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舍妄念,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即能了知一切事的真相,心得自在。
如有人说不舍偷盗亦可证三摩地,此是魔说,决定不能有非份之想。为人处世,纵然自己应该得的也要把它舍掉。世间生活,衣食不能缺,但应知足。生活愈简单愈好,标准降至最低限度。佛规定出家人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对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宽了,可随著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不求奢华,标准随地区随时代而有差异。如自己生活有多余的,应布施供养社会有需要的人,绝不贪图享受。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卮是装酒的器皿,如酒杯,下面有一个洞,装酒就漏光了,无论如何也装不满。修定,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得定以后,才能开慧,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念佛一心不乱即三昧,也是禅定,有偷心如酒杯有一个洞,绝得不到念佛三昧。
“比丘”指出家弟子,出家人之财物就是衣钵。古代在家人供养一钵饭容易,供养一件衣服不容易。布是手工织的,衣料不易得。出家人也必须体谅在家人之艰难,所以出家人用“粪扫衣”,即将累集破旧的衣服,择其可用的部份剪下来,拼成一件衣服把它缝起来,染成深色,不取正色红黄蓝白黑,把各种颜色混合起来,谓之架裟。架裟梵语,混杂义。随身体大小肥瘦分成五条、七条、九条及二十五条。钵大小要配合自己的饭量,谓之应量器。除衣钵外,毫无积蓄,心中清净,目的是令人舍偷心。乞食剩下来吃不了,不能留到明天,应布施喂鸟兽,与众生结缘。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前二句是去慢,后两句是去嗔。“贪、嗔、痴、慢、疑”谓之“根本烦恼”,只要有一条存在即障碍三摩地,这些东西不是外来的。小乘与大乘初学须找一清净地方自修,避免外界恶缘。现在不容易找到清净处所,印语称为“兰若”即清净地之义。从前寺庙多建筑在山上,山下有何消息可能过了十天半月才能听到。今天在滚滚红尘之中,如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高,乃是经过考验的真正三昧。在大集会中人很多的地方,与众人接触很容易起分别嫉妒的念头,应以真诚恭敬之心,礼敬大众,以去我慢。如果遇到有人捶詈,难免嗔恚不平,报复的心就生出来,此之谓“火烧功德林”,最为可怕。修福报容易,修功德不容易。遇逆缘一定要提高警觉,切勿动心,保持自己的功德。凡不能成就三昧,多半是由嗔恚或贪爱心所破坏。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身体绝不造作,心也不作恶念,如不把道理事实搞清楚,绝办不到。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是魔说。佛讲真相,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为什么变成这样小,不能容人?俗语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有什么可防的?念佛想出三界,没有防人的必要。如有防人之心,仍然有是非人我,就出不了三界。生生世世念佛而今天仍然在轮回,今天还犯老毛病,今生又空过了。要舍得干干净净,真实利益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现世利益都是假的,全是过眼云烟。佛在许多经典中有不了义说法,如在小乘经典中说:可以储蓄一点财物,心安则道隆。如生活不能解决,修道也定不下心。这也是佛说的,但这是不了义经,是对某一部份人说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中所开示的话很重要,他说有些善知识,甚至于罗汉菩萨,他们引经据典,说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不能成就,我们也不要相信。如果与佛所说的不相应,我们也不必接受。那些经典确实是佛说的,但是佛说的经典有了义有不了义,楞严此处所说是对于一般大乘通途而说。了义不了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绝对的讲法,直接教我们成佛的法门谓之究竟了义,反之为不了义。一种是比较的说法,有人希望来生作人比今生幸福,佛教他守五戒满足他的愿望,来生绝不落三恶道。有人欲生天,天福报大,寿命长,佛教他修十善。此二种相比,人就不了义,天就了义。如眼光远大,知道六道轮回真实状况,天寿虽长,终有尽时,愿超越六道,永脱轮回,佛教他修四谛十二因缘证罗汉辟支佛果。小乘比天,天不了义,小乘了义。小乘与大乘比,大乘了义。大乘与成佛相比,则成佛是究竟了义。佛说法四十九年而所说的了义经并不多。佛弟子很多,希望成佛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弟子能作罗汉已满足了。