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來大家都能在西方淨土聚會。以西方淨土爲我們共修的道場,進一步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衆生,作弘法利生的工作。幫助彌陀、幫助諸佛如來接引一切衆生。我們這一生就過得真正充實,真實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說是得到世間的功名富貴,即使得到佛法裏的禅定智慧也都是空過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則免不了長劫輪回。這個事實是我們應當警惕、覺悟的。看清楚了這兩個世界,謂之“看破”。而後自然能舍娑婆取極樂,這才是“住真實慧”,才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才是“得真實的利益”。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樣,爲我們證明佛所說的完全是事實,決非虛妄。我們應當自己認真努力修學,並且要把這些事實多多的說給別人聽,讓大家都了解這事實的真相,讓大家都能發心求生淨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十五)
近來有人提出《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不妥當,而主張修學應當采取原譯本。這種說法我們聽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的會集本序文裏已說明得很詳細。梅老居士在儒學、佛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佛法修行上也確實有成就,算得上是一個有功夫的人。在當時的在家居士當中,號稱爲“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與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蓮居居士。
《無量壽經》的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而王居士的會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經》中。明末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有不少就是取材于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這個會集本是被曆代祖師大德所尊重的。他會集的本子的確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所批評,但並不是說不可以會集。後來魏源居士的會集本,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進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這才引起夏蓮居居士做第叁次的會集,希望能將前人會集的瑕疵都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得到當時慧明老法師的印證,又得到慈舟大師采取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爲這個本子做了科判。這些資料我們都已經把它翻印出來。並且爲了一些對會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們特地將五種原譯本、叁種會集本,再加上彭際清的節校本-這是現存《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們參考。希望啓發同修們對于淨宗的信心,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真正弘揚淨宗的目的。
如果認爲會集有不妥之處,五種原譯本俱在,歡喜采用那一種本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因爲經本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能念到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准-“淨念相繼”,往生就決定有把握。
我們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細細地去觀察他們的功行,實在就是他們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跟世尊在《金剛經》所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是同一個境界。“淨”就是應無所住,若心有住就不淨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繼”就是功夫不間斷。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菩薩修行最高的原則。因此,我們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叁年五載功夫就成就了,能預知時至,來去自如。這是真實的成就,是念佛人應該記取的。
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實例,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心。對于經典的批判,那是別人的事與我無幹。只要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自在往生,我們念佛的目的就達到了。至于應不應該會集,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橫在心裏,便是夾雜,便是障礙,是應該舍棄的。我們不能因爲一些人的爭論,障礙了自己“淨念相繼”,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們遇到這些言論,只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對待他就好了。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不以一切境界動搖我們的清淨心。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裏有明白的開示,足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
(十六)
近代在東方與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人類的確有前世。有前世當然就有來世。自古以來,東西方有許多很准確的相命法,根據數理推論一個人一生中的窮、通、禍、福。這些不但有理論依據,而且是事實的真相。從個人、家庭,乃至于整個社會的變遷、吉凶禍福都不難預測。對于這些事理講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圓滿的,無過于佛經。
佛在經上爲我們所說的,完全是現量境界,跟世間人的推算不一樣。世間人是根據理論、數學,都是屬于“比量”。“現量”則是由甚深的禅定。以禅定的功夫突破了空間,所以能見到過去、未來,是親眼所見的。佛菩薩有這個能力。佛告訴我們,如果能修禅定,能恢複自性清淨心,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佛說這是一切衆生的本能。因爲我們的心失去了清淨,所以這個能力暫時被妄想、執著障礙住,而不能現前。只要我們離開妄想、執著,能力就恢複了,就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徹底覺悟、明了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與一切人、事、物的因果關系,才知道怎樣在世間與一切衆生圓融相處。避開一切不必要的沖突,獲得和睦、共存、共榮,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
這不是迷信,是真實的智慧,是一個學佛人念念所希求的,念念希望得到的。學佛的人很多,這個願望爲什麼得不到?就是用“攀緣心”。我們念念希求、念念希望得到,這念頭就是“攀緣心”。“攀緣心”是真正的障礙。所以,我們有願、有求,但是不能有“求願之心”,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離開一切願求的攀緣心,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清淨。清淨心的作用就是真實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能解決輪回生死的問題。正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標准,決定要離“四相”。所願、所求,正如佛門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要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要是用《金剛經》上的教訓,的確是簡單明了,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法,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大圓滿。
學佛的困難也就在此。難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難在我們不能徹底放下,這是修學根本的障礙。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了,一定要離開。障礙排除了,我們所期望的,自然圓滿顯現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們意料,不可思議的。佛在經上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語。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能親自證實了。這就是所謂的“信、解、行、證”。
(十七)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裏講的“淨業叁福”。叁條十一句經文,不僅是淨宗修學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所以,世尊在末後總結說,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講得很清楚,“叁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當然不只是一個法門,而是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要依“叁福”做爲修行的基礎。因此這叁條非常重要。
實在說,這叁條裏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這一句經文意義無限深廣。其內涵就是“心性的全體”。我們一般人以爲孝養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這意義太過窄小,是凡夫知見。而世尊在大乘戒經裏,像大家常念的《梵網菩薩戒經》,佛就告訴我們要孝順一切師僧父母。經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想想這樣的經文,豈不是圓滿的性德!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實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衆生無量劫來互爲父子、互爲兄弟、親屬。由此可知,孝養父母的範圍有多麼廣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諸佛,下至一切衆生”,這才真正做到了盡孝。以上是從事上說。
從理上講,特別是中國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與“子”合起來的。讓我們體會其中意義,“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義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決定不能分割,決定不是二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無始無終就是一個自己。這樣的義理豈不是真如自性全體的顯現。
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修學,禅家講“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其實就是把“孝”字做到圓圓滿滿。圓滿的盡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也就是圓滿成佛。即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圓滿的性德還欠缺一分,這就是不孝,孝道沒有盡到圓滿。我們要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教誨,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淨業叁福”總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爲根本,後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這一句的。這一句就是整個佛法修因證果的總綱領。
學習佛法,不能不把“孝養父母”講清楚,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找到下手之處,也就是孝養父母從那裏做起?從孝敬現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養”是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們要盡心盡力供養父母,使他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們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如果我們讓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不守校規、不敬師長、不能善處同學,讓父母操心,這都是不孝。在家庭裏兄弟、妯娌、親戚不和,令父母擔心,這也是不孝。在社會上,我們工作不認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從長官、領導,不能與同事互助合作,讓父母擔心、失望,這是不孝。我們學佛,違背了佛陀的教訓,不能修行證果,這也是不孝。這些全都包括在“養”的範圍中。“養”字的範圍也是無量深廣,這都是我們要明了,要盡心盡力做到的。
孝養父母,“孝”的理論要清楚,“養”在事上要做到,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貧賤之家有貧賤圓滿的孝養;若家境富裕,富貴之家有富貴之家的孝養。所以,圓滿功德不分貧富、貴賤、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圓滿。也就是盡心盡力,以真誠心、清…
《無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