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P5

  ..續本文上一頁觀音叁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得大自在。我們現在不行,起心動念都是障礙,有障礙就要依照這個方法修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殘生。旅泊叁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佛陀在世時,其生活方式是托缽乞食,使身心清淨,叁衣一缽,生活簡單。傳到中國以後,氣候較寒,中國人仍然穿自己衣服,把架裟披在身上。佛經與戒律所講的衣即架裟,印度熱,叁衣就夠了。地上墊的叫具,它不是作拜墊用的,是晚上睡覺鋪在地上的。晚上樹下一宿,只能住一宿,明天換地方,怕人貪愛這個地方。令人對一切不起貪念才能離開這個世界。日中一食,乞來的食物如吃不了,可喂鳥獸,不能留到明天吃,怕人偷懶明天不去托缽。佛在世時創立許多規矩都是爲了斷除貪愛。印度的架裟太大,傳到中國把它縮小爲原來的二分之一。在典禮上搭衣是紀念,表示不忘本的意思。佛法隨時代,隨地區,隨一切民族風俗習慣,以求適應。原理原則不變,修行方法,務求適合當地的風俗生活方式。傳到日本,架裟縮的更小,只有一小塊如卡片大,拴個小繩子,作佛事時挂在衣服上,不用時放口袋裏。中國和尚穿的衣服是明朝以前老百姓穿的服裝,滿清入主中國以後,洪承疇與滿清訂立的投降條件有叁: (1)男從女不從,(2)生從死不從,(3)在家人從出家人不從。另外是出家人必須剃頭,不留頭發。

  菩提是覺悟,道是心。“成菩提道”即是“修成覺而不迷之心”。真心是覺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覺。出家爲的是什麼?出家人一定要有決心超越六道輪回,時間不長,必須要完成這一件大事。法華經雲:“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佛無能力叫我們超出叁界,經雲:“佛不度衆生。”輪回是自己造的,超出輪回還要自己去解決。在這部楞嚴經中,佛把他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叫我們依教奉行。他的弟子修學有成,作爲我們的模範。二十五圓通即是表演。

  佛教傳到中國是皇帝派特使迎請來的,到達之後,皇帝尊稱高僧爲老師,如皇帝的老師出去乞食,有失體統,所以早先寺廟僧人均由政府供給生活,不必出去托缽。從前一般出家人皆由在家人供養,後來到了唐朝,曆史記載,“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變而爲自耕自食。馬祖是禅宗第八代祖師,也是六祖惠能大師徒孫,號道一。百丈也是第八代的,他立的清規是戒律的現代化。遵守戒律的精神,重新修訂條文,適合于大衆修學,在佛教裏是一個革命性的變更。早期都是個人修個人的,叢林等于佛教大學,大家在一齊共修。百丈提倡出家人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有他的道理與時代性。在理論上、精神上,與佛法不違背,在作法上不一樣,這是大智慧,通權達變,給後人很大啓示,一生真修,確能超越六道輪回,接受大衆供養,是真有福報,真爲衆生種福。現在出家人如果不能超出叁界,則今生所接受的供養,就會照佛所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佛的教訓是最高指導原則,在精神上、意念上、思想上都是“寄于殘生,旅泊叁界。”把這個世界看作旅館,我們在這個世界只是暫時住一住,對于田産房屋,要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作客可以隨時走,作主人就麻煩了。得失念頭不能有,一切煩惱都由患得患失來的。我這個身體是最後的殘身,活在世上是暫時的,下次不來了。如有貪戀之心,放不下,還能離開嗎?建道場是好事,若執著這個道場是我的,就很難擺脫。民國以來有叁大德,虛雲、印祖、谛老。你看看虛雲年譜,一生蓋廟,蓋好之後請一位有修有學的出家人主持,他就走了。自己沒有一絲毫留戀,自己也沒有一個廟,這才是真清淨。在這個時代,大家都爭權奪利,各廟也不能挂單,沒錢作窮和尚,沒人理,想想這個事實,也怪害怕的,無可奈何之下,有些人只有隨波逐流。也有人甘心情願,沒有廟不要廟,沒有信徒不要信徒,這種人很少,但是這種人倒有出叁界的希望。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爲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墮無間獄。

  現在社會上生活困難,打著佛教旗號蓋廟是好生意,越來越興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把佛法當買賣作。造種種業,甚至于殺盜淫妄全來,花言巧語,還批評一些真正出家人爲小乘,甚至輕慢譏讪,使衆生對真正佛法失卻信心,對他們所說信以爲真,此之謂“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叁摩地。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

  本段經文宗旨是叫我們能夠舍身,菩薩行最重要的一個行門就是布施,也就是舍,不但身外之物要舍,身體也要能舍。經上所說的完全是舍身爲法,舍身爲衆生,舍的目的是要決定成就戒定慧叁學。此地只說叁摩地,實際包括定慧。在佛像前是求佛爲我們作證明,我們發大心大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在表法裏面燃身,在身上燃一香炷,或燒一個指頭供佛。燃香炷是出家人在頭頂上,在家人在手臂上燃一香炷。有人誤會以爲燃的愈多愈好,假如把身體整個燒掉,如人我是非念頭仍在,其業障還是消不掉。假如燃一香炷,煩惱習氣從此斷盡,這香炷就有用處。