佛在这一大段经文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乃是决定成佛的了义法门,因此在戒律的限制方面也比较严格,甚至于比戒经讲的还要严格,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楞严经令人身心二俱捐舍,实教人一生成佛,如有储蓄,偷心则不能断。资生之具,一切物资,衣食住行,总希望多一点才好,就是对于世间还有贪恋之心,到了临命终时,有几个大富长者能够心里一点都不挂念他的财富呢?一定要把偷心断尽,绝不以如来不了义说为自己辩护掩饰。“佛印是人,得真三昧。”真正依佛上面的教诲去作,佛可以给他作证明,证明他真正得到三昧。在一切环境中,他的心是平等的,是定的。心真正清净,四种清净明诲就作到了,业障自然消除。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此人身心杀盗淫都断掉了,这是相当不平凡、了不起的功夫,可惜他犯了后面这一条大错。如无后面过失,此人一定成罗汉菩萨,超越轮回。有后面这一条,只能生到色界以上诸天,其原因是见地不真。烦恼有二种,即见思二惑。他在见解上有偏差,大妄语即是自己未证到某种功夫而轻于向人宣扬证到了。自己未明心见性而自称见性,未得一心说已得一心。又妄语有二种:一、自己误会,以为证得。二、故意说谎,贪图名闻利养。
我出家未久,遇到一位老居士,因相熟谈话就方便,他自己说已证得阿罗汉果。我说你证得初果就有天眼天耳通,二果有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漏尽通,你坐在屋里能看到外面街上的景色吗?他说不能。类此情形,不是骗人而是自己无知,对自己进修很有障碍。如别有用心,希望名闻利养,罪过更重。有人得三摩地,虽得到而心不清净,成爱见魔,贪图供养,贪图名利,见解错误,虽有能力生四禅天四空天,寿终仍堕落,所以说他失如来种。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识不易遇到。头脑清醒的人不多,如对经典未能深入,无能力辨别邪正是非,甚至于连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纵然广读经论,亦未必有正知正见。现代人学佛与古人学佛最大的区别是博而不专,与古人求道的基本观念不同,古人治学如植树,根要深,本要厚,然后方可望枝叶花果之茂盛,是活的,不是死的,求学学道都要从根本修。今人不然,如胡适之说,求学要像金字塔,先博而后高,这是有限度的。佛家讲求根本智,有根本智才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枝叶花果。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儒家治学与佛家学道,理论方法颇为近似。般若经说: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清净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一切万法是由真心变现出来的。定是无知,慧是无所不知,定是体,慧是用。本经讲戒是讲心戒,如还有偷心、杀心、淫心或骗人的念头还能得定吗?
在国内外常常遇到年轻人自以为开悟证果。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有三位年轻人找我,自谓已经开悟,并有活佛为其灌顶并证实其已开悟,再请我为其证实。我不敢打妄语就对他们说:你们没有开悟。他们听了很生气,说活佛都说我们开悟,你怎么说我们没开悟。我说:我没开悟,你们来问我,当然你们没开悟,结果不欢而散。类似这种人在港台各地多有遇到。如真有学问,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谦虚和霭,那有贡高我慢的。
无量寿经修行的纲领就在经题—清净平等觉。修行人修的是清净心、平等心与觉心,觉而不迷。好胜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从傲慢心生出来的。儒家重礼仪,礼记第一篇讲傲不可长。儒家属世间法,只伏烦恼即可。佛法教人得三摩地,出三界,如稍有一点好胜之心,这一生就没有希望。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颠迦”,梵语音译,即“一阐提”,断善根之人,对佛种有严重的障碍,不能成佛。“多罗木”热带植物,很大很高,产于印度,中国无,砍伐之即不再生枝叶。比喻一阐提失佛种即不能成佛,如人知见有乖误,其行为必不正。邪知邪见,造罪多端,必受果报沉沦三途,不能成就三昧。此说大妄语之过失及其害处。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世间愈是遭大苦难,佛菩萨来到世间应化的愈多。佛不在世,众生苦,无人教导,佛怜悯众生,教菩萨们应化在世间,广度有缘之人。“人王”即“国王或地方首长”,“宰官”即“高级官员”。菩萨接引众生四种方法之一即“同事”,与其在一齐共事而绝不露身份。上次讲永明延寿大师,参禅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来专念阿弥陀佛,为净宗第六代祖师。一日国王开千僧大会,在应供时,首席互相推让。是时…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