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心、恭敬心、慈悲心來修學,就能做到事事圓滿。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誠、不清淨、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難做到圓滿。理、事都不圓滿。叁福具體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後面的十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叁條十句若不能盡心盡力去實踐,“孝養”就有虧欠。“淨業叁福”若不能認真修學,奠定良好的修學基礎,所修的任何法門就很難成就。因爲這叁條就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在“淨業叁福”上認真學習,然後參禅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決定往生見佛。
(十八)
佛在經典中,爲我們說明十法界、六道輪回的真相,將其中的因果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我們在古人典籍裏,筆記、小說中,看到更詳細的記載。何況現前看到許多的事實-在我這一生中親自遇到的,聽一些長者們所說的,真正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絕對不要看到有些人做了好事,沒有善報;有些人做了惡事,沒有惡報;于是乎對于“因果報應”的事,就認爲是迷信,是無稽之談,那就大錯了!
“因緣果報”的事理非常複雜,何況果報通叁世。我們只要細心觀察,這些事實就擺在眼前。一個細心、冷靜的人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謂“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今生做惡而享受富貴的,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報沒享完;今生造惡的惡報沒有成熟。今生心善、行善,而窮苦潦倒、生活困苦之人,是他前世“不善之因”的果報還沒有受盡;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還沒有成熟。這些事,如果細心觀察是不難見到的。即使是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我一生中遇到兩叁位,修行很認真,持戒很嚴,功夫也都還不錯。可是往年造作的一些罪業,果報依然是不免。也就是說,他造了很重的罪業,而所修行的功夫抵不過他的業障;所以有種種病苦的折磨,生活、修行都不得自在。由此可知,小小的惡行都有惡果;小小的善行也有善果。絕對不可“以善小而不爲,以惡小而爲之”。那又錯了!對于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了解得多,認識得清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斂了。
諺語所謂“舉頭叁尺有神明”,這句話也是真實不虛,絕非聳人聽聞。古人所說的句句都是事實。今生生活困苦,雖有善心、善行而不得志,要知道眼前所受的是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可以因行善沒有得到善果,就退心了,就灰心了。不要以爲別人作惡,卻得大富貴、大安樂,須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報。因此,我們不羨慕別人的富貴,也不必自己懊喪,應當振作精神,深信佛陀的教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人中上上之人,無與倫比!功德、果報,真實不可思議。
(十九)
古今社會製度不同,若論利弊,我們仔細觀察,確實古代的製度要比現代社會利多弊少。現代的民 主製度不能說不好, 民 主製度是所有製度中最好的。但是民 主製度要達到正常的運作、效果,必須要建立在高度的倫理道德基礎上,建立在人人守法的精神上,這個製度才能發揮它的優點,帶給社會美滿的效果。如果倫理道德與守法的觀念精神都缺乏,甚至完全沒有,則 民 主製度就變成一盤散沙,形同無政府的狀態,如此絕對不是人民之福。這是我們必須辨別清楚的。由此可知,中國古聖先賢與佛家都非常重視“倫理觀念”。
中國古代大家庭的優良傳統,在顧炎武的《日知錄》裏記載的很多。其中的張公藝先生九世同堂,相當不容易!這麼大的家族上上下下幾百人。中國像這樣的大家庭處處可見,正如《紅樓夢》小說所寫的。當時的皇帝曾經問他:“你如何治理家庭,使上下能和睦相處?”張老先生很有趣味,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送給皇帝,皇帝看了也笑著說:好!顧先生說:“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也!”要怎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所以古人說,能理家就能治國。家有綱常、有紀律、有法度,所以中國人常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古代中國大家族的家規確實非常完善而嚴格。治家跟治國沒有兩樣,所以儒家的教育: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治國之本。春秋時代諸侯之國,當時國家相當于現代的一個都市、鄉鎮,大國就是現代的都市,小國就是現代的鄉鎮。諸侯就等于是縣市長、鄉鎮長。“平天下”就是讓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能公平相處,這是“平”的意思。天下諸國相處都能得到公平的原則、共存、共榮,在中國古籍裏還是看得到。
現代社會崇尚小家庭製度,過去大家族相處的觀念、規矩、法度,以及精神之所在,已被淡忘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而把它運用到現代工商業的公司、工廠裏,進而擴展到政黨、政府、國家。那是一個大型的社會,這就是現代的大家族,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世人沒有留意到,中國人也把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世界上還有聰明人,就是日本人。
