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P7

  ..續本文上一頁由外邊來一和尚,衣服褴褛,迳登上座。國王心裏不舒服亦未表示什麼。齋後國王問永明:今天千僧大會有無聖賢僧來應供?他說:有!今天坐首席的是定光古佛。國王馬上派使者追尋,後來找到定光古佛在一個山洞裏,使者請他回來,他說了一句“彌陀饒舌”,說完就圓寂了。使者急回報告國王。國王又差使者迎請永明,正在此時有人飛奔來報告說,永明大師圓寂了。身份一露馬上就走,這是佛家的不成文法。又如天臺山國清寺豐幹、寒山、拾得是阿彌陀佛、文殊、普賢再來。布袋和尚在南宋時代出現于浙江奉化,是彌勒菩薩化身,自己臨終時透露身份。

  前年在邁阿密講經,曾居士翻譯,聽衆中有一位外國人,越戰時擔任飛行員,飛機被擊落,逃到一個廟裏,老和尚救了他,他就跟老和尚學參禅,學了幾年得天眼。在邁阿密同我見過面,他個子很高。曾居士說:無量壽經前面有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此君看後說:“夏老是菩薩再來,全身是透明的,而且發光,他已不在人世,在世時並不出名雲雲。”夏老是菩薩再來,應屬可信,若非菩薩再來,不會把無量壽經會集得這樣完美。王龍舒、魏源、彭際清諸大佛學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作這項會集工作都不能盡善盡美。如無這最善的本子,末法時期的衆生想修淨土法門就非常困難,所以夏老不是凡人。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師永思錄中有記載。在民國二十幾年有一女孩念初中,夜間睡覺夢見觀世音菩薩托夢對她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與你有緣,你應當去聽,大勢至就是印光,他在世還有四年。這一家人不信佛,不知大勢至與印光之名。後來輾轉問到一位佛教徒,知道大勢至是西方叁聖之一,再一打聽上海有一個護國息災法會正在講經,果然請的是印光大師講開示,一連七天。這一家人就到上海見到印光大師,就把夢中見聞向他述說一遍,大師聽完之後狠狠的對他們罵了一頓說:“我是凡夫,你們不要亂說亂道,以後再說,永遠不要來見我。”一直到印祖圓寂之後,他們才把這件事公開。四年之後,印祖果然圓寂。

  諸佛菩薩無所不在,如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中所宣說的。一切世界六道之中,尤其衆生在苦難期間,諸菩薩垂迹世間,施諸救度。如觀音、普賢、文殊、地藏諸菩薩,在因地中發了廣大行願,爲衆生不請之友,顯示真實的大慈大悲。菩薩應化于世間,那一道都有。佛門有一小冊子,書名物猶如此,其中多述說動物。佛菩薩度生,隨緣化身,度豬即現豬身,度餓鬼即現鬼王身。菩薩並無固定身像,一尊菩薩可化無量無邊身,示現在何處,肉眼凡夫不認識。何況小菩薩自行化他還有隔陰之迷。金剛經說:“善護念諸菩薩。”這個諸菩薩就是小菩薩,但一點他就醒悟,大菩薩是來表演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何嘗不是來表演。他在梵網經中說,他來此世界成佛是第八千次。佛在世時其弟子也有許多是古佛再來,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舍利佛、目犍連早已成佛,退降爲菩薩來幫助佛教化衆生。地藏更不必說,參加其法會的是十方世界諸佛,他們都是地藏菩薩往昔的學生。老師講經,學生都來聽法。

  佛菩薩有的是應身而來,住在世間,如永明、智者、布袋和尚、傅大士、印光大師。另外一種是化身,見過一次沒有了。如虛雲老和尚年譜上說,他朝五臺山,叁步一拜,由河南拜到山西,路上生病,在荒山漫野中,無有人家,途中遇到一人如乞丐,陪他一路走,爲他調養。虛雲問他姓名,他說叫文吉,住五臺。等虛雲到了五臺遍尋此人無著,有人說他就是文殊菩薩化身。

  過去周邦道居士抗戰前住在南京,房子很大,前後叁進。一天有一位化緣和尚在院中向周夫人化二十斤香油,周夫人尚未信佛,未予布施,和尚就走了。事後她忽然想起,我家有叁道門都未開,他怎麼進來的,怎麼出去的,始終不解其故。來臺後將此事問及臺中李老師,老師說:這是地藏菩薩化身。

