那裏呢?老法師講,是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在色界天。色界天還沒有出叁界,也不能出離六道輪回。初禅天是色界而不是欲界。前面佛對我們講的“五蓋障”,也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對五欲不動念,才能到色界天。假如,有禅定功夫,能夠禅坐幾星期、幾個月,還存有五欲的意念沒斷幹淨,將來的結果還是在欲界天,上不去色界天。欲界天上面四層,都要有禅定的功夫,單憑五戒十善,只能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都要有禅定功夫。所以說,要得禅定,沒有斷除五欲,還是在五欲的境界裏。由此可以知道,要得禅定是多麼難的事情。我們自己冷靜的想一想:有沒有能力修禅定法門?五欲擺在面前,是否能真的不動心?如果做不到,就趕快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要了解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的,這是我們真正可以修學的法門,可以依靠的,真正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成就的法門。末法時期選擇淨土法門是最恰當的。“叁昧”,有無量叁昧,叁昧也即是禅定。所說有無量的叁昧,一定就有無量的禅定。修學貴在一門深入,選擇了一門,就要精進,才能有成就。
第七、“舍覺支”:“舍”是“舍棄”。世間法要舍,出世間法也要舍。我們自己修學所得到的境界,也要舍;所得到的法喜、輕安,統統都要舍。如果不舍,容易生起貪愛和執著。譬如我們上一棟高樓,上到第二層,要把第一層舍掉,才能再上第叁層。每上一層,都要舍掉前一層,才能繼續向上走。“舍”,就是這個意思。等覺菩薩要不舍掉他所證入的境界,就不能圓滿成佛。所以,佛一再對我們講“舍得”——要能“舍”,才能“得”。
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念佛叁昧。假如我們把念佛叁昧分作九品來講,下下品的念佛叁昧,就決定往生。功夫再稍微增進一點,往生就能自在,就能了生死,就是佛法所說的“生死自在”。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是西方世界四土當中最低的,每一土都有九品,下叁品就往生自在。這也就是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修得到的。再想往上去,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這叁土,實在講我們未必有能力去,雖然這一生未必能成功的往生上叁土,但是,凡聖同居土,我們絕對有能力做得到。
臺中李老師以前教導學生們說:“生死自在,我可以做到,你們也可以做到。”他自己現身說法,給我們作證明,證明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話,句句真實,絕不虛假。但是,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放下萬緣”?誰能舍得,誰就能得到。得到得不到,權利在我們自己手上,不在別人或是佛菩薩手上。舍得越幹淨越好,越幹淨就越專、越精,得到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對于修學法門,抉擇之後,絕不後悔。選擇了念佛法門就選定這一句“阿彌陀佛”,絕不要其他的法門。假如有人告訴你,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還好,成就還要大,這時候要自己下定決心,告訴他,我已經決定了這個法門,其他再好的法門,我也不要了,要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這才決定成功。
通常我們講“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爲。過去我們不會選擇,現在我們學會選擇,這就是“擇法”。進而依教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叫做“修”;今後照正確的想法、看法、做法去實行,這叫“行”。讀誦大乘經典是初學者相當重要的科目,因爲我們一身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讀了佛經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開悟。能悟到自己一身的錯誤、過失,才叫作“真開悟”,這才是真佛弟子。“知錯就改”,“改”就是修正行爲;修正之後,保持不再犯錯,這叫“修習”。“修習”跟“修持”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以上就是佛把修清淨心的方法,全部都教給了我們。
諸比丘。所言清淨心者。當知即是心解脫增語。慧解脫增語。
這一段經文,佛對我們講,什麼叫“清淨心”?這兩句話用最簡單、最淺顯的言詞來說,“清淨心”就是心裏解脫。心解脫了,慧也解脫了。但是,這個心怎麼解脫呢?解脫是形容、是比喻。譬如:一個人被重重繩索捆綁,不自在、不自由,現在有人把它解開,馬上就得自在。我們現在心不能自在,就好像被很多繩索捆綁一樣。這些繩索就是妄想、煩惱、憂慮、牽挂,綁得我們的心不能自在,而“慧”是“心”的作用,心不自在,就沒有慧;心得自在,慧就現前。
