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P7

  ..续本文上一页由外边来一和尚,衣服褴褛,迳登上座。国王心里不舒服亦未表示什么。斋后国王问永明:今天千僧大会有无圣贤僧来应供?他说:有!今天坐首席的是定光古佛。国王马上派使者追寻,后来找到定光古佛在一个山洞里,使者请他回来,他说了一句“弥陀饶舌”,说完就圆寂了。使者急回报告国王。国王又差使者迎请永明,正在此时有人飞奔来报告说,永明大师圆寂了。身份一露马上就走,这是佛家的不成文法。又如天台山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是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再来。布袋和尚在南宋时代出现于浙江奉化,是弥勒菩萨化身,自己临终时透露身份。

  前年在迈阿密讲经,曾居士翻译,听众中有一位外国人,越战时担任飞行员,飞机被击落,逃到一个庙里,老和尚救了他,他就跟老和尚学参禅,学了几年得天眼。在迈阿密同我见过面,他个子很高。曾居士说:无量寿经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此君看后说:“夏老是菩萨再来,全身是透明的,而且发光,他已不在人世,在世时并不出名云云。”夏老是菩萨再来,应属可信,若非菩萨再来,不会把无量寿经会集得这样完美。王龙舒、魏源、彭际清诸大佛学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作这项会集工作都不能尽善尽美。如无这最善的本子,末法时期的众生想修净土法门就非常困难,所以夏老不是凡人。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师永思录中有记载。在民国二十几年有一女孩念初中,夜间睡觉梦见观世音菩萨托梦对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与你有缘,你应当去听,大势至就是印光,他在世还有四年。这一家人不信佛,不知大势至与印光之名。后来辗转问到一位佛教徒,知道大势至是西方三圣之一,再一打听上海有一个护国息灾法会正在讲经,果然请的是印光大师讲开示,一连七天。这一家人就到上海见到印光大师,就把梦中见闻向他述说一遍,大师听完之后狠狠的对他们骂了一顿说:“我是凡夫,你们不要乱说乱道,以后再说,永远不要来见我。”一直到印祖圆寂之后,他们才把这件事公开。四年之后,印祖果然圆寂。

  诸佛菩萨无所不在,如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所宣说的。一切世界六道之中,尤其众生在苦难期间,诸菩萨垂迹世间,施诸救度。如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在因地中发了广大行愿,为众生不请之友,显示真实的大慈大悲。菩萨应化于世间,那一道都有。佛门有一小册子,书名物犹如此,其中多述说动物。佛菩萨度生,随缘化身,度猪即现猪身,度饿鬼即现鬼王身。菩萨并无固定身像,一尊菩萨可化无量无边身,示现在何处,肉眼凡夫不认识。何况小菩萨自行化他还有隔阴之迷。金刚经说:“善护念诸菩萨。”这个诸菩萨就是小菩萨,但一点他就醒悟,大菩萨是来表演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何尝不是来表演。他在梵网经中说,他来此世界成佛是第八千次。佛在世时其弟子也有许多是古佛再来,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舍利佛、目犍连早已成佛,退降为菩萨来帮助佛教化众生。地藏更不必说,参加其法会的是十方世界诸佛,他们都是地藏菩萨往昔的学生。老师讲经,学生都来听法。

  佛菩萨有的是应身而来,住在世间,如永明、智者、布袋和尚、傅大士、印光大师。另外一种是化身,见过一次没有了。如虚云老和尚年谱上说,他朝五台山,三步一拜,由河南拜到山西,路上生病,在荒山漫野中,无有人家,途中遇到一人如乞丐,陪他一路走,为他调养。虚云问他姓名,他说叫文吉,住五台。等虚云到了五台遍寻此人无著,有人说他就是文殊菩萨化身。

  过去周邦道居士抗战前住在南京,房子很大,前后三进。一天有一位化缘和尚在院中向周夫人化二十斤香油,周夫人尚未信佛,未予布施,和尚就走了。事后她忽然想起,我家有三道门都未开,他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始终不解其故。来台后将此事问及台中李老师,老师说:这是地藏菩萨化身。

  佛菩萨教化众生,有的始终不露身份,有的在圆寂时表露身份,其目的是启发众生的信心,增长众生的善根。不可能常常示现。菩萨泄露身份多半是向国王大臣大富长者而非普通人,希望他们信心坚定,护持佛法。佛说“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这是责备的话,不是菩萨而自己冒充菩萨就是大妄语。现在罗汉菩萨都不值钱了,要自称为佛,而且称为无上佛,使善良的众生误入歧途,实在罪过,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嘱咐阿难,教导初学之人必须教他修三摩地。如其不修三摩地,他是求世间名闻利养,求升官发财,这不是佛法。学佛一进门先要受三归依,归依三宝。唐朝六祖大师传三归依时说:“归依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归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为归依佛;从邪知邪见回头依正知正见为归依法;从一切污染回头依自性清净心为归依僧。学佛的总纲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即戒定慧,觉是慧,正是定,净是戒。教学里就是戒定慧三学,经只讲定,而实际上包括戒慧在其中,三而一,一而三,自己修学依此纲领,教他人亦如是。真想成就,妄语一定要戒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此说,此为第四个决定清净明白教诲,此四段为根本戒。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古时佛像是用檀香木刻的,以人粪刻像,那里会有香气。以戒律比栴檀,以杀盗淫妄比作人粪。真诚心中一丝毫虚妄皆无,谓之法器。用现代话说,他有资格学佛。戒律是学佛的前方便。“比丘”是梵语,译为“乞士”,乞者乞食,士为读书人。乞食是讨饭的,在社会上无地位;乞士是读书人,有学问,有道德,非一般乞丐,上求佛法以资慧命,下向众生乞食以资身。“直心道场”修道之处所山林树下谓之道场。此处指内心,心地正直是成佛的道场。寺院盖的富丽堂皇,如心不清净,依然非道场。道场在心中,心安住在戒定慧即是道场。四威仪是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心清净,行为造作,起心动念,一切真实。