  佛菩薩教化衆生,有的始終不露身份,有的在圓寂時表露身份,其目的是啓發衆生的信心,增長衆生的善根。不可能常常示現。菩薩泄露身份多半是向國王大臣大富長者而非普通人,希望他們信心堅定,護持佛法。佛說“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這是責備的話,不是菩薩而自己冒充菩薩就是大妄語。現在羅漢菩薩都不值錢了,要自稱爲佛,而且稱爲無上佛,使善良的衆生誤入歧途,實在罪過,將來必墮阿鼻地獄。佛囑咐阿難,教導初學之人必須教他修叁摩地。如其不修叁摩地,他是求世間名聞利養,求升官發財,這不是佛法。學佛一進門先要受叁歸依,歸依叁寶。唐朝六祖大師傳叁歸依時說:“歸依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歸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爲歸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爲歸依法;從一切汙染回頭依自性清淨心爲歸依僧。學佛的總綱領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即戒定慧,覺是慧,正是定,淨是戒。教學裏就是戒定慧叁學,經只講定,而實際上包括戒慧在其中,叁而一,一而叁,自己修學依此綱領,教他人亦如是。真想成就,妄語一定要戒除,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如此說,此爲第四個決定清淨明白教誨,此四段爲根本戒。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爲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複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古時佛像是用檀香木刻的,以人糞刻像,那裏會有香氣。以戒律比栴檀,以殺盜淫妄比作人糞。真誠心中一絲毫虛妄皆無,謂之法器。用現代話說,他有資格學佛。戒律是學佛的前方便。“比丘”是梵語,譯爲“乞士”,乞者乞食,士爲讀書人。乞食是討飯的,在社會上無地位;乞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非一般乞丐,上求佛法以資慧命,下向衆生乞食以資身。“直心道場”修道之處所山林樹下謂之道場。此處指內心,心地正直是成佛的道場。寺院蓋的富麗堂皇,如心不清淨,依然非道場。道場在心中,心安住在戒定慧即是道場。四威儀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心清淨,行爲造作,起心動念,一切真實。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自己是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而妄稱已得道。他對凡夫說已證羅漢,對羅漢他自稱爲菩薩,總比人高一等,對諸佛講,他自稱爲無上佛,這是大妄語。“窮人”比喻“六道生死凡夫”,以佛法的眼光看,他戒定慧貧窮,沒有能力了生死,斷煩惱,超出叁界。“帝王”比喻“佛菩薩”,“妄號帝王”爲大妄語。古時如妄稱帝王就是造反,要殺頭的。自稱爲羅漢菩薩佛皆大妄語,其罪過均在地獄。“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此二句是楞嚴中之名言,古今學者多引用之。如果心地不真,委曲婉轉,達不到菩提。又比喻以口咬肚臍,達不到。佛在此處所講句句真實,如果疏忽,必生障礙。修學不能成就時,看看經中佛所說的這些毛病還有沒有,如果有,一定要根據這四種清淨明誨予以徹底改過,由心地裏完全拔除,今生念佛叁昧定可得到。道場在心中,不是他處。

  黃念祖居士在谷響集中說:真正修學,同學貴精不在多。真正志同道合者有二叁人就夠了,人多了雜心閑語,是非人我,全是障礙。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道場莊嚴信徒多是形式,實質是真有內容,有學風,有道風。道風是真正有修學的方法,譬如學禅坐香跑香,天天幹,一天規定若幹小時。念佛有念佛堂,如印光大師蘇州靈嚴山道場,平均每天六支香,打佛七加叁支香,九支香念佛,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不斷。學風是講經說法,一門深入。古道場每天聽經八小時,修行八小時,每天十六小時在道上,一年不斷。在道場修學相當辛苦,從前道場就是專科大學,不雜不亂,確有學風道風。現在重香火,錯了。以淨土法門論,重念佛叁昧,一心不亂,不重神通,不重感應,這些事都不相幹。現在選擇師承先問問有沒有神通,出發點就錯了。最好的道場就是家庭,美國房子大,空間多,如一家人都信佛,大家都是同參道友,那更好了。個人在家修,盡可能避免受外面誘惑。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比丘出家修行,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修行,出家在家一樣,心要直。“弦”比喻“直線”,很難作到,難行也要行,這不是求人,是自己的事,把是非人我,利害得失,分別執著全放下。我們生生世世都念佛,求生淨土,皆未去得了,就是沒放下,這一生再不放下,仍去不了。五戒十善修的很好,才能保證來生不失人身,但不能保證你遇到佛法。下輩子再遇到佛法,能聽經受教就太難了。今天有此機緣不能叫它空過。知道過去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今生決定往生。必須一切真實,真實就要吃虧上當,值得。如不肯吃虧上當,叁界你就再住下去罷。所有一切魔障均不重要,最怕心中有魔,外面魔一勾引,內裏的魔就隨他走了。八大人覺經說:魔有四大類,煩惱魔、五陰魔、死魔,此叁種是本身的魔,只有天魔是外面的。五陰熾盛是苦因,其後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苦果,念佛人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除佛號外,什麼都沒有。何況又有十方諸佛本願威神加持。世尊爲此人印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環境中,心直言直,一切真實,永無虛假。此人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上菩提,佛無妄語。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叁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阿難前向佛請教如何攝心才能入叁摩地,用現代話說,如何收心才能得定。換爲淨宗的口氣說,念佛怎樣收心才能得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佛的開示是要先持此四條戒,真正清淨,不但身不犯,心念都不起。在大乘法中,修行的障緣非常多,魔事不能沒有,內心裏的妄想執著煩惱未斷,外面無量劫來,六道輪轉時與衆生結下的冤仇,虧欠了多少金錢債感情債,纏繞不清。佛有馬麥之報,孔子在陳絕糧,聖人尚且不免,何況凡夫?

  蕅益大師在開示中說: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說不上好壞,自己用清淨心,一個惡念都不生,所以一切善惡境界皆是修道的增上緣。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心不清淨即被外境所轉,自己作不了主,乃是凡夫。此章經文到此圓滿。此外尚有補充說明一點,佛教戒律有開遮持犯,其意義如何應先明了。開戒須有條件,條件很多,但有一原則,利益衆生舍己爲人時,可以開戒。類此公案很多,茲舉一例:一位修行人路遇獵人追兔至叁叉路口,兔子不見了,他問修行人兔子走那條路去了?修行人明知兔子走某一條路而打個妄語,指示一偏差之路。這一句妄語救了兔子一命,也免掉獵人殺生之罪,一舉兩得,諸如此類,謂之開戒。凡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均可方便開戒。希望諸位能舉一反叁。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