佛常常在大乘經裏面對我們說到“五濁惡世”。的確,在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濁惡到了極處。《無量壽經》上面所說的“劇惡極苦”,也是指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狀況。“濁”就是“汙染”。實在講,今天我們的心所遭遇的,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染濁。心裏的汙染、精神的汙染、思想的汙染、見解的汙染,乃至于身體、飲食的汙染,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樂趣可言!現在,大家都在講環境保護,所謂的“環保”,是永遠達不到目標的。佛在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環境是依報,人心是正報。人心不清淨,環境怎麼可能清淨!要想環境清淨,要先求心清淨;而要達到人心清淨,惟一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佛法。佛法確確實實能夠淨化身心,叫我們的心能得解脫。清淨心就是心解脫,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
由貪染汙。心不清淨。由無明染汙。慧不清淨。
這一段經文是“一語道破”,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今天我們講環境保護,聰明人就應該知道從這裏下手。又怎樣能把心地的貪染、無明的染汙去除呢?要去除這些汙染,一定要依照佛在前面對我們講的“應當斷除五蓋。應當修習七法”做起,這是非常具體,句句話都落實。
若諸比丘。斷除貪染。即得心解脫。斷除無明。即得慧解脫。
在前面修學七法裏面,我對同修們所推薦介紹的是念佛法門。因爲,念一句佛號,不但是斷除五種蓋障,同時,也破無明。專心在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五種蓋障都不會現前,而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不墮無明。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諸比丘。離貪染汙得心解脫者。是名身作證。
何謂“身作證”?“身作證”就是健康、長壽、不老、不病,不需要吃藥,也不用進補;那些補藥、補品,都會帶來染汙和疾病的,唯有“清淨心”是最有營養、最有效果的。“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補品,能老實念佛,就是天天在進補。夏蓮居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前面的幾首偈子中講到:“佛說難信真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真的一點都不假,擺在面前這麼好的法門也沒人知道的,真是可惜!今天,我也帶給諸位最好的補品、營養品——“清淨心”。如果你們的心能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怎麼會衰老、生病呢?所以,我常常講:“這個法門是不老、不病、不死的法門。”說不死,是因爲往生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跟著阿彌陀佛走,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才走的。
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的往生事迹。此次我又到華盛頓,遇到當時那批爲他助念,親眼看到他往生的同修,他們告訴我,周居士才念叁天佛就往生了。因爲他從前不信佛,就是在臨命終的前叁天,才遇到龔振華居士勸他念佛。他當時聽到了就接受,叫他太太、女兒們統統幫助他念佛求往生,不要求病好,這是真正覺悟。另外,D·C那邊的同修們也幫他助念,念到第叁天,見到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周居士說叁聖從雲端下降接他往生。他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走了。所以說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才去的。這個不死的法門,就叫作“身作證”。
斷除無明。得慧解脫者。是名無學。
這“無學”,就是沒有可以再學習的,智慧圓滿,畢業了,也就是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在小乘法裏面,小乘人的無學是“阿羅漢”;大乘法裏面的無學是“法雲地菩薩”,十地菩薩叫做無學。這是講果報,修因證果。
永離貪愛。了知真實正智。
這一句經文很重要。“正智”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就是“正知正見”。我們要知道,“貪愛”就是障礙正知正見的根源,離開貪愛,正知正見就得現前。
現前取證自果。盡苦邊際。
“現前”就是不要等來生,現前就證果,證的是圓滿之果。就是我們常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苦邊際”是講六道輪回,“盡苦邊際”就是永脫輪回,不再生死流轉,超越了叁界,成爲法身大士。最後,佛再勸勉我們:
諸比丘。如是所說。汝等應學。
“如是所說”即是前面所講的,如理如法,句句話真實不虛。整個佛法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自己,就是說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一切經典就是說這些道理。“汝等應學”,我們應當好好的來學習。
《佛說清淨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