  “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自己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而妄称已得道。他对凡夫说已证罗汉,对罗汉他自称为菩萨,总比人高一等,对诸佛讲,他自称为无上佛,这是大妄语。“穷人”比喻“六道生死凡夫”,以佛法的眼光看,他戒定慧贫穷,没有能力了生死,断烦恼,超出三界。“帝王”比喻“佛菩萨”,“妄号帝王”为大妄语。古时如妄称帝王就是造反,要杀头的。自称为罗汉菩萨佛皆大妄语,其罪过均在地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此二句是楞严中之名言,古今学者多引用之。如果心地不真,委曲婉转,达不到菩提。又比喻以口咬肚脐,达不到。佛在此处所讲句句真实,如果疏忽,必生障碍。修学不能成就时,看看经中佛所说的这些毛病还有没有,如果有,一定要根据这四种清净明诲予以彻底改过,由心地里完全拔除,今生念佛三昧定可得到。道场在心中,不是他处。

  黄念祖居士在谷响集中说:真正修学,同学贵精不在多。真正志同道合者有二三人就够了,人多了杂心闲语,是非人我,全是障碍。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道场庄严信徒多是形式,实质是真有内容,有学风,有道风。道风是真正有修学的方法,譬如学禅坐香跑香,天天干,一天规定若干小时。念佛有念佛堂,如印光大师苏州灵严山道场,平均每天六支香,打佛七加三支香,九支香念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学风是讲经说法,一门深入。古道场每天听经八小时,修行八小时,每天十六小时在道上,一年不断。在道场修学相当辛苦,从前道场就是专科大学,不杂不乱,确有学风道风。现在重香火,错了。以净土法门论,重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不重神通,不重感应,这些事都不相干。现在选择师承先问问有没有神通,出发点就错了。最好的道场就是家庭,美国房子大,空间多,如一家人都信佛,大家都是同参道友,那更好了。个人在家修,尽可能避免受外面诱惑。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比丘出家修行,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修行,出家在家一样,心要直。“弦”比喻“直线”,很难作到,难行也要行,这不是求人,是自己的事,把是非人我,利害得失,分别执著全放下。我们生生世世都念佛,求生净土,皆未去得了,就是没放下,这一生再不放下,仍去不了。五戒十善修的很好,才能保证来生不失人身,但不能保证你遇到佛法。下辈子再遇到佛法,能听经受教就太难了。今天有此机缘不能叫它空过。知道过去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今生决定往生。必须一切真实,真实就要吃亏上当,值得。如不肯吃亏上当,三界你就再住下去罢。所有一切魔障均不重要,最怕心中有魔,外面魔一勾引,内里的魔就随他走了。八大人觉经说:魔有四大类,烦恼魔、五阴魔、死魔,此三种是本身的魔,只有天魔是外面的。五阴炽盛是苦因,其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苦果,念佛人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除佛号外,什么都没有。何况又有十方诸佛本愿威神加持。世尊为此人印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中,心直言直,一切真实,永无虚假。此人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佛无妄语。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前向佛请教如何摄心才能入三摩地,用现代话说,如何收心才能得定。换为净宗的口气说,念佛怎样收心才能得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佛的开示是要先持此四条戒,真正清净,不但身不犯,心念都不起。在大乘法中,修行的障缘非常多,魔事不能没有,内心里的妄想执著烦恼未断,外面无量劫来,六道轮转时与众生结下的冤仇,亏欠了多少金钱债感情债,缠绕不清。佛有马麦之报,孔子在陈绝粮,圣人尚且不免,何况凡夫?

  蕅益大师在开示中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说不上好坏,自己用清净心,一个恶念都不生,所以一切善恶境界皆是修道的增上缘。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心不清净即被外境所转,自己作不了主,乃是凡夫。此章经文到此圆满。此外尚有补充说明一点,佛教戒律有开遮持犯,其意义如何应先明了。开戒须有条件,条件很多,但有一原则,利益众生舍己为人时,可以开戒。类此公案很多,兹举一例:一位修行人路遇猎人追兔至三叉路口,兔子不见了,他问修行人兔子走那条路去了?修行人明知兔子走某一条路而打个妄语,指示一偏差之路。这一句妄语救了兔子一命,也免掉猎人杀生之罪,一举两得,诸如此类,谓之开戒。凡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均可方便开戒。希望诸位能举一反三。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