  佛教我們燃香是給別人看的,同時也是警惕自己,表示我已發願,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說話要算話,真正意義是舍己爲人,爲利益衆生縱然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如這個念頭堅定,一切爲衆生,所有一切煩惱妄想都沒有了。讀了此經可不要真去燒,身上燒個香疤沒關系,燒指頭做事不方便。觀世音兩只手不夠用,要現千手,兩只眼不夠用,要現千眼。主要目的是叫我們以智慧、精神、身體統統爲衆生服務,乃是燃身的意義。在全世界佛教中,只有中國有燃身,其他各國及西 藏都沒有。身不燃香而真能作到爲衆生服務,舍己爲人,乃是真舍身。這是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時給自己作證明,難舍能舍,再配合行爲才能消業障。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如有我,我負債,我要還,多劫以來,積得甚厚,還得清嗎?無始業債,存不存在,看有我無我。如有我,機緣遇會時,欠債還錢,欠命抵命。證得羅漢果以上,無我了,就不要再還。雖然不還債,而他要以大慈悲心救度一切苦難衆生,比還債要加多少倍的積極認真與辛勞。此經字字句句都是叫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脫離輪回。“長揖世間。永脫諸漏。”“諸漏”指“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因,六道是果。“長揖世間”,是永遠脫離叁界六道。雖未見性,只斷見思而塵沙無明仍在,亦能脫離輪回,而他們對于明心見性之修學有決定信心,知道這是真實的,將來一定能證得果位,念佛人亦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念佛叁昧,永脫輪回。

  若不爲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爲。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叁決定清淨明誨。

  “舍身”是決不貪戀這個身體。衆生最難放下者即此身。“微因”,微是微少,以凡夫的眼光看舍身是了不起的事,在佛菩薩看來,叁種煩惱只舍見思,算不了什麼,還有塵沙無明未斷。如果在大乘法門講,菩薩有五十一階級,舍身所受的果報只在十信位之第七信,還有四十幾個位子。縱然得到相似無爲,禅定是相似無爲,與無爲法相應,而其定不能持久,故稱相似。楞嚴經上說,要證得九次第定才算是真無爲,前面的四禅八定是世間禅,均屬相似無爲。即使生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定力不會失掉,而時間到了,定功仍會失掉,可能墮落叁途。因其自以爲成佛,覺得已證到大涅槃,說大妄語,更加誹謗叁寶,因此墮落。“如我馬麥,正等無異”。大修行人也要還債,但佛是表演。佛在經中說,在過去生中有一段因緣,久遠之前種的因。在舍衛國毗蘭邑,阿耆達王請佛及五百比丘至其邑供齋叁個月。佛及僧衆抵邑後,才受供六日,魔即入宮來惑王,王就忘卻供齋之事。邑內又適逢饑荒無從乞食。幸有馬師將馬麥一半來供佛及僧。至九十日後王才醒悟,向佛求忏。舍利弗便問佛是什麼因緣。佛說:過去毗婆屍佛時,有王請佛及僧,食已,爲一病比丘帶回一份飯菜,經過梵志所居山林,梵志聞香就生妒心說:“禿頭沙門應食馬麥,何必供與甘飯?”隨從五百童子亦跟著這樣附和。當時這位梵志就是現在我身,五百童子即現在五百羅漢。只因一念妒心,輕罵沙門,使自己受馬麥之報。

  梵志是外道,也是修行人。佛在世時,外道有九十六種之多。凡是心外求法者均謂之外道。佛門內也有外道,稱之門內外。佛法是向自性中求,向內求而非向外求。按照佛的教誨去作,就可以求到,並不是要求佛給我們什麼。明朝袁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禅師的開導,把他一生修學的曆程與效果寫了一本了凡四訓。雲谷禅師未叫他天天拜佛求佛賜恩,只叫他斷惡修善,去習氣,存好心,即能扭轉乾坤,他就遵之而行,結果真是一生命運大有轉變。算命孔老先生說他壽元只五十叁歲,一生無子。後來不但有子而且活到七十幾歲,這本了凡四訓是訓子的。照雲谷禅師的開示以求是對的,合情如法。如自己不自悔過行善,而求佛菩薩保佑賜恩,希望中頭獎一百萬,許願供佛菩薩幾萬,這不但得不到,而且造了很大的罪過,因爲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汙吏看待。

  說話無論有心無心,不要以爲說完就沒事了,其果報在後頭。知道這種事實,起心動念,都要小心,動一個念頭就造一個業,如不出叁界,這個業因都要受果報。對人對事心中不高興,口出惡言,不知道以後的果報可畏。有時候好心不得好報是有原因的。在順逆境中要腦筋清楚,順境不談,如橫逆來臨,即應逆來順受,絕不怨天尤人,不再結新怨。佛教我們放下實是好辦…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