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舍妄念,心自然清淨,心清淨即能了知一切事的真相,心得自在。
如有人說不舍偷盜亦可證叁摩地,此是魔說,決定不能有非份之想。爲人處世,縱然自己應該得的也要把它舍掉。世間生活,衣食不能缺,但應知足。生活愈簡單愈好,標准降至最低限度。佛規定出家人日中一食,叁衣一缽。對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寬了,可隨著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不求奢華,標准隨地區隨時代而有差異。如自己生活有多余的,應布施供養社會有需要的人,絕不貪圖享受。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複。若諸比丘。衣缽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衆生。于大集會。合掌禮衆。有人捶詈。同于稱贊。
卮是裝酒的器皿,如酒杯,下面有一個洞,裝酒就漏光了,無論如何也裝不滿。修定,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修學的綱領就是禅定。得定以後,才能開慧,定是樞紐,慧是目標,念佛一心不亂即叁昧,也是禅定,有偷心如酒杯有一個洞,絕得不到念佛叁昧。
“比丘”指出家弟子,出家人之財物就是衣缽。古代在家人供養一缽飯容易,供養一件衣服不容易。布是手工織的,衣料不易得。出家人也必須體諒在家人之艱難,所以出家人用“糞掃衣”,即將累集破舊的衣服,擇其可用的部份剪下來,拼成一件衣服把它縫起來,染成深色,不取正色紅黃藍白黑,把各種顔色混合起來,謂之架裟。架裟梵語,混雜義。隨身體大小肥瘦分成五條、七條、九條及二十五條。缽大小要配合自己的飯量,謂之應量器。除衣缽外,毫無積蓄,心中清淨,目的是令人舍偷心。乞食剩下來吃不了,不能留到明天,應布施喂鳥獸,與衆生結緣。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有人捶詈,同于稱贊。”前二句是去慢,後兩句是去嗔。“貪、嗔、癡、慢、疑”謂之“根本煩惱”,只要有一條存在即障礙叁摩地,這些東西不是外來的。小乘與大乘初學須找一清淨地方自修,避免外界惡緣。現在不容易找到清淨處所,印語稱爲“蘭若”即清淨地之義。從前寺廟多建築在山上,山下有何消息可能過了十天半月才能聽到。今天在滾滾紅塵之中,如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高,乃是經過考驗的真正叁昧。在大集會中人很多的地方,與衆人接觸很容易起分別嫉妒的念頭,應以真誠恭敬之心,禮敬大衆,以去我慢。如果遇到有人捶詈,難免嗔恚不平,報複的心就生出來,此之謂“火燒功德林”,最爲可怕。修福報容易,修功德不容易。遇逆緣一定要提高警覺,切勿動心,保持自己的功德。凡不能成就叁昧,多半是由嗔恚或貪愛心所破壞。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衆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爲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叁昧。如我所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身體絕不造作,心也不作惡念,如不把道理事實搞清楚,絕辦不到。俗語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此是魔說。佛講真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爲什麼變成這樣小,不能容人?俗語又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其實有什麼可防的?念佛想出叁界,沒有防人的必要。如有防人之心,仍然有是非人我,就出不了叁界。生生世世念佛而今天仍然在輪回,今天還犯老毛病,今生又空過了。要舍得幹幹淨淨,真實利益都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現世利益都是假的,全是過眼雲煙。佛在許多經典中有不了義說法,如在小乘經典中說:可以儲蓄一點財物,心安則道隆。如生活不能解決,修道也定不下心。這也是佛說的,但這是不了義經,是對某一部份人說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中所開示的話很重要,他說有些善知識,甚至于羅漢菩薩,他們引經據典,說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不能成就,我們也不要相信。如果與佛所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必接受。那些經典確實是佛說的,但是佛說的經典有了義有不了義,楞嚴此處所說是對于一般大乘通途而說。了義不了義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絕對的講法,直接教我們成佛的法門謂之究竟了義,反之爲不了義。一種是比較的說法,有人希望來生作人比今生幸福,佛教他守五戒滿足他的願望,來生絕不落叁惡道。有人欲生天,天福報大,壽命長,佛教他修十善。此二種相比,人就不了義,天就了義。如眼光遠大,知道六道輪回真實狀況,天壽雖長,終有盡時,願超越六道,永脫輪回,佛教他修四谛十二因緣證羅漢辟支佛果。小乘比天,天不了義,小乘了義。小乘與大乘比,大乘了義。大乘與成佛相比,則成佛是究竟了義。佛說法四十九年而所說的了義經並不多。佛弟子很多,希望成佛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弟子能作羅漢已滿足了。