日本人把倫常、道德、綱紀、法度,這些過去中國大家庭優良的傳統,他們都能應用在公司裏。從最高的領導人到下級的員工,就是一個大家族,所以他的工商業在全世界能有這樣蓬勃的發展,任何國家都無法跟他抗衡。原因在那裏?一般人以爲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過去用在日本軍國主義,現在應用在商場上,這是沒錯,但不是根本。根本之道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倫理基礎應用在工商團體裏,這是他們成功的真正因素,也就是發揮現代大家庭優良的傳統、團結的精神,同甘苦共患難,同心協力。過去家族的目標是榮宗耀祖。今天日本工商業的目標是在全世界建立永久良好的信譽。這使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聰明,不但能保守而且能發揚光大,把傳統精神變成新時代的産物。這的確是可大可久之道。
如果日本人再有真智慧,真誠廣大的慈悲胸懷,宏觀世界能利益一切衆生,造福一切衆生,那就是佛菩薩再來。如果目標只爲自己國家或一個小集團的利益,那依舊是六道凡夫,夫子所謂“其余則不足觀矣”!
(二十)
相宗說“轉識成智”;性宗說“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都是修行證果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果要圓滿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破“二執”。“人我執”就是六道輪回的根源;“法我執”就是十法界的緣起。所以,我、法二執要是破了,不但超越六道輪回,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樣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華嚴經》所雲: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屬一真法界。這是大乘法常講,返本還原修行證果最終極的歸宿,也就是真實的大圓滿。修行下手處,《金剛經》上的教訓非常重要!佛教我們一定要“離相、離念”,正如經上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無論修學那一種法門,都離不開“離相、離念”的原則。小乘八個位次-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就離相離念功夫淺深差別而說的。這樁事,世尊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確是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生活,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最佳方針。貴在我們自己能善巧運用,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運用得恰當,運用得純熟,不知不覺就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夫的生活爲諸佛菩薩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六道輪回”;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遊戲神通”。凡夫活動的空間非常有限,而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乃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經典裏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歎爲觀止,仰慕不已。佛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決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乃是一切衆生,人人都有份的。只要自己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能成就的。而修學的方法,金剛般若所說的是綱領,淨宗經論所說的是細目。抓住綱領,依照細目在日常生活中鍛煉。這就是諸佛菩薩教我們最捷徑、最穩當、最圓滿的超凡入聖,成佛之道。
(二一)
自古以來,做人做事最要緊的就是“誠信”。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學佛如果沒有“真誠”,沒有“信”,決定不能成就。佛在大經裏告訴我們,“信爲道源功德母”。淨宗尤其重視“信、願、行”,爲成就往生的叁個必須條件。在《彌陀經》中,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不但經文正宗分明白顯示“信、願、行”叁大段,即使在序分、流通分裏也具足了“信、願、行”叁段。而一切經開端,首先是“證信序”。由此可知,“信”于修學弘傳是多麼重要。中國古人說,人無信則不能立足于社會,這是我們必須明了的。我們對人、對事一定要從“誠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我們以智慧觀察一樁事,這樁事若是“善事”,就決定沒有疑悔之心,應當盡心盡力去做。世出世間法,克實而論,就是因果的“相續相”。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果因非常複雜。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世界衆生是無量因緣的相續相。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離開“因果”,實無有一法可得。我們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萬法無常”、“萬法一如”。
佛在大乘經上雲,“一切法,相有、體空,了不可得”。我們所見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續相。相續相能持續多久,決定于因緣。因緣相續,果報就相續。譬如以財富來說,每個人都想發財,都想保持財富,而實際上是決定保持不住的,因爲一切法了不可得。但是要讓財富相續的時間長一點,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斷的修財布施的因,則財富的果報就不斷的現前,這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人。
這個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事理則可以此類推。如果因緣錯了,果報就不能現前,就變質了。這都是事實真相,即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唯有佛菩薩對這些真相看得清楚,徹底明了,爲一切衆生說出。我們能真誠的信守,就能自求多福。福從那裏來?自…
《無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