佛在這一大段經文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乃是決定成佛的了義法門,因此在戒律的限製方面也比較嚴格,甚至于比戒經講的還要嚴格,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楞嚴經令人身心二俱捐舍,實教人一生成佛,如有儲蓄,偷心則不能斷。資生之具,一切物資,衣食住行,總希望多一點才好,就是對于世間還有貪戀之心,到了臨命終時,有幾個大富長者能夠心裏一點都不挂念他的財富呢?一定要把偷心斷盡,絕不以如來不了義說爲自己辯護掩飾。“佛印是人,得真叁昧。”真正依佛上面的教誨去作,佛可以給他作證明,證明他真正得到叁昧。在一切環境中,他的心是平等的,是定的。心真正清淨,四種清淨明誨就作到了,業障自然消除。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已圓。若大妄語。即叁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此人身心殺盜淫都斷掉了,這是相當不平凡、了不起的功夫,可惜他犯了後面這一條大錯。如無後面過失,此人一定成羅漢菩薩,超越輪回。有後面這一條,只能生到色界以上諸天,其原因是見地不真。煩惱有二種,即見思二惑。他在見解上有偏差,大妄語即是自己未證到某種功夫而輕于向人宣揚證到了。自己未明心見性而自稱見性,未得一心說已得一心。又妄語有二種:一、自己誤會,以爲證得。二、故意說謊,貪圖名聞利養。
我出家未久,遇到一位老居士,因相熟談話就方便,他自己說已證得阿羅漢果。我說你證得初果就有天眼天耳通,二果有他心通宿命通,叁果有神足通,四果漏盡通,你坐在屋裏能看到外面街上的景色嗎?他說不能。類此情形,不是騙人而是自己無知,對自己進修很有障礙。如別有用心,希望名聞利養,罪過更重。有人得叁摩地,雖得到而心不清淨,成愛見魔,貪圖供養,貪圖名利,見解錯誤,雖有能力生四禅天四空天,壽終仍墮落,所以說他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忏。貪其供養。
現在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識不易遇到。頭腦清醒的人不多,如對經典未能深入,無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甚至于連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縱然廣讀經論,亦未必有正知正見。現代人學佛與古人學佛最大的區別是博而不專,與古人求道的基本觀念不同,古人治學如植樹,根要深,本要厚,然後方可望枝葉花果之茂盛,是活的,不是死的,求學學道都要從根本修。今人不然,如胡適之說,求學要像金字塔,先博而後高,這是有限度的。佛家講求根本智,有根本智才有後得智,後得智是枝葉花果。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儒家治學與佛家學道,理論方法頗爲近似。般若經說: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清淨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一切萬法是由真心變現出來的。定是無知,慧是無所不知,定是體,慧是用。本經講戒是講心戒,如還有偷心、殺心、淫心或騙人的念頭還能得定嗎?
在國內外常常遇到年輕人自以爲開悟證果。有一年在洛杉矶講經,有叁位年輕人找我,自謂已經開悟,並有活佛爲其灌頂並證實其已開悟,再請我爲其證實。我不敢打妄語就對他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聽了很生氣,說活佛都說我們開悟,你怎麼說我們沒開悟。我說:我沒開悟,你們來問我,當然你們沒開悟,結果不歡而散。類似這種人在港臺各地多有遇到。如真有學問,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謙虛和霭,那有貢高我慢的。
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就在經題—清淨平等覺。修行人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與覺心,覺而不迷。好勝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從傲慢心生出來的。儒家重禮儀,禮記第一篇講傲不可長。儒家屬世間法,只伏煩惱即可。佛法教人得叁摩地,出叁界,如稍有一點好勝之心,這一生就沒有希望。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沈叁苦海。不成叁昧。
“一顛迦”,梵語音譯,即“一闡提”,斷善根之人,對佛種有嚴重的障礙,不能成佛。“多羅木”熱帶植物,很大很高,産于印度,中國無,砍伐之即不再生枝葉。比喻一闡提失佛種即不能成佛,如人知見有乖誤,其行爲必不正。邪知邪見,造罪多端,必受果報沈淪叁途,不能成就叁昧。此說大妄語之過失及其害處。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叁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後複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世間愈是遭大苦難,佛菩薩來到世間應化的愈多。佛不在世,衆生苦,無人教導,佛憐憫衆生,教菩薩們應化在世間,廣度有緣之人。“人王”即“國王或地方首長”,“宰官”即“高級官員”。菩薩接引衆生四種方法之一即“同事”,與其在一齊共事而絕不露身份。上次講永明延壽大師,參禅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來專念阿彌陀佛,爲淨宗第六代祖師。一日國王開千僧大會,在應供時,首席互相推讓。是時…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